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运动指屈肌腱鞘滑车系统损伤研究进展

2019-08-19 01:28田兵兵李元
中国体育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肌腱攀岩受力

田兵兵 ,李元*

继2016年8月4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推选竞技攀岩为2020年第32届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后,巴黎奥组委2019年2月21日也提议竞技攀岩进入2024年第33届奥运会,使这项集挑战、时尚于一身的新兴奥运项目具有了更广泛的全球影响力。根据国际攀岩联合会统计,已有超过140个国家(地区)建有室内攀岩设施。2015年,全球攀岩运动参与者达3 500万人,其中日本超过了50万;德语国家(地区)活跃参与者逾40万人;英国2017年近100万人在室内攀岩馆进行攀爬,约为总人口的16.7%,苏格兰地区至少有140个攀岩俱乐部和1.3万名会员。中国攀岩运动发展较晚,但近年来竞技攀岩借助创新国家攀岩集训队共建模式,在后备人才选拔、科学训练和竞赛体系创新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际大型赛事中也频获优异成绩,多次创造或打破世界纪录,正成为中国竞技体育新的亮点。

无论是专业攀岩运动员还是普通攀岩爱好者,在参与攀岩运动时都会面临一定的损伤风险。目前,指屈肌腱鞘滑车系统(the flexor tendon pulley system,以下简称“滑车”)损伤已成为攀岩运动最常见的损伤类型,由英国矫形外科医生Bollen在1988年首次报道,1990年开始引起重点关注(Bollen et al.,1990;Bollen,1990a,1990b;Tropet et al.,1990)。作为国际攀岩运动研究的重点,手指滑车损伤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通过对国际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归纳出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的特征、机制、诊疗和预防方法等。

1 手指滑车解剖结构

手指滑车系统是腱纤维鞘在不同部位增厚所形成的一系列不同宽度、厚度和形态的致密结缔组织束,由5个环形滑车(A1~A5)、4个交叉滑车(C0~C3)和1个掌腱膜滑车(PA滑车)组成,有着较为复杂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Horst,2008)154(图1)。

图1 手指滑车解剖结构图(Horst,2008)Figure 1. Anatomy of Finger Pulley

滑车在屈肌肌腱屈指功能的实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各个滑车的形态和附着部位有较大差异,交叉滑车具有易变形性,环形滑车形态变异较小(王洛夫 等,1998)。屈指肌腱与肌腱鞘通过滑车固定在骨头上,当手指受力时,滑车起到固定肌腱的作用,是直接受力的部位。手指从伸直位至屈曲位的过程中,相邻滑车的间距逐渐变小,相邻滑车的相对缘逐渐靠近;当手指接近完全屈曲时,相邻环形滑车的相对缘相互靠近并触接,形成了一个比较坚韧的弯曲套管,与包裹有腱鞘的肌腱发生相对运动将产生较大摩擦力,因此,滑车本身易发生损伤(Doyle et al.,1988)。形态学与生物力学进一步证实,A2和A4在各手指均恒定出现并牢固地附着于指骨,A2远端和A4中部是腱纤维鞘最厚的部位,能有力地限制肌腱在近端指间关节部位形成弓弦,另外,A2远端部和A4近端部是A2和A4起作用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整个手指屈曲过程中防止弓弦作用的关键结构(王洛夫 等,1999)。

2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特征

2.1 手指滑车损伤发生率

不同研究发现的攀岩运动损伤发生率有较大差异,但室内攀岩损伤发生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0.27~0.5次/年或0.027~4.2次/1 000 h)(Volker et al.,2015;Durand-Bechu et al.,2014;Schöf flet al.,2006a),就目前最为普及的人工岩壁攀爬而言,其损伤发生率远低于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项目,也低于所有运动项目的平均水平(Schöf flet al.,2010)672-674。

