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娟,黄海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就斐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作用日益显现(黄海燕,2018a)。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环境明显优化”“产业基础更加坚实”的发展目标,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更加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一直以来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展体育产业协作的区域之一,在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等方面积极尝试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做法。通过总结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以此作为探索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机制体制的试验田,是加快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
产业总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总规模为4 328.37亿元,2017年总规模突破7 473.57亿元,占当年全国体育产业的比重为34.6%(黄海燕,2019)。2014-2017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幅达到20.2%,远超全国16.9%的水平。其中江苏省体育产业体量最大,率先突破3 000亿大关,2017年总规模达到3 586亿元,浙江、上海紧随其后,分别为1 843亿元和1 267亿元(图1)。安徽省虽然在产业总量上不及其他3省份,但其增长速度尤为瞩目。2017年安徽省体育产业总规模是2014年的近3倍,3年间产业增长速度保持在35%以上,年平均增幅达到39.9%。江苏、浙江、上海的体育产业总规模也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幅分别是19.7%,15.1%和18.2%(图2)。
图1 2014-2017年体育产业总规模Figure 1. The Total Siz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2014-2017
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17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2 691亿元,是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84倍,年平均增幅达到22.6%,虽然略低于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24.6%,但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图3、4)。尤其是2017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增加值增长率为24.8%,远超全国水平20.6%,正迎来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各省份增加值情况来看,安徽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6.9%,遥遥领先其他省份。江苏、浙江、上海3省份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9.4%,18.7%和15.1%,远高于同期各省份GDP增长速度。
图2 2015-2017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速Figure 2. Growth Rate of the Total Sports Industry in 2015-2017
图3 2014-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Figure 3. Value Added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2014-2017
图4 2014-2017年全国及长三角体育产业和GDP增速Figure 4. National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Sports Industry and GDP Growth in 2014-2017
经济贡献日益突出。近年来,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五大幸福产业”和“六大消费领域”的重要内容,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2017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年长三角区域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超过全国1.0%的水平(图5)。尤其是201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加速上升势头,对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高。从各省份数据来看,2017年上海体育产业占GDP比重达1.6%,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江苏、浙江紧随其后,分别为1.4%和1.1%。安徽省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尚处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图6)。
图5 2014-2017年全国和长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Figure 5. The Proportion of the Added Value of the National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Sports Industry in GDP in 2014-2017
图6 2014-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GDP的比重Figure 6. The Proportion of the Added Valu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GDP of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标志着长三角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产业发展阶段和方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对驱动产业经济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根据2017年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图7、8),长三角地区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5%,远超体育制造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其中,上海市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81.7%,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次是江苏5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2%。浙江和安徽略低于全国水平,但增长势头良好,未来将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
图7 2017年长三角体育产业产值结构Figure 7. Output Value Structur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7
图8 2017年长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结构Figure 8. Added Value Structure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7
市场主体更加活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活跃的市场主体,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市场主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2016年整个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主体数量达到40 380家,占全国的28.5%,其中,江苏省体育企业15 219家,占全国的10.7%,排名全国第3。其次是浙江11 213家,上海8 895家和安徽5 053家,分别占全国的7.9%、6.3%和3.6%(图9)。2017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体育企业主体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其中浙江的体育产业主体发展尤为迅猛,企业数量相比2016年增长35.6%,其次是上海和安徽,分别增长29.2%和20.5%。蓬勃发展的体育企业不仅壮大了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也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图9 2016-2017年长三角体育产业企业数量Figure 9. Number of Sports Industry Enterpris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6-2017
