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波
摘要:蛋鸡开产前后腹泻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主要特征是剧烈的水样腹泻。一般是开产前后的青年母鸡容易发生,即110~150日龄,尤其是在夏季或者初秋开产的蛋鸡最容易出现发病,超过该日龄范围的蛋鸡基本不会发病。尽管病鸡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死淘率也较低,但如果长时间腹泻就会导致饲料转化效率下降,对产蛋率和蛋壳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会危害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容易诱发感染一些隐性疾病。
关键词:蛋鸡;开产前后腹泻;病因分析;临床症状;药物治疗;饲养管理;鸡群均匀度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7-0054-02
1 病因分析
1.1 机体处于初产蛋期
初产蛋鸡新陈代谢旺盛,分泌大量的雌激素,促使输卵管和卵巢快速发育,此时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但由于产蛋导致机体生理机能发生变化,摄取体内的大部分营养物质需要供应产蛋,相对减少免疫物质的产生,使机体调节功能和免疫力降低,容易导致肠道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因此,通常在该阶段更换饲料,如果开产前没有换成产蛋前期料,且具有足够的过渡,会导致消化道较难适应新饲料,促使肠道加快蠕动,从而造成消化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腹泻。
1.2 开产过早
部分养殖户在蛋鸡育雏和育成阶段没有按照自身生理需要,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无规律、无限制的增加,没有控制给料,导致其产蛋提前,这是违背了蛋鸡自然生理规律。但是蛋鸡此时还没有发育健全,消化道无法适应产蛋期饲料的营养成分,消化能力较差,从而容易发生腹泻。
1.3 饲料因素
某些饲料厂家为增加竞争力,控制饲料成本,会选用价格低廉的饲料原料或者调整饲料配方,如在饲料中加入米糠,提高杂粕等其他蛋白原料的用量。这种饲料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蛋鸡采食后肠道会快速蠕动,从而发生腹泻,且饲料中含有越高水平的粗纤维,会持续更长时间发生。
另外,北方地区夏季多雨,南方地区过于炎热、湿度较大,但浓缩饲料或者全价饲料的保质期通常只有2~3个月,蛋鸡开产时如果饲喂接近过期、已经过期、发生霉变、遭受雨淋或者储存不合理的饲料,都可能导致腹泻。
1.4 鸡群均匀度较差
蛋鸡群均匀度较差时,蛋鸡会在不同时间开产,如在有蛋鸡开产时就提高饲料蛋白水平,那些还没有开产的蛋鸡就无法完全利用食入的蛋白,多余的蛋白就会在体内发生分解产生不饱和脂肪酸,随着不饱和脂肪酸逐渐蓄积,就会导致脂溶性腹泻。另外,有蛋鸡在开产时就在饲料中补充过多的钙质,那些还没有开产的蛋鸡无法完全利用摄入的钙质,使其会逐渐沉积于肝脏和肾脏等内脏器官上,会堵塞输尿管,肾脏发生代偿性肿大,使其排出水样粪便,且其中混杂石灰样的白色尿酸盐。
1.5 疾病因素
产蛋鸡感染某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也可引起腹泻。例如,感染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发生禽流感、新城疫等病毒性疾病,都会导致肠管发生肠炎,从而出现腹泻。另外,蛋鸡感染寄生虫病,如球虫病,也会导致肠道发炎,并往往混合感染坏死性肠炎,影响消化机能,从而出现腹泻。
1.6 用药不合理
某些饲养者只要发现蛋鸡发生腹泻,就认为是由于感染病原引起,因此使用大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往往由于大量、重复、长时间用药,导致机体消化功能失调,破坏肠道内正常菌群平衡,从而发生药物性腹泻。例如,蛋鸡长时间或者超量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硝胺类药物等,都能够导致腹泻。
2 临床症状
产蛋鸡群从开产至换成产蛋期饲料后发生腹泻,并持续至到达产蛋高峰期或者在产蛋高峰期内依旧出现腹泻,主要是发生水泻或者排出稀薄粪便;腹泻症状十分顽固,使用很多药物治疗都没有疗效,或者只有在用药时症状才有所减轻,但停止用药后很快复发,且在此时用药则没有显著效果,长时间用药反而会促使病情加重;产蛋率升高速度缓慢或者无法形成产蛋高峰,蛋壳颜色发白、鸡蛋重量变小;鸡群中因腹泻容易出现体弱病鸡,严重时个别发生死亡;肛门周围羽毛附着稀粪,被毛杂乱或者发育不良。
3 防治措施
3.1 药物治疗
蛋鸡刚开产时,一旦发腹泻,要综合分析发生原因、外界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情况等,采取对症措施。
发病鸡群饲料中按说明书加入消化道抗菌药“百痢菌净”(主要成分为酒石酸北里霉素、山莨菪碱等),连续使用5~7天;中午提供含有适量电解多维的饮水,连续使用3天。停止用药后,在饮水中加入“三乳肠泰”( 是一种复合活菌群,主要是由乳酸乳杆菌、乳酸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组成),2倍量饮水,连续使用3~5天。
另外,发病鸡群饲料中的钙量要适当减少,并在饲料中添加0.3%~0.5%的碳酸氢钠,同时在饮水中加入0.1%的维生素C,连续使用1~2周。
发病鸡群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改善饲养管理,加强日常消毒,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3.2 加强饲养管理
蛋鸡开产后要尽可能避免发生各种应激,如加强光照管理,建议使用可调变压器在开关电灯时呈现渐亮渐暗的效果,规范饲养管理程序,定时饲喂,提供充足饮水,禁止随意改变作业程序等。
蛋鸡开产时要更换饲料,蛋白质水平逐渐提高,使其有充足的适应过程。当产蛋率为5%时,饲料粗蛋白含量适宜控制为14%;当产蛋率为50%时,饲料粗蛋白含量要增加至15%;当产蛋率为70%时,饲料粗蛋白含量要增加至16.5%;当达到产蛋高峰时,饲料粗蛋白含量适宜控制在17%以上。每次更换饲料都需要有大约1周的过渡期。
蛋鸡一般在开产前就可逐渐提高日粮钙量,使其产前就储存足够的钙,避免发生应激。蛋鸡开始产蛋后,要根据产蛋量的变化适当调整石粉的添加量,一般产蛋率越高,添加石粉的量也越高。根据我国现在采取的饲养标准,育成料的含钙量适宜控制在0.6%,从开产至产蛋率升高到65%前使用控制在3.2%,产蛋率处于65%~85%范围内适宜控制在3.4%,达到产蛋高峰期(即产蛋率在80%以上)适宜控制在3.5%。
蛋鸡饲料中要增加多种维生素的用量,从开产至达到高峰期多种维生素的添加量应达到正常用量的2倍,有利于鸡群适应产蛋需要,避免发生应激。
3.3 提高鸡群均匀度
蛋鸡育成阶段要每间隔一段时间按照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养,对体重较大的群体要采取限饲,對体重较小的鸡群要适当增加营养供应,从而使鸡群的均匀度尽快提高。另外,饲养密度要适当降低,设置充足的料槽,通常每只要占有10~12 cm的料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