攀岩运动损伤多发生在手、肩、肘、腕、膝、踝等部位,其中,手部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手指滑车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Gerdes et al.,2006;Logan et al.,2004;Schöf flet al.,2010658)。19%~26%的攀岩运动员有过滑车损伤经历(King et al.,2017),极限攀岩运动员手指滑车损伤比例更是高达71.88%(Klauser et al.,2002)。美国优秀竞技攀岩运动员中,95%的运动损伤发生在上肢,其中63%发生在手部,26%的手部损伤为手指滑车损伤(Rohrbough et al.,2002)。King等(2017)也发现,攀岩运动员的滑车损伤占所有手指损伤的33%;Schweizer等(2012)通过对攀岩运动中经常发生的损伤进行系统分析后也认为,手指滑车损伤是攀岩运动中最易发生的损伤类型。跟踪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上述结论,Volker等(2015)比较了1998-2001年与2009-2012年两个时间段中各604例和911例攀岩运动损伤后发现,手部一直是损伤发生最频繁的部位,手指滑车损伤一直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其比例分别为20.2%和15.4%;Schöf fl等(2003)95-96对604例攀岩损伤做了长期跟踪,发现271例(45%)损伤与手指有关,其中滑车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占271例手指损伤的45.02%),其次是腱鞘炎(15.50%)和指间关节囊损伤(13.65%)(表1)。

2.2 手指滑车损伤部位

手指滑车损伤作为攀岩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损伤的发生部位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研究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总体关注两个问题:1)滑车损伤多发于哪根手指;2)滑车损伤常发于手指的哪个滑车(Rainer et al.,2006;Schöf flet al.,2009,2003)(表2)。

研究表明,攀岩运动员滑车损伤多发于手部的中指和无名指。Schöf fl等(2003)97通过对德国1998年1月-2001年12月间发生的122例攀岩手指滑车损伤进行调查后发现,滑车损伤主要发生在中指(D3)和无名指(D4),而且与性别、年龄都有关系;Jones等(2016)通过梳理EBSCO、PubMed等数据库中收录的攀岩运动损伤文献后发现,滑车损伤最容易发生在中指和无名指;Piper等(2017)通过对28名攀岩者进行访谈,并对他们一生中发生的88例攀爬手指滑车损伤进行了问卷调查,也发现滑车损伤多发于中指和无名指。

表1 攀岩运动手部损伤类型(Schöf flet al.,2003)Table 1 Injuries and Overuse Syndromes of the Fingers in Climbers

研究证据表明,攀岩运动滑车损伤多发于A2滑车(Bollen,1990a;Peterson et al.,2015),并且A2滑车损伤通常首先发生,仅少数情况是A4滑车首先发生断裂(Kubiak et al.,2006;Lin et al.,1989)。大量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临床病例调查也发现,滑车损伤主要发生在A2滑车,其次是A4和A3滑车(Duval et al.,1986)。Schneeberger等(2016)、Kubiak等(2006)同样发现,所有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中,约有40%发生在A2和A4滑车。可见,攀岩运动员滑车损伤多发于手指的A2和A4滑车。

2.3 手指滑车损伤类型

攀岩运动中大多不借助外力和人工辅助器械,仅依靠手脚和身体的平衡移动来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手和手臂根据抓点的不同,采用抓、握、抠、搂、捏、压、撑等动作来完成自然岩壁或人工岩壁的攀爬,如此肢体活动特征决定了攀岩运动的损伤类型是各主要发力部位的过度使用等慢性损伤和擦伤、挫伤、扭伤等急性损伤(Backe et al.,2009;Jones et al.,2008;Wright et al.,2001)。Lum等(2019)将攀岩运动损伤分为过度使用性损伤与急性损伤2种类型,前者常见于上肢(如手、腕、肘和肩);Chang等(2016)还发现过度使用性损伤比急性损伤更常见,急性损伤往往更严重。