行业龙头不断涌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涌现出一批体育产业龙头企业,对加快构建产业集聚平台、优化产业链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以久事体育、苏宁体育为代表的综合性体育产业集团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融合;以阿里体育、虎扑体育为代表的互联网体育企业,积极探索大数据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以红双喜、金陵体育为代表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纵深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研发制造能力;以索福德、天行达阵为代表的体育培训企业,牢牢把握市场需求,深耕体育培训市场。此外,耐克、阿迪达斯、迪卡侬、新百伦、匡威、亚瑟士、安德阿镆、哥伦比亚、尤尼克斯、亚玛芬等一大批国外体育用品知名品牌和经销商先后在长三角地区设立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人均场地面积领跑全国。体育场地是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推进全民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2017年,江苏、上海、浙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为2.01、1.96和1.97 m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1.66 m2,提前完成《“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实施方案》中“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 m2”的建设目标。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安徽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47 m2。
大型场馆资源更加丰富。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战略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积极规划、兴建、改造、修缮、开发体育场馆,建成并运营了一批高规格、有特色的大型体育场馆,为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积极尝试将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环节一体化,实现体育场馆赛事功能和赛后综合性利用的有机结合。2018年启动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工程,计划按照“一轴两翼”的空间布局,兼顾专业赛事与大众体育两大主题功能,在保留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两大场馆主体布局的基础上,整合外部空间,为市民提供全天候的公共体育空间,使之成为国际高端体育赛事举办地,同时也是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体育公园。苏州奥林匹克中心则是实现竞技体育、健身休闲、商业娱乐、文艺演出于一体的又一典范。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公园和商业配套,既满足举办各类高水平体育竞赛和精品演艺活动要求,又能为市民提供日常健身休闲设施,充分实现了体育场馆综合空间的开发利用。
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场馆建设。近几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公园绿地、老旧厂房、校舍操场、社区闲置场所等,合理开发好城市的“金边银角”,使城市空间得到二次利用。同时加大社区场地设施改善力度,通过适度改造、适当修缮,进一步增加居民休闲健身区域,全方位拓展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总部位于上海的洛克公园是国内知名的民营体育场馆,公司利用市区内的一些旧仓库、屋顶、空地改造成球场,以美国纽约的街头篮球为范本,打造出拥有街头文化氛围的篮球馆。目前洛克公园在上海已有20余家运营的场馆,并在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合肥等城市纷纷开设洛克公园,将街头篮球文化扩展至长三角地区。
体育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的支撑,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于拉动体育产业,提高供给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上海和江苏的居民人均体育消费已迈上2 000元大关,分别为2 460元和2 028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和习惯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对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升,从偏重实物型消费到关注服务型消费。根据上海市2017年居民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以健身培训、比赛门票、体育资讯等为代表的服务型消费比重明显上升,而以运动鞋服、体育器材购买等为代表的实物型消费比重收缩,充分反映了居民对于体育服务产品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体育消费渠道更加多元化,移动端网络、PC端网络已成为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途径。
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业态,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与其他业态相比,竞赛表演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辐射范围广。赛事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使产业链从区域内向区域外延伸(党挺,2017)。以上海F1中国大奖赛为例,每年吸引数十万国内外观众前来观赛,有效带动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汽车、旅游、商业、会展等服务经济发展。同时,通过赛事转播,每场F1比赛的观众可达5~6亿人次,更多观众通过F1比赛开始认识上海,认识中国,大大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而上海国际赛车场借助F1的品牌效应,吸引了更多汽车专业赛事、车商品牌活动。据统计,除了封闭维护以外,上赛道其他300余天均在承办各项赛事和活动,场地利用效率极高。每年的人流达40万人次,赛场和赛事的品牌无形价值不断增加。同时,赛事活动的举办也是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上海提出将体育赛事作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支撑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并颁布《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南京以举办青奥会为契机,将其作为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世界体育名城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充分重视竞赛表演活动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创造良好的办赛环境,促进国内外体育资源要素集聚。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举办多层次、多种类的体育赛事活动。截至2017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所举办的体育赛事,无论从数量、种类,还是质量、规格上,均走在全国前列,已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体系(表1)。
表1 2017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重点国际国内赛事Table 1 List of Ke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vents in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7
特色小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发挥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是落实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来看,特色小镇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具有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独特气质。体育特色小镇的“特色”二字首先要体现在体育产业特色上,即坚持把产业放在小镇建设第一位,以体育产业项目作为小镇的核心支撑,以体育产业发展作为小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小镇产业发展中要瞄准体育产业链两端高价值环节,聚焦核心要素,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以浙江省莫干山漫运动小镇为例,小镇建设以休闲运动产业为核心,坚持“国际知名山地户外运动休闲胜地”和“长三角高端运动圣地”的战略定位,聚焦休闲运动产业中的高端市场。小镇自建设之初就十分重视品牌培育,先后引进久祺国际骑行营、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骑遇骑术学院、爵隐马术俱乐部、路虎体验中心等一批高端休闲运动项目,打造高端休闲度假胜地(黄海燕 等,2017)。体育特色小镇的“特色”二字,还体现在小镇运营模式特色上,探索政府和企业在小镇建设发展中的合理定位,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道路。在长三角地区体育特色小镇的实践中,市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扮演好“店小二”角色,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被证明是一条切实有效的建设路径。以江苏天镜湖电竞小镇为例,当地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租金减免、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等方式,为电竞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从而吸引电竞企业、俱乐部、电竞比赛等产业要素集聚,构建产业生态,推动当地电竞产业自下而上发展。长三角区域体育特色小镇名录见表2。
