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

2019-08-19 18:00杜剑锋
人民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

杜剑锋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更要对传统文化具备更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当前,由于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构建形成教育合力,矫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认知偏差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东方特有的气质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砺炼,已成为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当代大学生虽然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但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在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认知误区。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哲学理念和修身处世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大有裨益。但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很小,没有形成体系。各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大多以经典古诗词赏析为主,这种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学习兴趣,对古代文言文缺乏研究,在缺乏系统讲解和实践教学的情况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产生文化认知偏差在所难免。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代表了当前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当代大学生虽然从小身处中华文化圈中,但在多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传统民俗文化了解较少。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访谈中,不少大学生的理想是有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这种社会风气使得大学生思想观念出现偏差,甚至出现了只注重个人利益的不良倾向,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考试作弊、沾染不良恶习、崇尚享乐等负面行为。

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改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大学生出现传统文化认知偏差,既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也是因为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所致。因此,我们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认知教育,转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使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升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精神境界。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课堂教育要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把优质文化內容传递给学生。为此,大学课堂可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创新传统德育形式,例如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共同探究、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更要注重实践体验教学。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历史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深入体验、接受历史文化熏陶。另外,可以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学以致用、言行合一。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其自身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德育素质和知识储备。教师要以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自身的形象,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大学生。在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旁征博引,以严谨的工作和教学实践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从现实角度感受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理论与现代社会的思想状况相结合,依托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创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将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修养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与国家发展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开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课堂。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可以利用校园广场两侧或道路旁的空间设置传统文化的雕塑,在教学楼回廊或教室内悬挂古诗词,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不断成长。同时,高校要增加文化实践活动,建立书法、戏剧、体育、文学等各种文化社团,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喜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参与热情,让大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各大高校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图文等形式进行展示,从而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通过展现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更好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精神价值。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现代网络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作为青年一代,大学生更热衷于运用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查阅资料、传递信息、休闲娱乐,网络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校可通过网络空间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平台,改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可利用网络平台,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各高校网站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推送和解读,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制作传统文化“微视频”,在学校网站和微信、QQ上与大学生互动交流,以新技术手段增强文化的传播力。高校在发挥移动网络平台的优势时,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网上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打造适合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立体空间,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发挥多主体合力,改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偏差

大学生要通过广泛的涉猎和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度不足是其出现思想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在高校中推广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和名人名言的阅读活动,让大学生从传统典籍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要组织编撰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资料,可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在一定时间段内设定阅读主题,如按照一年四季题材,在春季设定“春之声”、夏季开展“夏之旅”、秋季开展“秋之思”、冬季进行“冬之阅”的阅读活动,使大学生阅读古代名人传记,感悟百味人生,可以从文献中查阅与四季相关的诗篇进行诵读,在古代诗词小说中探寻古代文学大家对四季景象的意境描绘、品评文学大家的传世名作。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名作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其次,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观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优秀电视节目,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通过现代文化传播形式吸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在校内要积极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板报等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在学分考核中增加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名著的题目,让学习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形成风尚。学校文学社团组织要依托传统文化内容开展传统文化研究、交流、推广活动,举办读书会、名著话剧秀场、古典诗词朗诵等比赛,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矫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需要大学生个体、高校、社会、家庭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是一个涵盖多种群体、阶层、部门的综合工程。各主体要加强协作、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政府要积极配合,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要倡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推广国学经典。让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矫正认知偏差,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真正认同。

(作者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郭玲霞、康振隆:《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何以创新》,《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②马蓓蓓、李鹏等:《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及对策探究》,《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14期。

③徐拥军、熊文景:《习近平文化观的四个重要维度》,《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