过度使用性损伤(overuse injuries)是攀岩运动中常见的损伤类型,源于组织长期受到重复应力、没有足够时间恢复造成慢性损伤的结果。常见的手指滑车过度使用性损伤主要包括过度攀爬导致的滑车劳损、滑车周围肌腱断裂、韧带损伤及腱鞘囊肿等(Maitland et al.,1992;Schöf flet al.,2003;Stelzle et al.,2001),其中,腱鞘囊肿是最常见的手指滑车过度使用性损伤类型,甚至生成滑膜疝,进而影响手指攀爬功能,且手指较长的运动员更容易患有腱鞘囊肿,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其囊性部分才能治愈(Moutet,2003)1。Bollen等(1994)也发现,攀岩运动中常见的手指滑车过度使用性损伤主要包括A2滑车劳损、近端指间关节扭伤及近端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等。

表2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部位(Schöf flet al.,2003)Table 2 Pulley Injuries from January 1998 to December 2001 n=122

急性损伤(acute injury)为短期或瞬间受力超过手指滑车承受力而导致的损伤类型,通常是由一次性过大力量所引起,如某个动作或意外事件导致手指滑车瞬间承受力量超过自身阈值,进而发生滑车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等急性损伤。Simnacher等(2012)研究发现,当攀岩运动员使用动态蹿跳或在高处突然发生抓点失误时容易发生滑车断裂等损伤。也有研究发现,攀岩运动员在进行蹿跳等动态移动或从立足点突然滑落时容易发生急性损伤,有时会听到一声异响,手指在近节或中节指骨水平处出现肿胀,有时伴有血肿,严重时会出现“弓弦”(屈指肌腱移位远离指骨)现象(Schöf flet al.,2003)97。

2.4 手指滑车损伤程度

手指滑车损伤给运动员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肌体疼痛,其次是因疼痛导致的手指功能系统限制(Bylak et al.,1998),进而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日常生活。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疼痛随之加剧,运动员被迫减少练习时间同时寻求医疗帮助(Pluim et al.,2009),还有一部分损伤经过手术治疗后才可以减轻疼痛或治愈(Kühne et al.,2004;Perkins et al.,2006)。

在手指滑车损伤程度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对于损伤程度的判定标准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采用Schöf fl等(2003,2006b)制定的攀岩运动手指滑车闭合性损伤等级标准。该标准在利用MRI(磁共振成像)和U/S(动态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分析手指滑车损伤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损伤等级标准。该标准根据滑车损伤严重程度共分为4级:滑车发生劳损为1级;A4滑车完全断裂、A2或A3滑车部分断裂为2级;A2或A3滑车完全断裂为3级;伴随蚓状肌或侧副韧带损伤的多个滑车断裂(如A2/A3、A2/A3/A4)或单个滑车断裂(如A2或A3)为4级。根据此分级标准,研究发现大部分手指滑车损伤都处于1~3级,只有少数为4级(Elsheikh et al.,2006;Bouyer et al.,2016;Merritt et al.,2011),如Schöf fl等(2003)97调查的122例滑车损伤中,1~4级的比例分别为39.34%、25.41%、29.51%和5.74%(图2)。

图2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等级分布(Schöf flet al.,2003)Figure 2. Grading of 122 Pulley Injuries.

因此,按照Schöf fl等制定的损伤分级标准,目前手指滑车损伤大多处在较低等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大部分损伤经过一段时间休息或治疗后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为了更方便对未来的攀岩运动损伤进行比较研究,使用系统和标准化的分级标准至关重要。

3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主要原因

攀岩运动中,主要依靠手部来完成攀爬技术动作,下肢的膝和脚主要起支撑作用,这种力量分散的动作形式决定了攀岩过程中主要由手指承担攀爬对身体产生的冲击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手部为什么是攀岩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以及手指滑车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随着攀岩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路线难度进一步加大,手指滑车损伤发生率也在急剧增加,科学分析手指滑车损伤机制对预防手指滑车损伤尤其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主要原因的研究主要从解剖学、生物力学和训练学3个方面展开。

