走出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2019-08-20 02:20方慧
中国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作文课范文议论文

方慧

随着课程改革和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作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非常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学习课业任务繁重,常常无暇顾及作文的训练。不少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和研究,或者对作文课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将作文课上成了“催眠课”,一上课学生就犯困,成了“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1.网络环境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现实的关注度

当代学生的生活学习离不开互联网,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给学生提供及时信息,学生可以在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中网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拓视野;另一方面,网络环境浮躁喧哗,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生没有经过甄选就全盘接收,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独立深度的思考和静心写作的耐心,体现在作文当中,便是频繁出现的缺乏营养的网络用语,以及缺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思考的热情。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很“时尚”,但没有可读性,空洞无味,没有灵魂。

2.作文教学模式陈旧

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真正在作文上进行的改革却并不多。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依旧盛行,作文课依旧是由写作和评讲两部分组成。日常的作文课,教师大多仍然是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甚至是过分地追求写作技巧而忽略了写作意图。这恰恰违背了《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更严重的是,当下许多教师畏惧写作,本身写作水平并不高,只有在需要时才会动笔,无法以身垂范,更难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难题。

3.写作与实际生活脱节

中学时段,学生的学业最为繁重,在学业的重压下,学生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对生活、事物、情感缺乏足够的敏感度,而提高作文水平,恰恰需要重视对生活的关注和感悟。学生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到“落英缤纷”营造的美好意境,才会真正理解并运用于文章中;只有真正经历了现实情境,才能明白“一川烟草”并不是朦胧地仅存在于想象中的画面,对诗的理解也才更加深刻,才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若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作为素材,又缺乏审美的熏陶,教师如何期望学生在三点一线的枯燥日常中写出打动人心的作文呢?

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对策

1.范文模仿法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带领学生学习议论文时,笔者选择了一篇标准的议论文优秀范文进行讲解:它的标准体现在结构和内容上—“总—分—总”式,开头提出问题,中间部分从正反两面举例论证并加以道理分析,结尾点明中心。而后,笔者让学生模仿范文的结构尝试写第一篇议论文,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写作特点。在之后的议论文写作中,笔者同样采用范文模仿法,只是设定了不同的模仿方向和要求,学生在一步步地模仿中,逐渐掌握了议论文的写作精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实,最好的范文就在学生身边—我们赖以学习的语文教材。例如,七年级下册的《一颗小桃树》便是一篇很好的托物言志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状物的写法以及托物言志的手法。当然,模仿并不是简单的仿写、机械的搬运,而是一个再创造的灵活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接受性学习。学生“师其神,不师其貌”,逐步从机械模仿到灵活模仿,直到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2.将作文教学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巴金先生曾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见,阅读和写作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切忌功利化。现在许多学生都是为了分数和考试而阅读,死记硬背人物、事件、地点,这样功利性的阅读会使学生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好的阅读应该是自由的阅读,有自己思考的阅读,轻松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批注、写随笔、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演讲、展示课件等,并且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阅读,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总之,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堂阅读与课后阅读结合起来,将教师引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视野逐渐扩大,平素所接触的作品、作者、思想价值、阅读感悟都会和最终的写作练习潜移默化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读带写”的理想效果。

3.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情境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各学科都提倡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近两年,央视打造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该节目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古诗词艰涩难懂的印象,培养了观众对古诗词的兴趣。在习作中,教师也可以创设这样的写作情境,将写作与朗读、音乐、美术、表演等结合起来,真实的情境可以給学生以创作动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当然,情境不是随意设置的,而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写作内容紧密相连。例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傅雷家书》,并创设一个情境:同学年少,需要消除隔阂;畅想未来,需要绘制蓝图。你是否要和谁说说话?请给“他”写一封信。这样的情境符合青少年学生关注自我、关注与他人的交往的心理特点,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需要去写信,更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并且深刻掌握书信体文章的写作特点。

总而言之,上述作文教学对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在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钻研语文作文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写作能力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财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作文课范文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春色几许(简谱)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学滑板的启示
作文课
Thc Composition Class作文课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