表2 2017年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体育特色小镇Table 2 List of Sports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7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国家队。通过建设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长三角地区集聚体育产业资源要素,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将体育产业培育成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动力(李颖川,2017)。截至2018年1月,三省一市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3个(共36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6个(共55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0个(共28个),约占全国的1/3(表3)。其中江苏苏南、浙江宁海、浙江淳安、浙江富阳、安徽皖南等多个体育产业基地对地方GDP贡献值超过1%,充分体现体育产业基地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功能。此外,体育产业基地通过搭建平台,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辐射区域至全国。例如,浙江富阳上官乡集聚了300多家球拍生产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球拍之乡”,又如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地区,集聚了包括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院国家大学科技园、阿里体育、耐克大中华区总部、江湾体育场等体育产业核心资源,打造体育产业“产学研用”一体化优质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区域内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成熟的市场环境,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参与主体,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规模,激发各种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是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黄海燕 等,2018b)。一直以来,体育产业市场主体面临着规模小、集中度低等问题,制约体育产业规模化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积极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培育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以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为例,集团公司拥有6家下属单位,业务涉足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相关产业,包括南京奥体中心的大赛后续开发、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举办、江苏省体育资源交易平台筹建、江苏省全民健身数据服务平台搭建等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集团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实现1+1>2的效应。此外,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支持体育企业创新创业,一方面鼓励体育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解决传统企业在群众健身、场馆运营、赛事举办等方面遇到的难题,破解体育产业发展瓶颈;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器,为创业企业、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支持,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表3 长三角地区各省份国家产业基地、单位、项目Table 3 List of National Industrial Bases,Units and Projects in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保障,尤其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产业而言,充足的资金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体育产业目前正处于其发展的上升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加快构建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发挥不同形式资金支持方式的优势,对助力产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邵继萍 等,2018)。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的资金支持方式,形成‘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充分表达了完善资金支持体系,合理引导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资金以适当方式投入体育产业的重要性。以专项资金为代表的政府财政投入,具有引导和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支持的产业和领域。近几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纷纷设立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针对体育设施建设、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职业体育、重大赛事等领域进行扶持和补助(表4)。政府购买服务是财政支持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如浙江省自2017年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省级篮球协会的实体化建设,将部分篮球运动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激活社会组织活力。此外,各省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鼓励设立体育产业投资资金,为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拓宽渠道,例如由光大资本、利得财富、华体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光大体育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是专注于体育旅游、体育地产、体育文化产业等领域的股权投资基金,也是中国金融机构正式进入体育产业的第一支基金。这支基金的成立也预示着将来会有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涌入体育产业。
表4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投资基金情况Table 4 Special Funds and Investment Funds for Sports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体育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类型,独立运作很难做大,只有通过融合发展,把体育这滴水融入经济活动的海洋中去,才能形成波涛(赵勇,2018;杨磊,2017)。作为综合性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显著的业态,体育产业更需要打破自身范围,积极与其他产业、要素资源进行互动创新。体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可以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体育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碰撞,可以孕育出更具活力的综合性产业。如浙江金华的农村地区在“体育+农业”的产业融合模式下,根据各村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植入体育元素,培育了体育农业休闲、体育民宿、体育乡村体验等特色集聚区,成为推动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又如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互联网+”浪潮,体育企业积极把握这一趋势,探索互联网技术对体育产业的革新与重塑(周强 等,2018)。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长三角地区互联网体育生态圈已初具雏形,从赛事直播+平台、体育爱好者社区到O2O运动、运动电商,再到可穿戴设备、大数据追踪,不仅诞生了一批有技术、有产品的互联网体育企业,也预示着未来互联网+体育的广阔空间。电子竞技产业的崛起则体现了体育与产业要素融合发展的另一种新形式(何爱红 等,2018)。自电子竞技被纳入2022年杭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电竞体育化时代正式开启,各省份纷纷出台鼓励发展电竞产业的配套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广纳电竞赛事。截至2017年底,全国80%的电竞公司、俱乐部、明星团队驻扎上海,全国范围内40%以上有影响力的电竞比赛落户上海,其中不乏英雄联盟职业联赛、王者荣耀职业联赛、DOTA2亚洲邀请赛等全球顶尖电竞赛事,区域电竞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黄海燕 等,2018a)。
体育用品制造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始于体育用品制造业,江浙两省拥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近万家,并诞生了许多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品牌。而在当今大众消费水平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正经历着升级换挡的关键时期,再次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未来走向的重要节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跳出传统制造业的局限,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打造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赵勇,2018)。以回力、飞跃为代表的老牌体育用品企业从品牌入手,通过推出品牌计划,加大营销投入,重塑品牌经典。另有一些企业坚持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提升,延伸价值链,努力创造高附加值产品。位于浙江宁波的申洲集团是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国际品牌的服装产品供应商,公司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可根据客户的设计及功能性要求研发制作相应的面料并生产成衣,建立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大大提升采购效率,节约采购成本。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垂直一体化针织服装供应商,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
