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晓辉,杨宏艳,邹 宇,李宏铃,崔红霞
(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目前,各高校基础课程教学多以大班规模实施进行教学,人数常常在60-200人之间,甚至更多;尽管大班的存在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1]。“学生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针对大班模式,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特点为一体的学习模式,通常由多名成员组成一个小团体,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持人为核心,成员在其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时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组织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2-5]。针对我院药理学的教法和现状,本团队近几年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现对“学生工作坊”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我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5-8班(204人)为实验班,9-12班(199人)为对照班。全部学生均为全国统考招生,入学成绩比较无差异,且所用教材、大纲、学时和教学进度一致。选取由杨宝峰主编的《药理学》第十九章《镇痛药》和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为研究内容。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班采用“学生工作坊”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学生工作坊”教学导入(课堂)。第一次授课时,教师进行相关介绍与动员,课后形成“工作坊”同时编号或命名“工作坊”。
2.专题理论教学(课堂)。“工作坊”建构完成后,以教师为主导在大班进行4学时理论讲述,学生则主要以个体存在的形式完成课堂上的听课、体验等教学内容。教师课后收集各坊员提供的任何问题,并及时整合问题后下派到各“工作坊”。
3.“学生工作坊”活动(课外)。确定各工作坊主题问题后,在坊主的带领下,坊内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编排多媒体、编写情景剧本、表演排练等多种形式,完成“工作坊”主题活动,多名教师进行适当的课外指导。
4.互相监督学习。要求各“工作坊”除了讨论自己坊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观其他两个“工作坊”讨论学习经历,一个为教师安排另一个由抽签确定,并且录成视频,留有影像资料,最后上交汇总。
5.分享“作品”成果(课堂)。各“工作坊”准备“作品”,理论课后隔周将课外“讨论”的“作品”进行2学时分享,引导和带动课堂。可以综合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情景剧、辩论等方式,其他各坊成员倾听、参与和表达。
6.学生工作坊总结与评价(课堂与课外)。结课时,坊员填写课程收获及个人成长报告,坊主完成工作总结。任课教师于课后对各“工作坊作品”予以适当点评,并根据各工作坊课上表现及最后的报告、总结给予评分。
1.成绩对比分析。将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较,对期末试卷中与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相关习题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组成绩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评价“学生工作坊”教学效果。
2.问卷调查。“学生工作坊”教学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统计问卷结果,及时修正“学生工作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开展“学生工作坊”教学提供参考。
期末百分制试卷中相关习题的成绩为6分,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为(4.79±0.49)分,对照班学生平均成绩(4.35±0.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发放调查问卷共204份,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5.6%。“学生工作坊”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见附表)。
药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常常采用大班的授课模式。尽管大班的存在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因此采用“学生工作坊”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具体实施“工作坊”教学可达到下列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对药理学的兴趣,进而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①提出问题,发现重点能力——通过选择“学习坊”,提出问题、难点;②语言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展示“作品”过程中限定发言者的时间;③组织能力——主持“学生工作坊”,控制好学习讨论内容和时间;④文献检索等自学能力——课外学生“工作坊”活动;⑤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上讨论,课后解决问题同学互评;⑥研究能力——“学生工作坊”实施过程;⑦团队合作能力——各“工作坊”活动(资源共享)。
附表 “学生工作坊”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n=195,%)
此外,相比于传统的药理教学,“工作坊”教学能改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态度因素,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情,深化其投入程度,提升团队精神,减少学生的人际与行为困扰,提高人际管理、自我意识、心理动力等心理素质等;“学生工作坊”还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1.“学生工作坊”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具有参与性和评价性。“学生工作坊”中的成长记录袋使用,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专心于课堂表现及活动本身,记录袋内素材评价学生个体的努力与成长,同样也是一种反思,带给学生丰富的心理感受。
2.“学生工作坊”教学法使大班教学具有实效性。“学生工作坊”通过对大班人数的化整为零,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工作坊”,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生工作坊”自主操作,加深了学生的感受,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契合了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大班教学的实效性。
3.“学生工作坊”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实践性是“工作坊”教学活动的又一大特点。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自主地获取知识,并且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论证知识并使其显性化。“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可以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悟、揣摩其中所蕴含的真谛,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反思、体验、领悟到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