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准确把握美育的三点建议

2019-08-20 02:20冉乃彦
中国教师 2019年8期

冉乃彦

【摘 要】 学校美育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蓬勃发展中的不平衡;二是积极推动中的欠准确把握。这些问题的背后,根本上是对美育缺乏准确的把握。据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不但审美,更要立美;第二,落实美的规律四因素;第三,把握好未成熟主体的美育。

【关键词】 学校美育现状 审美与立美 美的规律 未成熟主体

中国是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又是具有深厚美育传统的国家。“美育”经常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中,实施美育成为国家意志,这在全世界都比较罕见。[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真善美;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育对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美育是学校工作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内容。创建独具特色的中国美育,是当代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教师应该完成的光荣使命。

学校美育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蓬勃发展中的不平衡;二是积极推动中的欠准确把握。分析起来一则是喜,一则是忧。

喜在积极推进和蓬勃发展。如“记者从今天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美育工作育人导向更加凸显,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资源保障持续向好,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品牌项目成果丰硕,学校美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美育课程建设方面,根据2017年5月教育部《深化学校体育美育改革督察报告》,义务教育阶段93.5%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9%课时数。在高中教育阶段,全国86.43%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75.7%的中职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2]

忧在不平衡,特别是在对美育的准确把握上有误区。在蓬勃发展的主流之下,让人担忧的是浮躁情绪下的“大拨轰”,好像什么都可以往“美育”这个筐里装。现在许多人都追求美,很重视美育,但是有时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美和真正的美育,有的甚至掺杂着功利追求。有调查反映:“初三、高二常规艺术课程开课率存在折扣现象。部分领导对美育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没能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艺术比赛、重特长生培养,但学生全员参与度不够高。美育没能始终贯穿到艺术常规课教学中,惠及全体学生。缺乏针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体系,从评价体制上制约了美育工作的展开。”[3]

有的学者指出:“我国美育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美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造成具体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得当,目标指向也存在模糊性,使得美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美育研究要多关注课程教学环节,重视对符合美育规律的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并及时加以推广。”[4]

这些问题的后面,实质上就是对美育缺乏准确的把握。据此提出三点建议与教师们讨论。

一、不但审美,更要立美

美育应该包括审美和立美两个侧面。

“真正的美育首先是审美精神、立美精神的学习”[5];“建立美的形式(立美)是实践过程,认识美之所在(审美)是认识过程,后者不等于前者”[6]。从词意来看,审美主要是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等认识美方面;而人类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因此增加“立美”才可以把表达美、创造美纳入美育,使美育的内涵更为全面、确切。“美远不止于审美,而是以人的践行为本,从而与宇宙协同共在的‘天地之大美。这‘大美不只是静观,也不只是自然界。没有人类和每个个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生活、实践、奋斗,宇宙将是毫无意义的一片荒凉。”[7]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审美的享受,这自然有助于美育的推进。但是创造是美育的核心。如果美育仅仅停留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等认识美的方面,还只是感官的享受,还只是认识世界,只是美育的开始,只有通过表达美、创造美,才能使我们发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价值,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获得高级的精神满足。如果不发展表达美、创造美這一更为重要的立美实践过程,就失掉了美育的核心。

现在有的教师指导的美育,有意无意地轻视、忽视立美这一更加重要的部分,也就失掉了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最高境界的可能。当然,对于全面理解、正确对待美育的最大障碍是应试教育的阴影。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满脑子充斥了“分数”“等级”,哪里还有美育的空间?

二、落实美的规律四因素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48这个“也”字说明,人类改变世界,美的规律并不是唯一的规律。美的规律和其他生产劳动的规律、认识的规律有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因素相联系。如果把各种规律全都放进“美”的大筐中,美也就不存在了。美育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我认为必须包括四个因素。

1.弘扬主体性

美的本质是来自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包括人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由低到高三个层面。因此,美育最重要的是弘扬主体性,培养有自觉性、明确生活目的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8]57“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8]57一个人主动改变世界,在对象世界中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才是美。美育如果不抓住这个主要内容,仅仅在技巧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教师在美育活动中不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于让学生被动、盲目地执行。比如,画花草必须让花草贴紧在地面。有一个孩子把花茎画得特别长,远离地球,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可是孩子想的是:因为地球污染太严重了,这只花想躲得远远的。更有甚者进行强迫训练,“鞭打练琴,脚踢练舞”,丝毫没有尊重,这都不是美育。

2.培养劳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了美。”[8]54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对象化就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因此,没有劳动实践,就没有对象化,也就没有美育。

建筑工人欣赏自己建造的高楼大厦;农民欣赏自己辛勤培育的庄稼;艺术家欣赏自己呕心沥血孕育的作品;教师欣赏通过自己循循善诱而主动发展的学生;家长欣赏自己千辛万苦拉扯大的孩子;学生欣赏自己通过艰苦奋斗得到的进步……就是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的欣赏。

但是,即使是参加了劳动实践,如果仅仅是为了去签字盖章,取得证明,没有全身心投入劳动,发现自己的力量,也会失去美育的契机。这实际上是一种异化。这种背离自主、主动性的劳动,不可能反映出人的本质,人感受不到美,因此不是美育。

