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岭南春和景明,疏烟细雨中的韶关南雄珠玑镇中站村,一路望去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像一块块金黄色的地毯,把乡间田野打扮得如诗如画。一条弯弯曲曲古道,亭台廊榭一应俱全。微风轻拂,一阵阵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这是南粤古驿道南雄精华段珠玑梅岭段经过中站村的一部分,是广东省历史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之一。
曾几何时,散布在广东省的906处古驿道遗存和233条古驿道,不过是一些早已被人们遗忘在荒野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教授感慨:“实际上,三年前我们作为第一批投身古驿道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在全省实地考察各地的古驿道遗存,看到的大多数都是非常破败和凋零的景象,许多古桥、古道、凉亭因为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早已四分五裂,甚至被泥土掩埋,有的文化遗存背后牵连着多少让人荡气回肠的名人故事,但是仍然敌不过岁月的遗忘,看着让人心痛。”在她看来,古驿道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都曾经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
2019年3月初,央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广东篇的播出,让早已习惯了在繁华都市里忙碌穿行的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高远视角,见识了一条开凿于东汉时期、而今却藏身在南岭深山的古代“高速公路”——西京古道。
在中国历史上,商周以来,岭南的越族及其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国,有着日趋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据乳源当地的文史学者许化鹏先生考证,当时除东南面的通道外,粤北粤西地区尤其是著名的“湘桂走廊”,自古以来就有陆路和水路的南北通道。古代中原和两湖江西到广州等岭南区域,走的主要是翻越蔚岭的西京古道和翻越大庾岭的梅关古道这两条路。西京古道主要位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和乐昌市境内,全程500余里,史称“西京路”“石阶路”,是“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必由之路”。
笔者曾多次实地考察西京古道。在经历千百年的沧海桑田之后,现实中“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气势依然在崇山峻岭之间展露无遗,沿途的村庄、桥梁、凉亭、古宅亦似有当年繁华商贸的浮光掠影。只不过,这些多数都不在当代年轻人的记忆中了。2017年至今,与西京古道相关的一些重要段落才陆续被当地的文物部门“重新发现”,譬如侯公渡石门坳古道、大布坟头坳古道、大桥麒麟山古道和南水水库底因水位下降露出水面的千年古道等等。
历史浩瀚如长河,被忽视的岂止是一条西京古道。连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南粤古驿道: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文│冯善书(资深媒体人)
历史文物遗址较多。2018年春,当地文史人员在星子镇至瑶安乡的崇山峻岭中新发现了一条叫“七里塝古道”、全长近10公里的青石板路,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石料选材精美,沿途还有多座古桥、古亭及古堡关卡。据专家考证,这段古道应是连州秦汉古道的其中一段。
南粤古驿道,其作用除了与中央联系,还有连接各县与州府的交通。“广东八大古驿道”之一的蓝关古道,便属于后者。龙川南关,位于龙川县城与五华两县交界处。地势险要,山间有六千米的小道。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被贬岭南经此处去潮州,他途经过龙川,并游历了龙川县。因此当地人为了纪念韩愈,发现他出长安时曾经陕西蓝关,此处地形与之类似,后人就把此地改名“蓝关”。蓝关素有“岭东雄关”之称,历代均有驻兵防守,两边群峰对峙,地势险要。昔日蓝关,是潮(潮州)、嘉(梅州)地方晋省的通衢,是历代贬官谪臣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
广东境内有着丰富的古道文化遗存。2018年3月,广东省文物局在汇总全省文物行政部门调查现存古驿道及其沿线文物古迹保存状况时就发现,南粤古驿道沿线历史遗存丰富、种类繁多,包括有驿站、驿亭、古关、古桥、碑刻、古墓葬、古码头、古建筑、古镇等实物遗存。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存古道本体共计233条,其中属于近年新发现的就有135条。其中,秦汉时期古道遗存就有32条,隋唐时期古道遗存共7条,宋元时期古道遗存共7条,明清时期古道遗存共187条。从地区分布上看,这些古道文化遗存集中分布在粤北山区、珠三角的惠州市、粤东的汕尾市和粤西的云浮市。
“遗憾的是,近100年来,广东省内的古驿道由于交通变迁和功能丧失而逐步走向衰败,加上它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分布在粤东西北偏远地区,不可避免地便遭到了人们的淡忘,有的因为年久失修而自然崩毁,有的则因为工程建设而逐步被现代桥梁公路所覆盖。”牵头负责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坦承。
在广东决定对境内的南粤古驿道进行保护修复、文化挖掘和活化利用之前,人们已发现的这些现存的古道,几乎每一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衰败和损毁的问题。然而,在最早提出要保护修复这些古驿道并把它们活化利用于文化旅游、振興乡村和精准扶贫等相关工作的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看来,每一条破败的南粤古驿道都有着不朽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值得珍视的“国家记忆”。
南粤古驿道历经两千多年的创造、积淀、延续、传承、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们作为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曾经像活力奔腾的动脉,源源不断地将物流、人流、文化在其中往来输送。它们既是跨越时空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着南粤大地上各个历史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南粤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地域性,相互交流、融合发展的多元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