3.1 手指滑车解剖学特征

在攀岩运动中,参与者须频繁使用手指抓握岩石。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攀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已从早期在斜石板和垂直岩壁上开展的休闲娱乐项目演变成一项技术难度大、观赏价值高的竞技体育项目,攀爬路线变得更加陡峭并附有仰角,抓点也越来越小,以至于它们通常只能用一根手指抓握,或者抓点非常倾斜以至于手掌几乎无法抓住它们。这种动作形式的显著变化给上肢,特别是手指提出了更高要求(Fryer,2013)47-48。

手指作为攀岩运动中最重要的受力部位,其自身的解剖结构却易于发生损伤。手指和手腕的弯曲活动由小臂肌肉控制,这些肌肉起始于手肘内侧,以长形肌腱的形式结束于远节和中节指骨。攀爬时,屈指肌腱收缩,与攀爬支点发生相对运动进而实现躯体在岩壁上的辗转腾挪,此时手指滑车直接受力,再加上滑车周围没有血管分布,肌肉也较少,相对容易产生疲劳,训练后恢复较慢,当手指受力超出滑车本身所能承担的能力或超过滑车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就容易发生损伤(Schneeberger et al.,2016)。

攀岩运动中A2和A4滑车最易损伤还与各滑车的宽度、厚度和附着方式有较大关系。王洛夫等(1998,1999)发现,环形滑车的作用大于交叉滑车,A2滑车最宽大,单独作用也最大,其次是A1和A4滑车;A2远端和A4中部是腱鞘最厚的部位,A2、A4附着于指骨,决定了在屈指过程中A2、A4在与肌腱垂直的方向发生变形的能力较小,在攀爬时A2、A4主要受力,因此损伤风险较大;A1、A3、A5主要附着于非刚性结构的关节掌板,在屈指过程中,A1、A3、A5的变形能力较大,且随掌板移位而移位,相对不易发生损伤。

3.2 手部动作生物力学特征

手指滑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屈指肌腱靠近指骨,将屈指肌腱单元中产生的平移力转换为手指关节处旋转和扭曲需要的力(Schöf flet al.,2006c)。目前,关于手指滑车损伤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攀岩运动中特定手法(特别是Crimp Grip、Slope Grip)和动作是如何造成手指滑车损伤方面。

Bollen等(1990b)研究发现,攀岩运动员攀爬时将手指远节指骨侧压到抓点上,有时把整个体重放在两个或仅一个手指上,特别是在悬垂的岩壁上,这些技术使指骨、指骨关节与滑车系统间压力过大,超过滑车自身受力阈值,从而导致手指滑车损伤。Amca等(2012)、Logan等(2004)发现,不同攀爬手法对手指滑车施加的力是不同的(图3),当攀岩运动员使用Crimp Grip手法时对滑车施加的压力最大,尤其是对A2滑车。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攀岩运动员在抓握较小抓点时都会使用Crimp Grip手法,即将手指远节指骨侧压在抓点上,远端指间关节伸展过度,近端指间关节保持在大约90°的弯曲,这种手法经常会导致手指瞬间受力过大,滑车不堪重负而发生滑车断裂等损伤(Bollen,1988;Schweizer et al.,2003;Zhao et al.,2000)。Vigouroux等(2006,2008)专门对Crimp Grip手法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使用Crimp Grip手法进行攀爬时,各个手指指尖受力有较大差异,其中,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受力较大,食指和小指受力较小(图4),再加上中指和无名指自身受力阈值较小,故使中指和无名指最易发生滑车损伤,食指和小指损伤发生率相对较低;同时,发现使用Crimp Grip手法施加到A2和A4滑车的力是Slope Grip手法的4~36倍,认为过多使用Crimp Grip手法是导致手指滑车损伤的最主要因素。Schöf fl等(2009)通过攀岩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模拟实验也发现,当攀岩运动员使用Crimp Grip和Slope Grip这2种攀岩运动中最为常见的手法时,A2、A4滑车受力数值差异较大,使用Crimp Grip手法时A2、A4滑车的受力数值(A2:286.77 N;A4:225.75 N)是使用Slope Grip手法时受力数值(A2:120.63 N;A4:102.76 N)的2倍左右,容易造成手指滑车损伤;并且攀岩运动员在使用Crimp Grip手法时,脚的简单滑动或使用动态蹿跳等剧烈技术动作都会使手指受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A2、A4滑车发生损伤,而使用Slope Grip手法时,其他损伤(骨质损伤、肌腱断裂)经常发生(Schöf flet al.,2009)2186(图5)。Bayer等(2015)通过力学实验研究后同样发现,使用Crimp Grip手法易导致腱-骨间距(tendon bone distance,TBD)增大,使滑车承受较大压力,从而造成滑车损伤,认为攀岩运动员经常使用Crimp Grip手法是手指滑车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图3 攀爬过程中使用的Slope Grip(左)、Half Crimp Grip(中)和Crimp Grip(右) 技术Figure 3. Illustration of the Slope (left),Half Crimp (middle)and Full Crimp (right) Grip Techniques Used during Rock-climbing

