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西游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明代中叶,它和《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以及《红楼梦》都是我国明清时期最具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辉煌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老师曾告诉我:“西游记是人类历史上最博大精深的寓言。”由于儿时对西游记先入为主的印象,面对老师此番极高的评价自是嗤之以鼻。可是,在接下来静心研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原来其中深藏着为人处世、如何走向人生巅峰的奥秘。
一代文豪苏轼早已悟透认识的局限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叶子一样,每个人由于学识修养的不同,对于经典的理解和认知不尽相同,解读有失偏颇也就在所难免。经过高中语文老师三年的熏陶,在借鉴老师观点的同时,对于西游记的品读也融入自己的看法。古人早已有言:“窥一斑可见全貌。”因此对于《西游记》的品读,我从几个简单关键词入手,综合对全书脉络和精神的全面把握,尝试着对这一部伟大的小说进行宏观解读。
返璞归真
究其本质,《西游记》是一部返本还原、回归良心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共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唐僧被救回,都是一次返本还原。金蝉子前世本是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因轻慢佛法被贬下凡间成为玄奘法师,他率领取经队伍最终抵达如来所在的灵山,这就是我们的心灵返回本性、回归本心的过程。
《西游记》第二回,心猿外出拜师学艺,学成归来后降伏的第一个妖怪叫混世魔王,暗示我们的心灵要走向高贵和强大,成为真正的齐天大圣,必须首先消灭心中混世之念。其回目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九回,是关于唐僧出生的故事,先写其父母因功名利禄而遭遇强盗,最终消灭强盗,返本还原。其回目是“江流僧复仇报本”。
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时,八戒因贪财好色而丧失本性,蕴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人生哲理。其回目是“三藏不忘本”。
第三十三回,哪吒帮助心猿,骗取精细鬼、伶俐虫的葫芦、净瓶,而哪咤代表的就是返璞归真。其回目是“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
第七十七回,取经队伍被青狮、白象、大鹏鸟捉进狮驼城上蒸笼,暗示种种恶气极易笼罩我们的心灵,在种种诱惑之下极易暴露人性丑恶的一面。其回目是“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
第九十七回,心猿救活善士寇员外,暗示积善成德,方能返本还原。其回目叫“圣显幽魂救本原”。
一部《西游记》,不仅融会三教九流,而且贯通五行八卦。作者常常借用道家炼丹术语“婴儿”、“姹女”,来表现返璞归真、返本还原,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哪咤以及红孩儿等都是暗示着本原,代表人性中的善良和纯洁。
混世魔王
宋代“长沙和尚”景岑说:“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出家人常挂在嘴边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既已悟空诸色,为何还须追求进步?
佛家慈悲为本;慈悲度人者,必先智慧度己。《金刚经》中有言:“若以色见我,以音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阅遍大千世界声色魔道而不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圆润空阔,自在无碍,面色如来,才是真境界。
“悟空”一词是大智慧境界。《西游记》中,悟空是太乙散仙,那是顺其自然的道家修为;悟空是齐天大圣,那是天人合一的儒家修为;悟空是斗战胜佛,那是勇猛精进的佛家修为。
当心灵的花果山缺少智慧之时,芸芸众生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把纯净自然的水帘洞,变成了追名逐利的脏水洞;亦或借口“平平淡淡才是真”,借口放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要让我们的心灵走向强大和高贵,必须首先要消灭内心深处的“混世”之念。在《西游记》中,心猿要成为“齐天大圣”,成为“斗战胜佛”,第一个必须消灭的妖怪,就是混世魔王。佛门有言:“沙门学道,当勇猛精进,破灭众魔止。”若得混世度青春,还没拿得起,就轻言放得下,无异于自暴自弃,必不得学道妙法。
紧箍咒
《人权宣言》中写得非常明白:“自由就是在不侵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做一切事。”这表明个性的解放,并非无限度的。道德、伦理、法律、责任、规则、行为准则、观念……都是戴在自由头上且必须不时念动的紧箍咒。
从表面看来,紧箍咒的外形是一顶漂亮的帽子,人人都想要得到。当你被戴上“尊长”、“英雄”、“明星”、“伟人”、“圣贤”等漂亮的帽子时,也就被戴上了紧箍咒,对于你的行为和语言就有了约束,不可根据自己的想法为所欲为。
紧箍咒,原名定心真言。《大学》中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定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志坚。意志坚定,善始善终,勤奋努力,而后可达光明圆满的灵山,则大事可成。
“金箍棒”、“紧箍咒”,核心都是一个“箍”字,都强调我们的心须加管束,心若没了畏惧,如同失去控制的车子。“金箍棒”是悟空對付妖魔的,“紧箍咒”则是防止悟空退化成妖魔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遭遇毒魔狠怪,悟空常常用金箍棒在师徒周围画一个圈——只要师徒自己不走出这个圈,是不会受到妖魔侵扰。管束好自己,是抵御各种妖魔的不二法门。“金箍棒”、“紧箍咒”,都是帮助我们修身养性的。修养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我们的心灵。其最高境界,恰恰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心灵的自由。所以,悟空抵达灵山后,紧箍咒会自然消失,方能到达内心逍遥的境界。
行者
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归于何方?
《楞严经》说:“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屈大夫很清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诗十九首》中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李白也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人在旅途,“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浮生若梦,“梦里不知身是客”。
生本为寄,死方为归。茫茫天地间,悠悠时间长河里,所有的生命都不过是暂时行走在世间的匆匆过客,终将化作天地间的一抔尘土。
当红尘蒙蔽了慧眼,当内心充塞着欲望,当灵魂找不到归宿,无异于航行在大海中的帆船失去了航向。
《四十二章经》第十四章说:“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悟空求知,行者践行。知行合一,乃成大圣。
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来说,要消灭掉混世的念想,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不忘心中永远有一个“紧箍咒”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在人生漫漫长路上做一个知行合一的行者,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斗战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