凡是有人聚居的地方,便一定会有路。考古学家发现,广东北枕南岭,南临南海,省内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至少 6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至少 13万年前。南粤古驿道自古以來就是南粤大地上的人们跨越崇山峻岭的南北通融之道、跨越江河大海的东西汇流之途。分布于北江和东江流域的石陕文化遗址和位于广州南越国宫博物馆内的秦代造船遗址,就是最好的例证。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西方近现代的工业技术等被带进中国,使延续千百年的交通体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取代了马匹,马路或公路取代了驿道,晚清至民国初年,广东已经出现公路和铁路。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南粤古驿道不得不面临衰落的命运。
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之日起,至民国元年(1912年),南粤古驿道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均有维护、修筑和建造,代代相传。只是近100年来,现代交通工具出现导致的交通道路变迁、人口急剧增加导致的土地资源不足、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城镇化建设和基本建设工程快速扩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的缺失等,合力将南粤古驿道推向了衰败,最终导致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的加速消失。
不管怎样,两千多年来,南粤古驿道由港口而内地,由内地而岭南,由岭南而海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形成了广东多民族民系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彰显了海外侨胞深厚家国情怀的归根纽带,仍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到底该如何让这些沉睡于乡间,隐藏于山野,日益衰败、逐渐消失的古驿道,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液中继续传承下去?
对这些逐渐被淡忘的文化遗产,光是投入资金进行保护修复还不够,在古驿道的实际交通功能退化的现实背景下,只要人们对这些古道和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得不到重新认知,社会公众对它们的保护传承意识是不可能被唤醒的。最好的保护应该是利用。只有将修复后的古驿道活化利用到那些与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作上,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才会重新焕发青春。
早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绿道建设,是一项集绿色、生态、民生和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南粤古驿道也可以理解成是“绿道的升级版”。从2016年起,广东便将绿道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基于这一思路,广东采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沿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粤东西北的古驿道占了全省的80%。南粤古驿道两侧各5公里范围内覆盖贫困村数量为1320个,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2016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修复南粤古驿道,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做广东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为把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转变成带动沿线贫困村发展的新动能,这几年广东通过“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下乡活动,与省定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指导做好村庄建设和规划,为古驿道沿线村庄的特色农产品设计创意包装,推动农产品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指导改造民宿,开办特色农家乐,做好旅游开发,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助力精准扶贫。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南粤古驿道已经集聚了体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等不同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成为广东乡村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比如近年来,在广东的体育体闲领域,各地开始组织层出不穷的古驿道赛事活动,就让周边村庄的人气越来越旺。2018年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韶关乳源大桥镇,两天便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带动当地企业和农民实现零售、旅游、食宿等综合收入近2500万元。特别是南粤古驿道已经初步建立起旅游线路和品牌,有效帮助乡村建立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
在一些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村人”看来,他们印象中已经在早年变得死气沉沉的空心村,这两年在古驿道活化利用的推动下,也开始变得更有“灵气”了。由于古驿道保护利用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修复古驿道、古祠堂、古建筑,并在传统节庆、墟日举办非遗文化展等内容,让他们明显感觉到,古老村庄焕发了更多生命力和灵气,真正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乡村是中国的“根”,是中国人的乡心所在。古驿道、古村落又是寄寓乡愁的载体,修复古驿道的同时,也必然修复我们的“中华记忆”。有历史可寻,有复兴未来可期,就让纵横国土的这些古驿道成为沟通历史和未来的“时间之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