图4 攀爬时手指指尖的平均受力情况(Vigouroux et al.,2008)Figure 4. Mean Fingertip Forces Applied by Index,Middle,Ring and Little Fingers

图5 攀爬时手指采用不同抓握技巧A2、A4滑车及其他损伤的比例(Schöf flet al.,2009)Figure 5.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rimp Grip and the Slope Grip Posi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Structure Ruptured First due to the Loading of the Tendons in Percent of All Fingers Tested

除了Crimp Grip、Slope Grip等特定手法,动态蹿跳或冲坠等动作的力学特征也是滑车损伤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当攀岩运动员动态蹿跳或突然冲坠时,肌腱处于最大收缩或接近最大收缩以抵抗体重,滑车系统瞬间受力超过其峰值通常会引起滑车断裂(Schöf flet al.,2003;Voulliaume et al.,2004)。另外,实验表明,增大手指与抓点的摩擦力可以提高攀爬者的抓握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增加滑车损伤的发生,已经疲劳的手指可能导致无力抓握抓点,手指高负载而导致滑车断裂(Schöf flet al.,2009)2185-2186。

因此,攀岩运动中频繁使用Crimp Grip、动态蹿跳等对滑车系统压力较大的攀爬技术动作,无序增大手指与抓点的摩擦力,是导致滑车损伤的重要原因(Horst,2008)155(图6)。

3.3 攀岩运动训练方法

从训练学角度看,导致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训练前热身不充分、训练中1次或1组练习后的间隔时间过短以及训练后恢复不够等(Ginszt et al.,2011;Woollings et al.,2015a)。

图6 攀岩运动中手指A2滑车部分断裂(左) 和完全断裂(右) (Horst,2008)Figure 6. Finger A2 Pulley Partial and Complete Rupture in Rock Climbing

Gerdes等(2006)通过对1 887名攀岩运动员中发生的2 472例损伤调查研究后发现,训练不科学、休息不充分是手指滑车损伤最常见的致伤因素。Ginszt等(2012)发现,接触攀岩不久的初级水平运动员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情况下,通过过度训练来提高攀爬水平、增加力量和耐力是导致手指滑车损伤的主要原因。加拿大青年攀岩爱好者手指滑车损伤的主要原因也是训练前期缺乏适当、有效的热身,训练后缺乏伸展和放松,每次锻炼之间的休息时间间隔太短及重复过度使用等(Woollings et al.,2015b)。PubMed数据库近5年收录的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相关文献也证明,滑车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训练前缺乏适当的热身,锻炼后缺乏伸展和放松,每次锻炼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以及重复过度使用等(Ginszt et al.,2016)。

