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俊 梁昌盛 王贤庆
(1.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学校本应该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但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的出现使人悲痛不已。此外,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且手段先进,校园暴力事件经过层层传播、演变,最终带来恐慌。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针对这类群体进行调查,可以体现出在校大学生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看法。本文的研究基于此,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有效防治校园暴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良性发展。
(一)调查方法与抽样对象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武汉市某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式,此高校有20个学院,79个院系,根据院校的学科属性及专业情况,主要分为三个类别,分别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学院,分别为:文法与经济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调查方法为,在考虑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基础上,依照以上三个院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总人数在样本中的百分比发放问卷。
(二)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问卷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个部分反映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年级、性别和专业性质;第二个部分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校园暴力的初步了解,主要涉及是否关注、是否经历等方面;第三个部分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校园暴力的建议与看法,主要涉及责任方、假设旁观者行为、假设被害者行为、原因、建议等方面。
(三)数据处理
此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问卷回收23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对校园暴力事件呈普遍关注状态
本次调研显示,关注校园暴力的大学生有效比例为71.3%,其中,23.9%的学生是经常关注,43.2%的学生是偶尔看看相关信息。而不关注校园暴力的大学生比例仅仅有26.1%。调查数据说明多数大学生会关注校园暴力,呈普遍关注状态。
(二)大学生群体遭受过校园暴力人数比例不在少数
本次调研显示,大学生群体中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学生比例超过了百分之20%。其中,多数人遭受的轻度暴力,主要体现在孤立、语言暴力等;其次为中度暴力,主要体现在恃强凌弱和敲诈勒索等;虽然遭受重度暴力的比例不占多数,但此类群体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当学生遭受重度暴力,例如性侵强暴或持武器伤人事件,在生理上,身体会受到重大伤害;在心理上,对学生内心造成沉重打击,影响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在严重情况下,甚至会毁掉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这将此类群体作为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
(三)男女生遭受校园暴力的类型有不同
本次调研显示,男生体现在聚众斗殴,女生体现在集体孤立上,究其原因,与男女生的思维方式、性别特征有关。男生沉迷网络游戏,有大量暴力场面,由于青少年心智不太成熟,难辨是非,由于从众效应,男生模仿游戏人物打斗厮杀,导致聚众斗殴现象的产生。女生易产生班级小团体,当某个学生不参与小团体时,会产生集体孤立,被孤立的学生易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严重时会形成心理扭曲,导致自闭症,抑郁症等。
(四)多数大学生对校园暴力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本次调研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作为被害者,应采取告诉同学或家长的形式,占比为31.3%,其次,有28.5%的大学生认为被害者应该采取报告学校或报警的措施。作为旁观者,有21.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家长,21.4%的人认为应当报警。当大学生亲身经历校园暴力时,多数能采取措施自卫。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学生认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应忍气吞声,校园暴力的旁观者应径直走开。警示我们,应当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宣传法制知识,让学生学会正当防卫。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对校园暴力事件呈普遍关注状态,多数大学生对校园暴力有理性的认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中,仍有少数学生不了解校园暴力,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是值得反思的。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总结了如下建议来防治校园暴力。
(一)国家应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刑法》第17条第一、二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故意杀人,伤害致人重伤或者,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率相比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上升了280%左右。此比例说明了14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越来越高,但国家对此阶段青少年法规的缺失,难以对施暴者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
(二)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老师和学生不能只简单应付任务,而应当将思想道德教育置于较高层面,深入贯彻实施,将道德教育体现在整个学校的校园风气上。法制教育也不容忽视,法律是学生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三)家庭要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家长不能因为工作繁忙就忽视对孩子教育,只注重金钱补偿。家长与子女之间应多加沟通,让孩子自然吐露心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四)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学者姚建龙指出,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原因是综合性的,绝非学校一家之因,其防治也非一家之责,因此校园暴力应走向综合防治。教育系统、公安系统、司法系统、应当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防治校园暴力。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和黄色网站,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督,强化管理。多方联动,从多主体、多角度、多方式防治校园暴力。
a2*$类型交叉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