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就业精准资助策略研究

2019-08-18 07:19马绍辉
新一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马绍辉

摘 要:作为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和择业压力。本文从发展性资助的视角,分析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对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资助工作调研,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从经济资助、能力资助和心理資助三位一体的就业精准资助策略,以期在今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精准资助工作中作为借鉴。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就业精准资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0-20%,特困生占5-10%,人数较为庞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体系不够完善,矛盾也比较突出。高校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学习资源、实践机会等方面的不均衡,每个人的能力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参差不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导致他们在视野上、性格上、思维上、行为风格上等方面格局偏低。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人际群体……这些问题就更充分地暴露出来。如果缺乏学生自我的刻意练习和学校针对性的培育,这种不足将会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持续造成困扰,影响顺利就业或高质量就业。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时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就业难、择业差的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开展研究,探索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就业精准资助策略。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大。我国即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增量超过社会需求增量,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原生家庭带来的经济条件、物质基础、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加上每年毕业季的求职高峰期,他们要与其他毕业生一起共同竞争同样的工作岗位,缺少竞争优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就业目标模糊,缺乏方向性。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四成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目标、生活目标模糊,对未来缺乏规划,就业准备不足,很多学生到了毕业前也没有弄清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导致找工作处处碰壁。招聘单位面试时往往会问及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回答通常不会太好,成为应聘减分项。

就业能力不足,缺乏针对性。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社交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是招聘单位比较看重的能力,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这几方面偏偏表现出不足,认为这几方面是自己在大学阶段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多数学生对此缺乏认识,不知道该往哪几方面改进。大多数高校提供的支持往往不成系统,缺乏针对性。

就业质量一般,满意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求职过程挫折重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又对工作岗位存有挑剔之心,他们往往更希望找到稳定、薪资较高、工作轻松的工作,比如很多学生希望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入大型国企工作。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公务员考试和大型国企要求较高,难以企及。导致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失败,或者暂时就业但内心不满意,难以守业。

资助方式单一,帮扶效果差。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各个高校做了不同的尝试,但大部分高校仍然围绕经济资助开展工作。比如有的高校设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补助金",向学生一次性发放就业补助资金,用于学生参加公考、考级、考证、专升本、就业面试等;有的高校则依据票据报销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择业活动中真实产生的费用,包括交通费、求职材料制作费、置装费等;有的高校则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基层工作,代偿助学贷款……这些资助方式主要从资金方面对学生提供资助,方式单一,效果有限。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精准资助模式探索实践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就业资助工作,如果只是泛泛而为,没有聚焦,产生的效果势必有限,就业精准资助是该项工作的未来趋势。精准资助,是指通过一定方式锚定资助对象,实现差异化的资助内容和资助方式,确保资助目标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育人的效能。

在连续五年开展发展性资助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绝非一日之功,所以高校应该把就业精准资助工作往前提,学生低年级阶段便开始启动对他们就业相关能力的培养。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工作采用闭环设计,即"测评--能力提升--测评"的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1、测评调研:精准把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资助痛点。"以终为始",从学生就业最需要的能力出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深入分析,准确把握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社交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结合他们的成长诉求,探索加强培训提升的方法路径,为进一步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教育提供决策依据。每年一次的调研测评,持续积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数据,逐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数据库,为进一步总结提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打下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评估诊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精准资助的具体需求。

2、精准资助: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差异,开展精准化资助工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域风俗文化、不同成长环境等影响,在资助需求上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资助方式很难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实践项目按照"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在对每一名学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细分资助方法,采取精准化资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化发展。

3、拓展方式: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与高校学生整体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情商指数较低的情况,这些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而且影响到他们的就业。从发展性资助的视角,精准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关系、沟通表达等突出问题,采用团建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群体学生间的沟通平台,提供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机会,训练他们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

4、生涯规划:从低年级开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精准资助。据调查分析结果,在大学阶段有清晰长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到三成,近九成的学生不了解如何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以往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往往集中于资金资助,暂时缓解了他们在求学期间的经济困难,但是没有触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就业择业并非从面试开始、或是简历投递开始、或是简历制作开始,应该比这些都要早得多。很多学生高中阶段便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则更早,可以追溯到初中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不然,多数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资源和机会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针对他们的就业精准资助,可以通过各种培训、训练和实践等方式,帮助他们启动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制定发展路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改进与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就业资助策略

针对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从发展性角度出发,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尝试就业精准资助。就业精准资助,通过设置经济资助和能力资助相结合的资助包,即将毕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获得学校提供的就业精准资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资金方面可以申请置装费、外地面试活动产生的交通费和住宿费方面的补助资金,能力方面则可以从自己的能力短板出发,充分应用学校提供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形象礼仪、心态准备等相关训练,补足就业竞争差异,实现顺利高质量就业。

1、经济资助是基础保障。针对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资金限制而不得不放弃其他城市招聘单位的面试机会的情况,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前往异地单位面试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助,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应聘机会。针对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穿着不符合应聘要求的情况,给予他们一定的置装补助,同时对他们的着装仪态进行指导。在花费较大的方面提供资金资助,能够有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更公平的就业机会。经济资助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充分体现精准化资助。

2、就业能力是助推动力。求职就业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信息收集、简历制作、简历投递、面试准备、求职礼仪、心理健康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尽管各个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都开展了就业能力指导工作,但由于所涉人群较广,缺乏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即将毕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就业能力助推,可以帮助他们系统化地准备就业求职,提前演练求职面试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对即将进入的职场状态开展心理建设。就业能力资助主要采用培训讲座、团体辅导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采用个别化指导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两者结合实现就业资助的精准化。

3、心理扶助摆脱后顾之忧。心理方面的困扰会对求职就业过程造成负面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卑、嫉妒、焦虑、偏执、人际敏感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求职失败。同时,求职就业中遇到的挫折又加剧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扰症状的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就业精准资助一定要体现出这方面的精准。就业精准资助工作要在毕业季设置心理资助系统,对有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专项心理辅导,为他们的求职就业消除障碍,保驾护航。同时,心理扶助还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自尊自信的心态,提升他们的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心理资本,能够以一种良好的状态和面貌迎接就业挑战。

4、就业精准资助专项是长效机制。只要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针对他们的就业精准资助就是刚性需求。因此,探索适合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精准资助模式,并逐步固化成常规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每年以专项工作的形式开展就业精准资助,势必成为各高校资助工作的新方向。高校在构建就业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时,可以从纵深将各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资助体系,一方面针对毕业生提供即时性精准资助,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所需能力于未然,两者结合,做到精准化资助。

參考文献:

[1]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

[2]詹中新,邓洁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资助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3(01):70-72.

[3]章胜.高校贫困生就业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194-195.

[4]任颖.新时期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6(16):264.

[5]王广虎.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和激发模式研究
搭建高校发展性资助平台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