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一》的解构主义倾向分析

2019-08-18 15:23官小飞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解构人物形象

官小飞

解构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思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解构主义的先驱雅克·德里达于1966年首次提出该观念,此后不断发展,成为西方文学界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德里达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史,即“在场的形而上学”(56-57)[1]。意思是说,一切事物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基本原则、一个核心词、一个主导力量和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最终这些概念形成了不同的“逻各斯”(logos)。这些逻各斯以二元对立为基础,起着“上帝法则”的作用。解构主义就是推翻这些逻各斯”,“颠覆既定的规则体系以及二元对立”(Norris 73-84)[2]。

在文学领域,解构与文本的解读密切相关。解构涉及对语言及其构成的术语、系统和概念的质疑。解构主义摒弃意义在文中的首要地位,以解构的方式揭示了内部矛盾(赵勇344-351)[3]。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为文学解读提供了新思路。《一减一》是爱尔兰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围绕母亲的去世展开了一系列回忆性独白。小说的发展没有明显的中心主题,这是解构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此外,它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也反映了解构的逻辑和倾向。因此,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形象和语言三方面分析其解构主义倾向。

一、主题的解构分析

传统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通常比较显而易见,而《一减一》的小说情节则以非线性的方式开展,并没有明确的中心主题。比如,小说一开始就毫无交代地引出了好几个人物:我,我母亲,你,营销女孩,继而小说的叙述重心围绕人物一直在转变:月亮、“我”对母亲去世的感受、收银女孩邀请、“你”参加葬礼、现住公寓、纽约的生活、母亲去世这一天、儿时生活、母亲生病、此时感受,等等。这种碎片化记忆的叙述以及叙述中心的不断变化体现了主题或中心的消失。这正是解构主义的明确体现。而读者在通读整篇小说时,也会由此想到许多主题,如母亲的死亡、家庭关系、亲属关系……读者并不能明确确定小说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也是解构主义的一个明显特征——主题开放,留给读者更多思考空间。

二、人物形象的解构分析

小说《一减一》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模糊的,人物性格也呈现出双面甚至多面性特点。一方面,通读小说,读者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像母亲、卡塔尔、西尼德、卡賴等,虽然在叙述中出现过不止一次,读者却很难构想他们的形象特征。即使是主人公的叙述对象“你”,也没有具体信息进行介绍。若不是小说有提到一句“我记得你在葬礼上穿着衬衫和领带”(Tóibín 1)[4],读者甚至对于“你”的性别都是模糊的。另一方面,逻各斯主义在人物塑造中体现为人物的单方面特征,通常这种单方面特征是一种理想状态或一种突出的批评对象。而在《一减一》中,主人公“我”似乎呈现出双面的特征—他既爱他的母亲又恨他的母亲。比如,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他悲痛欲绝,“非常后悔离她离得太远”(Tóibín 9);而同时他又恨母亲的绝情,因为她很多时候都不在身边,“她最偏爱的是小儿子”(Tóibín 9)。这就颠覆了传统的单方面特征的人物刻画,体现了解构主义倾向。

三、语言的解构分析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的语言应该是“延异”或“传播”,也就是说,任何文本的语言都是不固定的,文本的含义只在传播过程中显现(马 62-70)[5]。由于语言的局限性,文本的意义总是不断地发展、转化和消失,并不断地传播着文本本身的意义(陆 50-51)[6]。因此,意义的“延异”否定了终极意义的存在。事实上,意义的“延异”为文本增添了一种无法言喻的魅力,把小说引入更深刻、更微妙的境地。在小说《一减一》中,这种由语言解构所激发的魅力随处可见,使得小说从头到尾都传达出一种神秘莫测、耐人寻味、难以描述的美。典型的如这一段:

“The moon hangs low over Texas.The moon is my mother.She is full tonight, and brighter than the brightest neon;there are folds of red in her vast amber.Maybe she is a harvest moon.I have never seen a moon so low and so full of her own deep brightness.My mother is six years dead tonight, and Ireland is six hours away and you are asleep.”(Tóibín 1)

该段是小说的第一段,没有明显的情节,甚至没有明确的叙述中心,但整段文字却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怀旧和凄凉的气氛。此外,这样看似毫无逻辑的叙述也反映出叙述者思维的紊乱和情绪的复杂波动。这种怪异的黑暗、悲伤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总的来说,在小说《一减一》中,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形象还是从小说语言层面,都体现了明显的解构主义倾向。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本文不应局限于传递作者单一视角的信息,应从不同的角度解构和解读其中隐含的不同的世界观。运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小说能够解读出传统分析方法所解读不出来的东西,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参考文献:

[1]Derrida,Jacques.Positions.Paris:Editions de Minuit,1981.Print.

[2]Norris,Christopher.Deconstruction: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Methuen,1991.Print.

[3]赵勇.西方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Tóibín,Colm."One Minus One."The New Yorker 7 May 2007:1-13.Print.

[5]马驰.谋杀者—解构主义批评述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0.

[6]陆杨.德里达--解构之维[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解构人物形象
解构“剧本杀”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