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霞
(甘肃省人民医院红古分院麻醉科 甘肃 兰州 730084)
创伤是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的人类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多发伤是严重创伤的一种,是指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导致身体两处或两处以上部位或脏器的严重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爆炸性事故、矿场事故、高出坠落等,患者伤情严重,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常因应激反应造成不良后果,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发伤人群日趋增加。因此,对多发伤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镇痛治疗尤为重要,能缓解疼痛,降低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吗啡应用于临床镇痛已有多年,但存在明显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纳布啡是一种吗啡喃类半合成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一拮抗剂,镇痛效果强,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已在美国应用于临床40年,但国内才投入临床5年[1-2]。为对比研究纳布啡与吗啡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笔者开展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2017年1月—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红古分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64例,患者均符合《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意见(2013版)》[3]中多发伤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病情需要持续镇痛且镇痛时间≥48h,纳入研究患者均经本人或近亲属签字同意。同时排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重度颅脑损伤者、手术麻醉患者、对阿片类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肾等内脏功能不全者。
根据患者收治住院的先后顺序排序,采用SPSS18.0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对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观察组32例中男性患者18例、女14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3±12.8)岁,致伤原因:交通创伤16例、高处坠落伤10例、撞击伤3例、其他伤3例。对照组32例中男性患者17例、女1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5±13.4)岁,致伤原因:交通创伤17例、高处坠落伤11例、撞击伤2例、其他伤2例。经SPSS18.0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镇痛治疗方面,观察组给予纳布啡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0127,规格:20mg/支)5~10mg静脉推注;对照组给予盐酸吗啡注射液(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1022436,规格:10mg/支)5~10mg静脉推注。两组患者每4小时可追加1次给药,机械通气患者加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h、治疗后24h在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指标的变化。
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百分率表示,组件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有1例患者死亡,机械通气率、气管切开率、再次插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多发伤患者相关手术及住院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4h后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4h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多发伤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PSQI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多发伤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PSQI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观察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24h观察组 32 VAS评分 6.7±2.2 2.3±1.1 PSQI评分 13.6±3.1 6.8±2.1对照组 32 VAS评分 6.9±2.4 2.4±1.3 PSQI评分 13.9±3.3 9.5±2.7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4h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多发伤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比较()
表3 两组多发伤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比较()
组别 n 观察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4h 治疗后24h观察组 32 心率 103.5±21.5 96.7±18.6 83.2±17.6呼吸频率 22.3±6.4 18.5±5.2 17.7±4.8对照组 32 心率 103.7±22.1 95.8±18.5 82.6±17.5呼吸频率 21.8±6.7 18.7±5.4 14.2±3.9
多发伤患者在ICU接受镇静镇痛治疗,能防止病人的无意识行为,减轻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帮助和改善病人睡眠,减轻或消除病人焦虑躁动,降低病人的代谢率,减轻重要器官的代谢负担[4]。以往对于多发伤,临床中多间断应用阿片受体激动剂,但间断用药效果不佳,且阿片受体激动剂易产生呼吸抑制作用,临床用药受限[5]。
纳布啡是一种新型拮抗吗啡类K受体药物,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纳布啡主要通过激动κ受体、拮抗μ受体产生镇痛、镇静、缩瞳、呼吸抑制等作用[6]。临床中纳布啡静脉给药后2~3分钟内即可起效,起效血浆浓度12μg/L,30分钟达到血浆峰浓度48μg/L,半衰期约5小时,依据个体差异的不同,镇痛时间约3~6小时[7]。
为探讨对比两种药物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住院指标和疼痛睡眠情况等进行对比观察。其中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率、气管切开率、再次插管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这说明观察组患者病情稳定更快。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代表患者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说明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较好,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更低,说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更为明显。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有明显加快,考虑焦虑烦躁所致,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心率相差无几,但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且均值仅为14.2,这说明吗啡对对照组患者的呼吸抑制作用明显,而观察组患者因纳布啡特异的μ受体拮抗作用减少了呼吸抑制的发生。因条件所限,笔者暂未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段进行全面监测,也未观察炎症因子的变化,这有待于下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纳布啡用于多发伤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的镇痛镇静效果,与吗啡相比不产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且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