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为万里海疆擦亮“千里眼”

2019-08-19 06:21曾祥伍
金秋 2019年9期
关键词:刘永坦体制研制

文/曾祥伍

主持人/石朝阳 人物邮箱:jqshizhaoyang@126.com

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当83岁高龄的刘永坦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时,会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刘永坦把强大祖国国防作为毕生的追求和坚守,带领一支“雷达铁军”,从零开始,历经40年艰苦拼搏,自主研发成功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给祖国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确保国防安全。

立志,心中装着强国梦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小时候,母亲经常教他背诵爱国诗词,陆游、辛弃疾、霍去病、岳飞这些爱国诗人的事迹深深吸引着他。而作为工程师的父亲则告诉他,科学可以振兴中华,使国家更加强大。

家风熏陶,强国梦在刘永坦心里深深扎下根。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读书,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

清华短暂两年,刘永坦心无旁骛,出色地完成学业,正式成为哈工大一名教师,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迈出向科学进军的第一步。

1965年春,由于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刘永坦承担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任务。遗憾的是,正当他准备大显身手之际,“文革”开始,所有工作被迫中断。之后,跟大多数知识分子命运一样,刘永坦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农村。此时,身处逆境的刘永坦没有消沉,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勉励自己要当“合格的农民”。

1979年,回到学校任教的刘永坦,作为国家外派留学生,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他的导师是英国雷达技术知名专家谢尔曼教授。初来乍到,谢尔曼教授没有过多表示,只交给他大量英文文献。刘永坦一头扎进书海,凭着过硬英文功底、深厚专业知识,很快“啃完”那些天书似的文献。

刘永坦的勤奋、刻苦和才华令谢尔曼教授刮目相看,破格让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并由他独自完成其中的信号处理机工程系统。这一技术对刘永坦来说是全新领域,不服输的他暗暗发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失败后,刘永坦终于顺利完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对此,连一向内敛的谢尔曼教授也不禁为刘永坦点赞:“他的贡献具有独创性。”

通过难得的历练,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传统雷达虽有“千里眼”之称,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国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体制雷达,从而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这项技术国内尚属空白。

“中国必须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抱着宏大愿望,1981年秋,进修结束,刘永坦拒绝一切邀请,不作任何停留,立刻启程回国。

鏖战,为祖国拼搏

回国后,刘永坦立即投入到新体制雷达研制中。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新体制雷达被称为“21世纪的雷达”,技术在世界上属于顶尖之列。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曾经进行过突击性会战攻关,但由于技术难度太大,最终未获成功。

当时,刘永坦面临的局面是,除基本理论和思路,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更没有相关技术可供借鉴,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因而,当刘永坦发动身边同事与他一起干时,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人认为“雷达故事”虽然美好,但不可能成功。也有好心人劝他,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弄不好把一生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却一事无成,不值。

“学有所成,报效国家,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值不值之说。”刘永坦不改初衷,决心一条道走到黑。看到刘永坦如此坚决,有人站出来支持他,最终组成了六个人攻关团队。

可是申请课题时,有人提出质疑:这个美国没有做过,英国没有做过,你凭自己的理论认为可以就可以?劝他放弃。不得已,1982年春,刘永坦专程赴北京,向航天工业部预研部汇报了新体制雷达发展动态和自己的设想。部门领导听后,当即表态全力支持,并希望他尽快组织科技力量攻关,早日把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

得到上级部门支持,刘永坦立即着手进行周密计划和准备。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他完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随即,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拉开序幕。

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1986年7月,正式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按常理,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预研项目,可以申报奖项了,但刘永坦认为,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没什么用,国家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雷达实验站。于是,1986年,刘永坦受命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为研制完整的雷达系统再次出发。

进行雷达研制,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现场做实验。那时连交通工具都没有,从驻地到雷达站都靠双脚步行。而那些试验现场,荒无人烟,条件十分恶劣,刘永坦与团队成员经常一待就是几个月。

精力上需要大量付出,技术上也问题不断。作为主帅,刘永坦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多压力。系统调试初期频频死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可是,要从几十万行的大型控制系统中找出问题所在,工作量十分巨大。

时间不等人,故障就是命令。刘永坦率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系统每一个程序开始检查。饿了,就用面包充饥;困了,倒在实验室板凳上睡个囫囵觉。刘永坦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付出,使他几个月不能直立行走。甚至有一次,在攻克一个关键技术时,终因长期劳累晕倒在现场。上不了“前线”,刘永坦就在病床上“指挥”,坚持与团队成员一起“奋战”,终于打败了挡在必经路上的“拦路虎”。

八年鏖战,一朝功成。在刘永坦带领下,在随后日子里,他们顶风冒雪、经受日晒雨淋,1989年终于在威海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实验雷达。

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首次进行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试验,当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成员流泪了,那是成功的喜悦。1991年,“新体制雷达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奋进,科学没有止境

研究成果获得科技界最高奖项,刘永坦实现当初宏愿,很多人劝他见好就收,激流勇退,但刘永坦却坚决地说:“这个事情没完,还得往前走”。不仅没停下,而且坚定选择了一条更加难走的路,再次出发。

刘永坦认为,科研成果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领域,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一定要让新体制雷达走出实验室,走向海洋”。

让刘永坦感动的是,得知他的决定,团队全体成员义无反顾地选择全力支持,坚决与他一道再闯难关。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承担研制工作,刘永坦自然成为牵头人。

尽管已做思想准备,但新体制雷达从实验室转战实际应用,期间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得多。由于国际上没有完备理论,很多技术难点和空白需要去解决、填补,加上地域环境差异,实际工作又产生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但是,刘永坦团队深知,这是一条只能进不能退的路,既然国家将那么重大的项目交给他们,就要在困难面前敢于亮剑,勇于攻坚。

为解决抗电磁波干扰这一世界难题,刘永坦带领团队不分昼夜技术攻关。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经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解决方案。

又是一个十年。在历经上千次试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后,2011年,刘永坦团队又一次圆满完成任务。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2015年,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刘永坦团队已从最初6人发展到30人。尽管已经斩获诸多大奖,但刘永坦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2019年1月9日,刚过完83岁生日不久的刘永坦依然起个大早,精神矍铄地出门,他的科研之路远未到达终点,还要继续攻关。“接下来希望把新体制雷达小型化,使它更加灵活、实用、广泛。”刘永坦说。

猜你喜欢
刘永坦体制研制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刘永坦:为祖国“海防长城”安上“千里眼”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