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纲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0084)
胆结石及胆囊炎为中老年群体好发的肝胆外科疾病。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右上腹绞痛或剧烈疼痛,有并发急性胰腺炎对患者产生生命威胁的可能。目前主要针对胆结石伴胆囊炎的治疗标准为行胆囊切除术进行胆囊切除[1],传统的开腹手术风险大、且术后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因此近年来相关文献提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能够使患者的手术创伤缩小、降低术后并发症概率等明显优势。现本文选取100例胆结石伴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常规开服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100例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确诊为胆结石伴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1岁~78岁之间,平均(54.3±9.8)岁;病程0.8~13年,平均(4.67±2.52)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33~79岁之间,平均(52.7±9.3)岁;病程0.6~12年,平均(4.58±2.69)年;两组患者之基本资料,包含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比较获得的差异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组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位置为右肋边缘,主刀医生运用电刀进行手术,切口约4至5公分,逐层分离直至胆囊三角区曝露,确认胆囊位置后结扎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抽取胆囊内胆汁后切除胆囊,止血,探查胆总管内结石并将其取出,止血后局部缝合。根据患者情况考虑腹腔引流,后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切口缝合。术后:抗感染、镇痛药物治疗。对照组连续硬膜下麻醉行常规胆囊切除术,切口于右肋边缘约15公分切口,结扎胆囊及胆囊动脉后将其逐层剥离,后进行切除、止血、逐层缝合。根据患者情况考虑腹腔引流,术后抗感染、镇痛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手术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手术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本研究之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各项指标对比()
表1 手术各项指标对比()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首次排气时间(h)首次下床时间(d)住院时间(d)实验组 50 43.7±6.2a38.5±4.8a17.6±3.2a 1.3±0.3a 5.3±1.1a对照组 50 64.5±7.6 64.5±7.8 50.9±5.4 3.8±0.8 9.8±2.3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胆结石及胆囊炎为中老年群体好发的肝胆外科疾病[2]。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右上腹绞痛或剧烈疼痛,有并发急性胰腺炎对患者产生生命威胁的可能。目前主要针对胆结石伴胆囊炎的治疗标准为行胆囊切除术进行胆囊切除,降低胆管内的压力,疏通梗阻的胆管,让胆汁正常排泄。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成熟以前,常规手术方式需通过15公分的大切口将胆囊充分暴露才得以进行切除,此法对患者的创伤极大,伤口愈合速度缓慢,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极易引发感染,无一利于患者预后[3]。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通过主刀医生对于胆囊三角区的熟悉以及对血管精细的处理能力,即便术野相对狭小,但手术经验足以弥补此差距。切口缩小降低了外界对患者脏器的刺激,有利于患者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量,且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亦明显获得了改善。手术操作简便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另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医疗器械成本低,亦能帮助患者减轻经济压力,有利地方社区医院等资源相对不足的医疗机构应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4%,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胆结石伴胆囊炎应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具有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等明显优势,且手术安全系数高,经济成本低,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