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云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新郑 451150)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是郑州大学与美国堪萨斯州富特海斯州立大学 (Fort Hays State University)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河南省首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实施境外学士学位教育合作项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于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郑州西亚斯学院。目前该机构开设双学位项目专业六个,现行大学英语EFL课程采用国外原版Pathways系列教材。该研究以Pathways系列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简单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教材的编写原则、框架结构及设计目的进行仔细研究,探究编写者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进而指导教师的实际教学。
语言观即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对语言本质不同的认识导致不同的语言观。19世纪以后,语言观大致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认为语言是由音位、词素、词、短语、句子组成的结构形式系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认为语言是人脑创造出来的,努力采用演绎法和构造模型来揭示语言能力的普遍性和遗传性;和强调语言是形式与功能统一的功能语言学,以韩礼德为代表,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才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侯丽红,2004)。
语言学习观是指“人们对语言学习理论、目的、模式、规律、方法和策略的认识、看法和观点”。简言之,对学习的本质的看法。国内外主要的语言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Skinner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认为有效的语言行为是对刺激的正确反应,同样是经过模仿、强化和重复这个过程。Piaget的认知流派认为语言具有创造性,但受规则支配。以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学生中心论的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建构主义,顾名思义,新旧信息的重组建构,语言学习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提倡教师引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构建,因此学习方式以合作-互动为主。
针对教材的评价和研究,国内外由来已久。在19世纪中期,国外已开始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20世纪开始进行理论研究,随后将理论付诸实践,同时在教材评价的功能、内容、方法、标准和原则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理论。著名研究学者如Cunningsworth,Tomlinson,Sheldon等。国内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 80年代,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介绍性研究,即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翻译并介绍到国内;如王蔷教授引进了Tomlinson(1998)的教材评价标准,何安平教授详细介绍 Sheldon英语教材评价方法,程晓棠教授阐述了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关系、需求分析、教材的评价、取舍、调整等方面(邓蘅,2007)。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对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和英语教材进行的对比实证研究。而实证性研究领域,多见于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期刊文章由于篇幅的限制,大部分在介绍理论,而做出的实质性分析研究较少。
教材分析内容既有对教材的宏观评价又有微观评价,但从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的角度探讨得不多,并且侧重点不同。曾文琦(2005)从编写原则、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及语篇分析的角度对两套初中英语教材的比较分析,鞠芬(2011)从话题内容的视角评析了高职高专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钟学辉(2016)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初中英语八年级教材进行分析研究。
Pathways是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圣智杂志社共同出版的系列教材之一,该教材的设计基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即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该框架为欧洲及其他国家用于描述外语学习者进步程度的标准体系。该套教材包括读写和听说教程,是一套培养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教材。
该套教材共分5个层级,基础—1级—2级—3级—4级。各个级别的教材均包含10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人文社科等多方面内容,阅读材料展现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与风土人情,同时利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优势,书中使用大量生动逼真的图片,并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在增加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为学生跨文化交流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地道的语言。
下面就先对Pathways的读写和听力教材的内容框架进行分析。表1是读写教材的内容框架,表2是听说教材的内容框架。
就读写教材来讲,每册书10个单元,每个单元框架结构一致,每单元包含A,B和C三部分,每部分的侧重点和功能均不相同,A的课文内容与B紧密相关,并且A中的阅读技能在练习中会专题讲解并练习,在B中还会进行加强练习。而C虽是写作,但开篇是写作中必需语法的讲解,并且A和B课文中均有大量使用该语法,同时A和B的课文内容也为C部分写作做好了结构和内容的铺垫。学生认真学习A和B文章后,经过分析即可形成自己的观点。
表1 Pathways读写教材内容框架