区域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具有扩大市场范围、促进竞争效应、加快产业集聚等作用(李娜 等,2012;王艳等,2015)。同时,欧共体的务实经验启示我们,区域合作要从具体的项目做起,避免在广泛领域的抽象讨论(刘志彪,2005)。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地区,也是国内最早开展体育产业区域合作的地区。回顾7年实践历史(始于2012年),长三角体育产业区域合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并没有自我局限在协作会议、联席会议等机制框架内,而是通过签署《长三角体育产业项目合作备忘录》,确立了以项目合作为抓手的工作思路,并已在品牌赛事培育、平台搭建和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随着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体育产业也由区域合作正式迈入一体化发展新阶段。在新阶段,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协作协议,审议并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确定了22项具有良好市场效应和较大品牌影响的合作项目(表5),不少项目目前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由来自三省一市的体育企业组成的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初具雏形,市场主体的参与夯实了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微观基础;长三角体育产业项目库、赛事库、设施资源库正在筹建中,将有力促进三省一市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形成强势联合的发展统一体(高雪梅 等,2014);长三角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确立,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安徽财经大学成为未来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人才输送中心,将通过人才培育、积累和转化,带动产业和经济发展;长三角体育产业信息平台步入正轨,为区域性体育产业信息公开提供了有效途径。未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探索还将在协调机制、合作平台、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等多方面陆续开展,提高长三角体育产业全球竞争力(段艳玲 等,2019)。
进入新时代,一体化和高质量成为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和重要方向。因此,在既有发展基础上,对标新形势新要求,探索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成为长三角地区新的历史使命。
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成绩背后依然隐藏着区域内体育资源整合效率低、规模不经济、行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黄莉,2018;任海 等,2018)。因此,强化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切实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形成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格局尤为重要。
1.研制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将其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整体规划中。重点关注顶层设计中,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着重解决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中,由于行政区划约束导致的信息沟通、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障碍。重点研究重大赛事引领、区域体育市场一体化、互利互惠合作机制、创新政策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体育产业统计一体化和体育消费调查一体化等领域,全面提升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表5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合作项目Table 5 Integration Projects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2.加快转变行政部门职能,抓好监督统筹工作。实行管办分离,政社分开,弱化政府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强化政府部门的战略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鼓励长三角各省份政府放开部分管理权,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相应职责。同时提高政府的监督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体育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
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要持续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质性项目合作。体育赛事对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很强的正外部经济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充分发挥赛事的引领作用,通过重大体育赛事的区域联合运作倒逼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是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1.联合举办跨区域大型国际赛事,探索长三角体育产业合作机制。全面梳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赛事资源,根据比赛特点和办赛经验,形成具有互补性的联合办赛模式,充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联动效应。成立具有权威性的区域性办赛组织机构,作为统一的协调交流机构,探索建立合作办赛工作机制。以跨区域办赛为契机,推动长三角地区交通、城市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布局。
2.重视体育赛事的引领作用,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赛事体系。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办赛,创新社会力量举办体育比赛的组织方式,积极探索体育比赛的市场化开发运作模式,丰富赛事市场主体。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各地进行赛事品牌创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区域性体育赛事,拓展体育赛事体系层次。积极推动部分运动项目的职业联赛建设,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市场发育不完全所引致的体育资源开放性不足、配置效率低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之一。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制度型社会改革的“试验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培育体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是国家赋予长三角地区的又一重任。
1.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市场化的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公开信息发布,规范交易流程,架起政府与市场、项目与资本之间的桥梁,实现体育资源的最优配置。积极开发体育版权、体育场馆等资源,充分调动闲置要素。发挥上海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在体育赛事冠名权、承办权、合作伙伴公开招募、项目引进和输出以及体育场馆经营权、冠名权等方面的运作经验,结合体育项目特点,灵活组织资源交易方式。
2.建立健全信息服务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体育资源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市场信息共享数据库、体育资源交易市场主体信用库等,实现公共信息共享。全面提升体育资源配置的数字化水平,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保证交易安全性。针对不同的体育资源特点,明确交易基本规则,规范交易程序,客观评估资源价值,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开公正。
