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维庆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港波澜壮阔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文化永存,文明永续……
假如你愿意一同登上时空穿梭机,盘旋在公元前的汉武盛世,空中俯瞰,你会看到,长安古城的驼队整装待发,丝绸之路如水银般蔓延,它们将流往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各国。
让我们把方向从西北转到东南,回到唐宋的上空:著名的徽杭古道上人流汹涌,商贾云集——始建于唐代的徽杭古道,历史上一直是徽浙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诞生了无数著名的徽商、浙商。
我们的返程会经过明清,在十万山峦中,如果你稍微留意森林的缝隙,会发现山路上驮马蠕动,这里是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茶路开拓于隋唐,昌盛于明清。
当我们把高度下降一点,回到南粤的上空,驿道上行走的是各种奇装异服,响起的是迥异的乡言俚语。曾为“蛮夷”的岭南,历史上一直是中原流放大臣的不毛之地,不同的民族和风俗构成了多元的岭南文化。
南粤古驿道,历史上是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驿道建设始于秦朝,至宋代,与中央及邻省驿道交通干线已有了四条,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驿道的分布穿插更为密集,沿着驿道周边衍生出去的,是无数繁华的城镇。韶关南雄的乌迳古道、乳源的西京古道、广州的从化古道、清远连州的秦汉古道……从盛及一时到被历史淹没再到浮出水面,每一条古道都有自己慷慨悲歌的故事。
在粤东的东里镇,樟林古港一直只存活在老辈人的时光回忆中。直到2017年2月17日,在进行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保护修复中,挖出了深埋于一米多深淤泥下的樟林古港口。这个被时光遗忘的小镇,重回人们的视线。
在未被修复发现之前,古港只是一小段不起眼的小河涌,过往车水马龙,不曾发现它的端倪。历史的迁徙,留下的只有烙刻着岁月痕迹的新兴街,以及老一辈嘴里的零碎传说。然而,在它的全盛时期——19世纪中叶,大英帝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粤东的港口,只标注了樟林的名字,与广州港南北呼应。在当时,国外来信只需写上“中国樟林”即可直接送达。
作为南粤古驿道之一,严格说来,樟林古港的新兴街,只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陆地上的接触和延伸点,连接起了沿海与内陆、海外的经济通道。潮汕学者林伦伦教授认为,过去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多是以古驿道为起点,“粤东粤西有很多驿道终点就在码头,而码头是连接海外乡亲的”。
樟林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北部,因“遍地樟木,枞灌成林”而得名,北与饶平、潮安接壤,与闽西南、赣东南为咫尺之邻;东北迳通南海,畅达五洲重洋。隋大业三年,这里与南洋寨城(今莲下镇)以外的一片海域,是隋炀帝训练水师、发兵琉球的基地;宋代时已经形成村落,是个渔盐鼎盛的地方。到了明清时期,已经筑有城寨,设有官署,是个依山靠海的小渔村。
清朝初期,清廷颁布禁海令,以切断反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粮食、武器和货物交易。海禁施行5年之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采纳了黄梧的“迁界令”,强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里,致使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樟林也在其中之列。潮汕有句俗语“而过汇乡”(潮汕话“而”即是乱的意思),说的就是当时各乡个里内迁、杂居那种杂乱无章的情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攻克台湾后,正式废除了迁界政策,沿海各县人民又可以恢复下海谋生,作为沿海港口的樟林,也慢慢从一个渔业村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窗口。
在初始阶段,樟林港口的船只只是国内运输,潮汕特产木材、竹器被运往福建、珠三角一带;来自江南的各类货物、海鲜又被带回了樟林,再销往临近山区,成为临近地区重要的贸易港口。
港口的蜕变开始于康熙末年。闽粤沿海各县,特别是澄海一带因为地少人多,都是缺粮地区,如果再赶上天灾年颗粒无收,更是饿殍遍地。当时有暹罗来贡,康熙皇帝听暹罗贡使言“其地米甚饶裕,价钱亦贱,二三钱银可买稻米一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遂特许商人领照到暹罗采购大米和木材,甚至采取减免税银、赏赐商人衔职等方式鼓励进口暹罗大米。这个政策,实际上相当于解除了海禁,直接开启了樟林港的大时代。
在清政府的鼓励下,闽粤两省商民纷纷造船往暹罗、台湾等地贩米,解决了口粮问题。但是贩运大米获利甚微,到后来,许多商船只是象征性地装载少量大米,以备查询,然后从南洋夹带大量的香料、铅、锡等货品回国内销售;出航海外时,也会满载中国特产前往交易。当时经由樟林港大宗出口的商品,潮汕地区有陶瓷、潮绣、红糖、渔网等等;经樟林港轉运出口的还有福建、江西内地的药材、松香、兽皮;苏杭的丝绸、绫、绢等等。进口的,除了大宗商品大米及豆类外,还有黄金、玉器、犀角、象牙、香料、楠木等等。
随着商贸的频繁往返,樟林港成了潮汕乃至粤东、赣南、闽南地区出海的一个重要港口,极尽一时之盛,“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濒海之一大都会也”。
樟林港的繁荣时期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历100年有余。樟林港埠的红头船,拥有数十支远洋船队(每支船队不下百余艘),数千余艘货轮。北上至日本,南下至暹罗(泰国)、实叻(新加坡)、三宝陇(印尼)、苏门答腊、汶莱、北婆罗洲、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