从表1可以看出,每单元开篇都对该单元各部分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这样保证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是导入部分,事实上,这个导入分为两个阶段: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前者较为笼统,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和问题,思考和预测本单元的主题;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读图和表并回答问题。该部分课本以大幅面展示地图或各种表格和图,图文并茂,内容均与后面的A和B课文紧密相关。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读图识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A和B主题部分结构和框架类似,因此放一起来说。在进入A或B课文前,先解决生词的问题。生词的呈现多是以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匹配英文释义和新词。这也是借助已有的单词量学习新词。在学习完新词之后,编者设计了词汇应用练习,通过问题回答的方式,刺激学生运用新学的词。这些都注重了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并达到沟通的目的。练习设计分为三部曲,读前,读中和读后。读前针对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和预测主旨;读中练习分为检验预测,找主旨和找细节;读后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C部分侧重写作,开篇阐明写作目标后,对写作中所需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和练习。值得一提的是,该语法知识在课文A和B部分均已得到运用,学生可以从中找到例子。讲解完语法之后,便是写作技巧的讲解,紧接着就是技能的练习。然后借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打开思路,自己动手撰写写作提纲和草稿第一稿。教材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范文,让学生分辨并分析前后稿的差异并琢磨如何修改自己的第一稿。通过学生互改的形式,形成第二稿。针对学生在该单元写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为了巩固写作部分开篇讲到的语法问题,教材专门设计了改错练习,进一步进行巩固和强化。完成改错练习后,再回头修改自己的文章,检查语法错误,形成终稿。在该单元所有内容讲解和练习结束后,教材设计了单元测试,对该单元所有重点内容进行了提炼和强化。
下面是听说教材的内容框架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Pathways听说教材内容框架
从表2可以看出,与读写教材相比,听说教材的内容框架比读写教材少了写作和单元测试的模块,但在设计上也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和前后呼应。听说的教材也是每册10个单元,并且单元的主题内容与读写基本一一对应,并互为补充。听说教材分为两个A和B两部分,而中间的视频部分作为衔接两部分的桥梁,起承上启下作用。A和B部分在设计上也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先解决生词的问题。但与读写教程不同的是,更侧重于在语境中猜测生词的意义。因为听力的内容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借助语境猜出词的意思的话,将会对整篇听力内容造成负面的影响。换句话说,单个生词会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做题的情绪。在完成基础的词汇练习后,为了加强词汇在现实语境中的使用,教材又设计了选词填空的练习进行强化。词汇问题解决之后,教材还设计了对后续的听力内容进行铺垫的词汇填空题,该题一举两得,既复习了词汇,强化了词汇在语境中的使用,同时也为听力内容提供了背景知识。和读写教材类似,在听力练习前都会有图片,让猜测主旨,听力过程中要完成练习题,诸如找主旨和细节题,听力完成后针对听力内容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是听说教材,在听力输入之后,便是口语的输出训练。口语部分先讲解口语中相关表达的功能介绍和语法讲解,然后再设计相对应的口语训练练习。视频部分起到衔接作用,改变了一味地听和做题的模式,换为观看视频,丰富了输入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观看视频中和观看后都有相对应的习题,尤其观后的开放性问题,都是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合表1和表2内容可以看出,Pathways读写和听说教材紧密联系,主题呼应,互为补充,并且各教材内部也是自成体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阅读进行输入,写作需要输出,进行对知识点及辩证思考能力的检测。听说教材中听力进行输入,口语进行输出。听力和口语收入原版的音频、视频,发音纯正,贴合西方真实的教学环境,口语检测孩子交流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开口说话,并且会说话。整套教材不仅注重知识的传输,同时更重视语言在实际语境中的使用,在单词运用环节以及课文后练习设计中都标注了语境问题,注重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因此,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该教材编者的语言观偏向系统功能语言观,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和现实功能。
语言学习观方面,笔者揣测编者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观。在习题设计中,通过已学词汇,或通过语境这个外部环境才猜测新词的意义和使用,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从而达到新旧知识重建。无论是词汇练习还是问题的设计上都考虑了现实的情景因素。同时,在习题设计中显示小组合作、同辈或同桌互改和个人完成,能看出编者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较为明显。
语言观确定教材内容模块的编写,即语言教学的内容,而学习观则帮助使用者找到合适的语言教学方法。正是基于前面对Pathways读写和听说教材框架的分析,推测出编者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下面该文将如何实现编者的理念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该教材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将对实际教学具有现实意义:(1)积极创造英语语言环境。为了营造很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选择全英授课或者尽量全英授课,让学生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把英语在课堂上说起来,思考起来,运用起来。(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指导。根据习题的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单词部分可以设计为个人独自完成,词汇运用时设计为同桌活动或小组活动,采用两人互访或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使用英语。批判思维习题可以设计为小组活动,共同讨论,画出思维导图,并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的结果,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文章分析方面,也可以设计拼图活动法,先是小组内不同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然后具有相同任务的人组成专家组。专家组将各自负责的内容学透后,回到原来的组,负责教会其他同学,最终达到全部理解文章。教师针对所有任务和内容设计不同的题目,让所有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活动的效果。根据结果,教师再进行补充和讲解。(3)活动设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该教材每个单元都列举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技巧。比如,阅读技巧方面,每个单元会强调不同阅读技巧并配上相应辅助练习,技巧中包含阅读技巧和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技巧。这让学生能够灵活地选择性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养分,辩证地思考问题,技巧知识双丰收。(4)语法方面需要补充。读写和听说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点相对较为简单,对于在非英语环境中长大的中国学生而言,还需要教师进行整合,配合国内特有的语法学习方法,进行横向纵向的扩展,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语法知识,同时接受新知识,进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语法知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