4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诊断与治疗

4.1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诊断

手指滑车损伤作为攀岩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未经治疗的滑车损伤会导致经常性慢性疼痛,同时伴有近端指间关节肿胀,轻则影响运动员的攀爬能力,重则可能会导致手指坏死截肢,使其结束运动生涯(Bollen,1988)。

虽然滑车损伤在攀岩运动员中发生率非常高,但由于手指的复杂解剖结构和损伤原因的可变性,手指滑车损伤的诊断并不容易(Jones et al.,2016)。目前,对手指滑车损伤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先进成像技术来实现。有学者发现,滑车损伤的主要症状是受影响的滑车突然疼痛和肿胀,并且可能伴有急性血肿形成;发生较严重的滑车损伤后,近端指间关节会出现屈曲挛缩和“弓弦”等症状(Bollen,1988;Bowers et al.,1994)。也有学者发现,肌肉功能丧失、肌腱长度缩短导致手指活动时出现“砰砰”的声音是手指滑车发生损伤的主要临床症状(Merritt et al.,2011)。由于临床观察存在一定的主观不可控因素,所以,较多学者提倡利用现代成像技术来诊断手指滑车损伤是否发生。有学者通过对比患有滑车损伤的34名攀岩运动员与正常的20名攀岩运动员的手指图像发现,动态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滑车损伤的方法(Klauser et al.,2002)。Schöf fl等(2018a)利用动态超声(U/S)技术测出了A3滑车部位的TBD,进而可以根据TBD大小判断A3滑车是否发生损伤。有较多学者提出,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和动态超声(U/S)等对疑似发生滑车损伤的手指进行诊断,以近端指间关节的掌侧屈肌腱是否发生“弓弦”现象作为常用的诊断标准(Rohrbough et al.,2002;Rooks,1997;Schellhammer et al.,2017;Warme et al.,2000)(表3)。

Le Viet等(1996)通过对7名患有手指滑车损伤的攀岩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CT)也是诊断滑车损伤的有力工具,而且其还优于MRI等诊断方法,因为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获得较准确的动态图像,其成本比MRI更低、结果更加准确。Bassemir等(2015)对200名健康个体进行了前瞻性超声检查,分别在静止位置和主动屈曲中评估滑车系统,并测量出了所有手指的A2和A4滑车部位TBD的标准值,对使用超声检查诊断滑车损伤是否发生奠定了数理基础。Schöf fl等(2003)发现,“弓弦”现象大多发生在较高级别手指滑车损伤中,因此,他们结合动态超声与磁共振成像的优势探索出了使用范围更广泛的滑车损伤诊断和治疗流程(图7)。

表3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诊断研究(Elsheikh et al.,2006)Table 3 Summary of Criteria Recommended for the Diagnosis of a Finger Flexor Pulley Injury

图7 攀岩运动疑似滑车损伤的诊治流程(Schöf flet al.,2003)Figure 7.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lgorithm in Suspected Pulley Injury

4.2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治疗

关于攀岩运动员手指滑车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息、热疗、佩戴保护环等保守治疗方式以及滑车修复、重建等手术治疗方式。Schöf fl等(2003,2012)在系统分析大量手指滑车损伤的基础上,建立了获得学界较大认可的攀岩手指滑车损伤等级标准,并在其基础上研究出了滑车损伤治疗指南(表4),而且还发现掌长肌腱是最适合做手指A2、A4滑车手术修复的移植物。

表4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治疗指南(Schöf flet al.,2003)Table 4 Therapeutic Guidelines

