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富
【摘要】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的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领悟科学家的思想现点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实践探索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日后继续独立学习、独立处理问题的生活能力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对象。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问题情境应有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对于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的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去发现。因为学生自身去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激发其探究欲望。“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任意报数来考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教师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心想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这样,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去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再如,我们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电脑上出现画面(圆是正方形的内切圆,相对的两个切点分别为A、B,A和B连接起来刚好是圆的直径,线段AB长度与正方形的邊一样长),小狗从A点绕圆周跑一圈,小猫从A点绕正方形跑一周。问:谁跑的路线长?猜一猜: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这样,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把课本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对象,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探究热情
自主探索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和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七让”:课本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重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比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有位教师这样设计: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1)1/4和1/7,(2)4/25和4/11,(3)2/5和2/15,(4)37/100和7/90。然后让学生观察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在对每组分数进行对比中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母有关。在这一前提下,再让学生去猜想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什么关系,通过对分母的奇数、偶数,分母的质数、合数等排除之外,把分母分解质因数后进行观察、对比、分析,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思索、在思索中发现。
三、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是利用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的特点,使探究问题的思路更清晰,获得的概念更清楚,习得的知识更牢固。开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实现优劣互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要求,可采用4人、2人、5人等多种组合形式或采取组内探究、跨组探究的形式就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研讨。至于何时合作,必须把握好时机,当学生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愤”“悱”迷惑之时,陷入其求不得之际开始合作,才有价值。
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和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没有关系?可能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观察电脑演示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倒水”实验,形成小组结论后进行组际交流。这样就实现了在独立探究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听的技能,要求学生养成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能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必须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炼;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合作策略的技能,要求学生学会根据任务性质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四、引导实践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小学数学修订大纲明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题目,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分不利。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上要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设计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数学现象,逐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设计“超市购物行动”“装修房子购买地砖”等实际问题,还可以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设计实践操作活动,如学习“比”的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每个人脚长和身高的比(大约1:7),这是警察破案时常用的侦察方法,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培养实践能力。
五、学会评价体验,获得全面发展
使学生学会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而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动力;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
总之,如果能在我们的教学中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