体育产业是具有高度融合性特征的产业,它通过与其他要素的融合,变革了体育诸多要素的组织形式,催生了许多新的产品和业态(黄海燕,2018b)。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融合时代,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已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新途径。因此,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融合性特征,顺应产业要素融合趋势,是新时代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重要路径。
1.加快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打造“体育+”新业态。重点突破”体育+”在理念创新、规划设计、商业模式、市场拓展、内容渠道、复合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形成体育与其他产业的优势互补,找准自身定位,解决行业痛点。短期内允许体育产业依托其他产业作为支撑,长期需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发挥体育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全方位的协同发展态势。对于“体育+旅游”“体育+互联网”等热门产业融合趋势,应当在充分考察当地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融合发展方案,避免跟风建设和投机行为。重视传统体育资源要素,合理挖掘其内在价值,加快传承、保护和市场开发。
2.培育“体育+”市场主体,扶持“体育+”特色企业。鼓励旅游、文化、健康、互联网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实施跨区域、跨行业发展,通过企业内部生长,或外部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打造跨界融合产业集团。探索产业要素融合盈利模式,深入挖掘体育资源的内在价值,突破体育在产业融合中的导流作用,发挥体育要素的变现能力。
因受区域合作发展阶段和“行政区经济”固有制度约束,长三角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实践中依然存在较高市场壁垒,成为制约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在关键领域联合搭建一些公共服务平台就成为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较为可行的路径。
1.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资源库,推动优质资源要素进入市场。梳理长三角体育产业重点项目、重大赛事、重要设施资源等,界定入库标准,建立项目库、赛事库和设施资源库,共享资源信息。探索资源库利用方式,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建立多边沟通机制,促进区域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资源的互补与优势叠加。
2.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政府应积极为体育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体育产业政务公开和信息交互平台,鼓励建立各类体育产业信息平台、智库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等,通过平台建设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持。全面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标准体系,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体育产业统计一体化、消费一体化工作。
金融是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要素。当前,正处在上升阶段的体育产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的高科技体育企业和民营体育企业,融资难、财税政策支撑不足已成为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众多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因此,率先创新金融支撑产业发展的方式,完善配套财税政策的路径,成为国家赋予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全面丰富体育金融产品,全方位助推产业发展。创新体育产业金融产品,放宽体育企业银行贷款限制,推动体育产业债券市场建设,加快体育产业资产证券化进程。创新体育产业融资方式,通过建设体育类金融机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创新体育风险担保机制,丰富担保方式,拓宽担保范围,在合理范围内为体育企业融资增信。适当降低体育企业上市门槛,提供上市补助和优惠,创新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退出机制。
2.全面统筹,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从长三角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角度出发,梳理已出台的体育产业配套政策。针对临时性、非持续性的扶持政策,出台相关补位政策,重视政策的连贯性。针对适用范围小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调研,适当扩大减税范围。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强政策的效力和层次。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科技创新则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在高质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目标的大背景下,共同建立区域内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集聚优势,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成为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实可行的路径之一。
1.鼓励校企合作,加快体育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夯实体育产业基础,扩大体育消费市场,培育体育消费需求,加快形成体育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在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高校校外实践基地,重视培养高校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鼓励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强化学生自主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利用好长三角地区丰富的高校资源优势,强化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培育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鼓励在高校周围建立中小创新企业孵化基地,加快技术向产品、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
2.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提升体育产业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发达的互联网产业,打造智慧体育。建立体育产业大数据库,通过深入挖掘和深度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生产活动、营销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传媒信息技术进步,加快赛事转播技术迭代,丰富体育赛事转播途径,提升赛事转播质量。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创新应用,重点关注在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体育用品和赛事门票销售、体育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应用。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三省一市各自优势,通过合理分工、错位竞争,实现区域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难点在于各省市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产业运行机制各有特点,一体化发展需要求同存异。因此,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从开展以来就确立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实践,理顺区域体育产业协作机制。
1.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3年行动计划,搭建合作框架。由上海体育学院组建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会议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统筹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工作;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就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中的决策性、方向性、统筹性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2.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通过项目协作,促成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将区域内各省市体育产业统计工作、体育产业资源库搭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等基础性工作纳入到长三角地区的大框架内,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重点落实长三角地区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体育产业联盟建设、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搭建等协作工作,发挥各省市在人才、资金、平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良性互补,推动区域体育产业要素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