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冰
【摘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阅读题,甚至阅读方面有了基础以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高年级的小学生应该重视文章的情感、主旨等深层次的理解。在現如今的试卷上,阅读理解也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分值,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目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理解、思考、答题逻辑、总结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后,慢慢地要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能力,而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会学生应试策略,而没有将重点放到学生对文章的剖析和深度理解上,所以现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总结方法,发展学生阅读综合能力,将重心从阅读理解的表层转移到深度和宽度之上。针对这个,以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探析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阅读能力达不到一种深度
由于教师之前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重在教学生掌握答题套路,所谓答题套路就是大体答题框架,学生只是学会“如何套用答题框架”,而没有重视阅读,只是为了答题而阅读,不是为了阅读去阅读。这样的结果虽然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答题技巧及套路,但是学生无法深入到文章内部,去感受作者投入的感情,去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达不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所被要求达到的那种高度,这就无法按照教学大纲完成培养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阅读答题逻辑不达标
阅读理解重在剖析文章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学生答题往往是浮在文章表层。教师教会学生答题技巧让学生赢得一部分答题规范性分数其实是治标不治本,学生掌握不到文章的宗旨,就会想到什么答什么,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试卷一团糟,阅卷老师不懂学生想要表达什么,甚至直接判为学生无法准确掌握阅读答题方法。这就是学生答题时候逻辑思维不清晰,不懂得由浅入深的剖析,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并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认真学习阅读理解的精髓,才能有治标治本的效果。教师也要一改往日为了迎接考试而教育的观念,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改变,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改变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学生有了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印象,这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只有从根本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的阅读答题逻辑符合标准。
二、教学过程中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学会预习文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课文。预习课文能够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节约课上熟悉文章的时间,学生也能够提前进行思考,在课上的时候能够直接对比老师给出的思考结果找到自己的不足,慢慢改善,然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在《山中访友》一文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文中的“我”拜访的朋友有:老桥、树等等在这山中的一切,了解到“我”对这山中一切的热爱,在教师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候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重点(比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旨等等)。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有意地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问题。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还可以自己解决生字生词问题,在遇到不会的文字时自行查字典也能增深学生自己的记忆。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总结到一起,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问题更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抓住文章人物性格特征,掌握文章情感去向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詹天佑》一文,学生在预习文章后可以自主了解到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在自己的总结下通过詹天佑身上发生的事件把握詹天佑的性格特点。文章的事件与人物是相互联系的,通过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作者对事件的描述来掌握文章整体情感去向。只有在了解人物或是其他写作对象,以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夸奖赞美、是批判讽刺、是缅怀思念还是折射人生感悟等等,才能正确地理解阅读内容。
因此逐字逐句地分析作者投入的情感或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慢慢掌握了这一方法,培养出自己的语感,阅读就会变得相对简单一些。甚至于学生的语感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泛读一遍就可以大致有一个情感把握,再精读一遍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所以阅读要由浅入深,懂得打造阅读基础,懂得挖深理解层次。
(三)读写与演绎结合,思考文章主旨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阅读与演绎的结合,最后读写与演绎的结合。阅读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这些小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感。比如在阅读之后让学生写出读后感或是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在有对话的文章阅读之后让学生去带感情的进行演绎对话,而没有对话的就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阅读。在读写与演绎结合后自行思考推理文章写作线路,思考文章的主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引入课外阅读,精读泛读结合
课外阅读是扩展学生阅读面的好方法,也能够让学生掌握除课本内固定的课文之外的文章类型,多多阅读,多多思考,对学生提高自己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该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读后感来进行自我的提高。例如《爱的教育》《骆驼祥子》《生命的密码》《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一些优秀课外读物。比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中,学生在阅读后能够通过汤姆·索亚的经历知道汤姆.索亚热衷于冒险、不屈服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学生可以通过这本读物了解到马克·吐温对人物塑造的笔法。更深一个层次的,即是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美国不正的社会风气。先把握人物及文章大致情感,然后剖析文章并且理解文章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恰到好处的讽刺和幽默。
学生要学会精读和泛读结合。精读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仔细体会文章情感变化,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弄清楚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仔细推敲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泛读即为大致的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要学会在泛读课文之后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大致意思,在泛读之后最好达到能够复述内容的程度。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关注学生对阅读的掌握情况,听学生复述一下文章或是听听学生对文章的见解。
四、注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题目在试卷上占据分值很大,不能为了答题而阅读,但是要在阅读之后将自己的阅读水平体现在试卷上。因此教师在教授过阅读的重点后还是要提点一下学生关于阅读理解方面的答题技巧的,教会学生应试策略。
阅读文章先用到前面提到的泛读和精读,第一遍泛读把握大体意思,切记不能冒失答题,第二遍看过问题之后精读文章,有些情感表达不明显的语段,学生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考查某句某段的都是要根据语句所在位置的上下文去理解,根据文章发展线路进行思考和推理。答题需要记得在大体答题框架的基础上,代入自己所抓住的文章深层内容,重在学生的自行思考和推理上。
五、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授阅读方面的知识时,不能再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学会课外扩展阅读,写读后感,不盲目地去阅读等等,都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让学生顺利接受更高一级学校的课程教授。
参考文献
[1]闾莺.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J].高效课堂,2018(8).
[2]田安银.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天地,2018(7).
[3]简翠瑜.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J].教学实践,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