梳理现有文献可知,当滑车损伤程度较低时,保守治疗非常有效,如间歇性休息、热疗、按摩治疗和渐进阻力训练等(Gabl et al.,2000;Schöf flet al.,2003,2005;Straub,2000)。Grandizio等(2017)通过对攀岩者实际跟踪调查发现,非手术治疗在攀岩者中应用较多,并提出损伤程度较轻时不建议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Schneeberger等(2016)通过对近年超过18岁攀岩运动员滑车损伤实例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后发现,其自己开发的滑车保护环可以减小腱-骨间距,有效治疗手指滑车损伤。Schöf fl等(2006b)通过分析以往有关攀岩运动手指滑车研究成果后提出,当滑车损伤程度较低时,应在损伤发生的10~14天内使用掌夹板进行初始固定,然后使用运动胶带或硬质热塑性保护环进行滑车保护;运动胶带佩戴6~8周后,可以进行较容易的攀岩活动;佩戴3个月后,可以自由攀爬,但运动胶带必须在最少6个月后拆除。有学者提出,当手指滑车发生损伤但没有断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及时佩戴硬质热塑性保护环,配合充分的休息,从而有效治疗手指滑车损伤(图8a);对于伤后依然比较活跃的运动员来说,则可以通过佩戴手术修复保护装置(图8b)进行治疗(Moutet,2003)9-11。

图8 治疗设备(Moutet,2003)Figure 8. Treatment Equipment

对于比较严重的单个滑车断裂或多个滑车同时断裂的损伤,学者多建议利用手术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甚至有学者认为,手术修复是恢复并改善手指滑车损伤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Jakubietz et al.,2016;Voulliaume et al.,2004)。滑车重建是最常见的手术修复方式。Schöffl等(2018b)通过对6具尸体的手指滑车进行受力研究后发现,滑车重建对恢复手指滑车功能具有良好作用。自体肌腱移植是滑车重建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法,植体来源可为掌长肌腱、指深屈肌或伸肌支持带等,取得的肌腱(植体)缝成环状或裁剪成其他形状,使用“Single Loop”或“Loop-anda-Half”技术进行缝合以取代受损的滑车(表5)。Bouyer等(2016)通过对利用手术移植进行治疗的38名患有手指滑车损伤的攀岩运动员跟踪调查了85个月后发现,有30名患者恢复到之前的攀爬水平;也有研究证明,使用伸肌支持带移植物或掌长肌腱移植物重建术后的结果几乎没有差异,手术修复后都可以恢复到受伤前的攀岩水平(Arora et al.,2007)。

5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预防

当前,国内外关于如何预防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的研究,主要关注缠绕运动胶带能否预防损伤以及从损伤机制出发采取何种措施预防损伤发生等。

部分攀岩运动员经常在健康或有过损伤史的手指上缠绕运动胶带以预防手指滑车损伤,甚至将运动胶带缠绕在近节指骨远端,以期更大发挥运动胶带的作用。有研究利用生物力学原理验证运动胶带对预防A2滑车损伤的有效性,实验表明,当运动胶带缠绕在A2滑车远端边缘时,可以使弓弦数量减少2.8%,并吸收11%的滑车受力;当运动胶带缠绕在近节指骨远端时,可以使弓弦数量减少22%,并吸收12%的滑车受力,对预防手指滑车损伤有一定作用(Lin et al.,1989;Schweizer,2000;Warme et al.,2000)。对比Schweizer(2000)、Warme等(2000)、Schöf fl等(2004)提出的圆周形和“8”字形缠绕方法,Schöf fl等(2007a)53开发了H形胶带缠绕方法。3种缠绕方法均可引起TBD减少,H形缠绕距离缩短最大(分别缩短4.77%、1.86%、15.38%),显著减少了肌腱和滑车之间的摩擦,可明显减少滑车劳损,具有预防滑车损伤的显著效果,但缠绕位置宜在A2滑车远端和A4滑车近端,且需保持一定紧绷状态,才能对滑车提供更好的支撑(图9)。但也有研究表明,运动胶带仅可吸收约10%的攀爬受力,且并不足以吸收引起滑车损伤的负荷量,因此,运动胶带对预防手指滑车损伤的作用有限(Josephsen et al.,2007);Dykes等(2019)通过对18~22岁之间的10名攀岩者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后也发现,圆周形和H型缠绕方法对预防手指滑车损伤没有明显作用。总体而言,缠绕运动胶带能否预防损伤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5 攀岩运动手指滑车重建研究Table 5 Previous Studies of Flexor Pulley Reconstruction