3.培养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美育的核心是自由创造。

过去的语文教材上有一个作业:“天上的云彩像什么?”标准答案是“天上的云彩像棉花”。一个学生回答“天上的云彩像黄瓜”,教师就给零分,而且告诫学生:“我这是为了你好,不然你将来参加考试,分数受影响。”实际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回答像黄瓜,像奔马,像龙腾,像羽毛,像浪花……教师那样的引导是与美育背道而驰的,因为美的核心是自由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而不是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立美,不仅形象是自由的、创造的,表达的形式也是自由的、创造的。这种自由创造,也必然表达出每个人的个性。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一切对象必然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8]86

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不论是课堂发言,完成作业,班级活动,文艺体育活动中,都会有反映个性的自由创作。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美育就会生动活泼地进行。

4.培养感受性

为什么身在福中不知福,身在美中不知美?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8]87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感知美和理解美是审美教育和审美修养的基础和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对生活中一切高尚的东西都会没有感情,失去

知觉。”[9]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感情丰富是受过德育和美育的人所特具的品性,这一品性表现在他的心灵易于领会善意的话语、教导、忠告和赠言……想使您的学生渴求善良,那您就要把幼小的心灵培养得细腻和富有感情的敏感性。”[10]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8]87因此,从小培养感受性,根据不同年龄敏感期,培养他们听音乐的耳朵,发现美的形象的眼睛,是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1],抛开绝对精神的错误理念,美的确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因此对这种显现的感受性,就决定了美育的效果。学生从小通过文学艺术的熏陶接受美育,应该是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学校内外、社会、家庭普遍开展起来的各种活动,各种显现出来的美,对于培养学生的感受性,确实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应该给予鉴别、理解和

支持。

三、把握好未成熟主体的美育

上面说的是最理想的美所应该达到的标准。但是个体的美和人类的美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对于发展中的美,我们既不全面否定,也不简单地肯定,尤其是面对学生——未成熟主体。学生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不成熟到成熟。“小孩子的画是稚气的,然而这也是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美 。但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了是类的存在物,他的合目的性是以类为参照系的,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合规律、合目的创造和发现落后于类的创造、发现时,参照系并不会给他带来愉悦,他的对象物也不能得到类中人的承认,他的对象物就不成其为美的对象。”[12]28

不成熟的小孩子肯定是主体。他创作的“太阳”——一个圆圈,发射出许多光芒,就是个性的主体反映。这是孩子观察到并亲自表达出的太阳。这时候,其他人应该给予孩子鼓励。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如果仍然停留在这种幼稚的表达美的层次,社会舆论就不再赞赏他,而是根据人类社会青年、成人美育的标准,激励他向更高的标准发展。这就是不同年龄的美育,从不成熟到成熟、变化着的美育。

第二,从个体水平到人类认同。“类的目的性带有客观性,它可以得到检验;个体目的性因其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则难以确证,往往会被怀疑。只有当个体目的性符合于类的目的性时,因其具有客观性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反之只有‘东施效颦、情人眼里出西施,他的美是他自己的。第一个吃螃蟹的形象是可取的,是美的,能激起人的兴奋和敬佩,跟着吃螃蟹的人则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效果。”[12]28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审美立美,必然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当一位画家自认为美得不得了的作品却不被广大人民接受的时候,很难确定它是美。当然社会是复杂的,又是不断发展的,一个优秀的作品也有可能一时不被社会接受,那就需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但是,作为美育,还是应该拿出人类认同的内容。而不是依据个体主观的标准、个人的好恶。

再有,“美”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个最高的、最后的努力方向。正像马克思说的“人类存在最后的审美化—我们称为共产主义”[13],在到达共产主义时代之前,人类不可能把美到达完满的程度。但是每一个时代,仍然是在为美增砖添瓦,因此通向美的每一小步,又是可贵的、需要充分肯定的。

第三,从模仿到创造。人类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实际上是从模仿到创造。但是人类的模仿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总是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创造。即使是小孩子,他虽然离不开模仿,但是他从不甘心于单纯模仿,总是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老师画太阳是红色的圆盘,孩子可能画绿色的带笑脸的太阳,自有他们的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孩子表达美的技巧的时候,不能忽视,更不能打击孩子在模仿中出现的创造。有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必须是一片叶子,而且是一律向右偏,不能有一点改变,这绝不是美育,因为老师把“自由创作”这个美育的核心给抛弃了。

参考文献

[1] 杜卫. 美育三议[J]. 文艺研究,2016(11).

[2] 董少校.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N].中国教育报,2018-04-17.

[3] 李跃. 中小学美育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州市和东莞市美育工作专项调研为案[J].艺海,2013(3).

[4] 杜卫. 主编的话[J]. 文艺研究,2018(11).

[5] 檀传宝.社评[J].人民教育,2015(15).

[6]赵宋光.论美育的功能[M]//美学(年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0.

[7] 李泽厚,刘绪源.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22.

[8] 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 萧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22.

[10] 苏霍姆林斯基. 育人三部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3.

[11] 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38.

[12]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 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13]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付德根,麦永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10.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