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中锋
摘要:鸡产蛋下降综合征又称减蛋综合征,是由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被列为国家二类动物疫病。其以蛋鸡产蛋量下降、产畸形蛋、褪色蛋和劣质蛋为主要特征,该病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发展。现总结了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目前蛋鸡生产实际提出了该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鸡;产蛋下降综合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7-0125-01
国内外多个地區均有发生鸡产蛋下降综合征,自然宿主可能是鸭、鹅、白鹭、鹌鹑等,但最常见的是蛋鸡发病,所有年龄的鸡都易感。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属于禽腺病毒III亚群,在鸡群产蛋达到高峰之前病毒常呈潜伏感染状态。产蛋下降综合征可对养鸡业产生巨大损失,应加以重视。
1 病毒特征
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主要存在于病、死禽的咽部、肺部及输卵管。经纯化后的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呈典型的腺病毒状态,每边由6个壳粒的三角面组成,每个顶点有1根纤突。该病毒大小为76~80 nm。该病毒含有血凝素,可凝集鸡、鸭、火鸡、鸽的红细胞,但不凝集大鼠、兔、绵羊、牛以及猪的红细胞。血凝素(HA)具有一定抵抗力,在4℃条件下血凝素可长时间存活;在56℃条件下16 h后其效价会降低4倍,但可维持4天不变,8天后消失。该病毒在37℃条件下,对胰酶、2-巯基乙醇、木瓜蛋白酶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根据《产蛋下降综合征诊断技术》规定的操作方法进行检测,如果鸡群已被感染,则HI(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均在1∶8以上。
该病毒可在鸭胚肝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中高滴度繁殖。适合培养的细胞依次是鸡胚肝细胞、鸡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多次试验证实:病毒在鸡肝细胞内48 h出现HA高峰。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可以通过尿囊腔接种到鸭胚和鹅胚中增殖,但不能在鸡胚中增殖。
2 临床症状
患病鸡在雏鸡生长阶段无任何明显症状,在产蛋高峰期出现明显的产蛋率下降。最初出现蛋色泽变浅,后续出现产出小蛋、薄壳蛋、软皮蛋或无壳蛋。薄壳蛋经常是壳质粗糙或者蛋的一端上有粗颗粒像砂纸。如果鸡在产蛋后期受到感染,鸡群强制换羽后可能会使产蛋恢复正常。病鸡产蛋量迅速下降且持续数周。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暴发一般持续4~12周,产蛋量减少在50%以上。
如果鸡在潜伏病毒被激活之前已经获得抗体,临床症候群就会有明显差异,有时不能达到预期生产性能,产蛋期推迟。
3 病理变化
发现病鸡的卵巢静止不发育、输卵管萎缩。实验室感染后发现,10~15天内会持续出现子宫皱褶水肿以及蛋壳分泌腺处有渗出液,有时会出现脾脏轻度肿胀,卵泡无弹性,腹腔内出现不同发育阶段的卵。组织学病变包括:实验感染成年产蛋母鸡后,病毒在全身淋巴组织复制,尤其是脾脏、胸腺更适宜增殖复制。感染1~3周后,输卵管峡部蛋壳分泌腺有大量病毒复制,输卵管其他部位较少。
病鸡感染初期,稍表现为下痢和贫血。发病期的病鸡,子宫部黏膜固有层的腺体萎缩,黏膜下的小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同时淋巴细胞形成新的淋巴小结,输卵管子宫部黏膜肿胀、潮红或脱落,输卵管腔内有数量较少的灰白色、黄白色干酪样物。处于恢复期的病鸡,其输卵管黏膜下有新形成的淋巴小结,同时伴有明显的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4 预防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该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来预防该病的发生。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确保鸡舍通风良好,给鸡创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病死鸡和淘汰鸡。养鸡场在引种时,必须到非疫区引种,并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和检疫,确保引进健康鸡。保证鸡的日粮营养均衡,饮用水需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饮用。禁止禽类的混养(如鸡和鸭或鹅混养)。
4.2 做好消毒工作
每天对栏舍、器具、运输车辆、人员、饲养栏场内死角、过道进行消毒,每周对场内环境消毒2~3次。严禁外来人员进出场区,工作人员进场必须更换工作服,经消毒通道进场工作。针对目前出现的禽腺病毒引起的疾病,在治疗是建议使用禽腺病毒抗体,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防止继发感染,效果比较理想。
4.3 免疫接种
该病主要有三种油乳剂灭活苗,即减蛋综合征单苗、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二联苗、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三联苗,效果都较好,应用最多的是三联苗。
根据商品化疫苗说明参考免疫程序如下,仅作参考,应该根据各养鸡场不同饲养状况适当调整免疫程序。商品蛋鸡,可于110日龄肌肉注射三联苗或二联油乳苗,其免疫力能维持至40周龄。蛋鸡父母代,鸡产蛋下降综合征低风险养鸡场免疫1次,在该病流行地区为了使免疫力更强并使种蛋带毒减少,70日龄、110日龄分别免疫1次。肉鸡父母代,非该病流行地区在130日龄免疫1次减蛋综合征灭活疫苗即可;在该病流行地区应在做好饲养管理的同时配合加强免疫,鸡在100日龄时肌肉注射单苗,130日龄时肌肉注射联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