图9 H形胶带预防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机制(Hochholzer et al.,2016)Figure 9. The Mechanism of H-tape to Prevent Pulley Injuries in Rock Climbing

从攀岩运动手指滑车损伤机制出发来预防损伤发生是当前学者们的关注重点。运动员攀爬之前首先要充分做好热身准备,热身活动宜以有氧慢跑、骑自行车等开始;随后进行一些动态拉伸,训练前应拉伸2~3次,一次拉伸尽量保持至少30 s,但训练前尽量少做静态拉伸,因为有研究认为活动前的静态拉伸会降低运动表现;最后做一些专项的热身训练,如小负荷攀爬100~120次或3~4条路线(Schöf flet al.,2007b;Stelzle et al.,2001)。另外,虽然定期攀爬对保持竞技水平很重要,但不要过度攀爬。Mouly等(2016)对攀岩运动员经常发生的特有损伤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滑车损伤与攀爬持续时间、频率以及技术等密切相关。学者建议参与者应时常改变自己的攀爬习惯,尝试不同方式进行训练,如攀爬不同角度的线路、参与不同的攀岩类型,而不宜总是以同样的方式使手指滑车重复受力。在较大强度攀爬后,尽量让自己的身体休息48 h,然后再尝试攀爬(Schöf flet al.,2006c,2007a)。同时,攀岩参与者攀爬时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攀爬线路,或先攀爬简单的线路,循序渐进依次增加难度;攀爬过程中避免或少次使用难度较大、容易致伤的攀岩技术(如Crimp Grip手法)(Schweizer,2001)。利用手指伸展器等做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可以增加手指屈肌腱的柔韧性,使它们能够吸收更多攀爬受力,从而预防手指滑车损伤的发生(Schweizer,2012)。Jones等(2015)还发现,有过滑车损伤经历的运动员更易发生二次损伤。总之,充分的热身准备,恰当的攀爬抓握技巧配合适当的身体动作、精准的步法等可以减少剧烈动态动作带给手指的冲击负荷,从而降低滑车损伤的风险(Ginszt et al.,2011)。

6 小结

与其他自然冒险、极限运动等项目类似,从登山运动衍生而来的攀岩运动与生俱来带着损伤风险。近年来,随着攀岩运动快速发展,攀爬线路难度进一步增大,运动损伤风险极大增加。攀岩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上肢的手、肘、肩等部位,特别是手指和手腕是损伤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手指滑车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其损伤程度一般较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一般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影响攀岩运动员损伤的因素较为复杂,损伤机制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物力学、训练学等方面;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及攀爬经验和运动水平对损伤发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充分热身准备、恰当的攀爬抓握技巧等可降低损伤风险;损伤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先进成像技术,治疗包括保守性非手术治疗以及滑车修复、重建等手术治疗方式。

由于现有研究在损伤术语、数据收集程序、计算方式和作者团队使用的绩效操作指标上存在不同,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建议国内外有关学者加大对攀岩手指滑车损伤的研究,在研究中确定攀岩运动员的具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比例、攀岩类型、身体生理指标、攀岩竞技水平等),明确攀岩手指滑车损伤发生率的计算标准,统一攀岩手指滑车损伤类型和损伤程度的划分标准,建立统一的攀岩手指滑车损伤研究规范,进一步探究攀岩手指滑车损伤的损伤机制和预防、诊治措施。

猜你喜欢
肌腱攀岩受力
高频超声及MRI在上肢肌腱损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自体腘绳肌腱移植术后肌腱再生影像学研究进展
干细胞疗法两月内复原绵羊受伤肌腱
波比攀岩
怎样让肌腱更强壮?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弹力”练习
“弹力”练习
两个物体受力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