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在老年极重度耳聋人群中的应用

2019-08-17 01:39:10李俊娟熊向菁王青海韩淼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感音助听器耳蜗

李俊娟 熊向菁 王青海 韩淼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耳聋是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的疾病[1]。极重度老年听障患者通常与外界不能正常交流,部分患者还存在焦虑、易发怒等现象,无法配合正常诊疗程序,导致预后恢复不佳[2,3]。目前,对于以上患者多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干预,对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者,传统的助听器只能提供有限增益,无法满足助听效果[4]。人工耳蜗(CI)的基本原理是取代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而产生听觉[5]。人工耳蜗植入对于提高使用者语音识别方面有较好效果[6,7]。老年人除了听力障碍还常常合并复杂的全身多发疾病、听觉系统退化,均会影响人工耳蜗的疗效[8]。本文探讨了人工耳蜗在老年极重度聋人群中的应用,希望为临床老年患者助听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8月~2018年4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障老年人132例,根据助听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耳蜗组70例与助听器组6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耳聋持续时间、致聋原因、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两组患者均持续配戴,中途出现不适,无法配戴者剔除。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双极重度聋,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年龄≥60岁;影像学检查内耳发育正常;临床资料完整;无手术禁忌证;平均言语频率听阈≥81 dB HL;认知功能正常;植入者本人和/或监护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乏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异常者;合并器质性精神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被试韵母、声母、单音节词识别率,均在同一测试室进行言语测试。记录两组被试在不同频率下(0.5、1、2、4 kHz)助听阈值。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9]在康复后进行调查,包括4个因子:解决问题、求助、幻想、自责,有积极(解决问题、求助)和消极(幻想、自责)2个维度,共有62个条目,每个项目0~10分,解决问题、求助分数越高,越积极;幻想、自责分数越高,越消极。在康复后进行简化版的生活质量评分(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1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评分,每个项目分为1~5级评分,分值范围0~5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表2 两组言语识别率对比(n)

表3 两组助听阈值对比(dB HL,±s)

表3 两组助听阈值对比(dB HL,±s)

组别 例数(n) 0.5 kHz 1 kHz 2 kHz 4 kHz人工耳蜗组 70 43.22±4.29 42.50±6.33 35.02±8.47 28.47±11.44助听器组 62 48.09±5.24 48.87±9.31 43.67±7.29 57.21±10.22 t 5.686 6.382 8.593 19.582 P 0.018 0.014 0.003 0.000

表4 两组行为方式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行为方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n) 解决问题 求助 幻想 自责助听器组 62 5.39±1.49 5.09±1.44 8.20±1.46 8.33±1.09人工耳蜗组 70 7.95±1.34 7.45±1.41 5.89±1.31 5.55±1.20 t 5.398 5.113 6.092 6.205 P 0.031 0.033 0.017 0.01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n)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敏感 敌对 抑郁人工耳蜗组 70 1.25±0.53 1.59±0.61 1.31±0.54 1.42±0.67 1.22±0.58助听器组 62 1.60±0.40 1.83±0.49 1.79±0.22 1.65±0.35 1.62±0.41 t 8.244 7.444 10.472 5.666 9.666 P 0.008 0.010 0.000 0.028 0.001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例和%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对比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言语识别率对比

人工耳蜗组的韵母、声母、单音节词识别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P<0.05),见表2。

2.2 助听阈值对比

人工耳蜗组在0.5、1、2、4 k Hz频率下的助听阈值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5),见表3。

2.3 行为方式评分对比

人工耳蜗组的解决问题与求助评分显著高于助听器组(P<0.05),幻想与自责评分低于助听器组(P<0.05),见表4。

2.4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人工耳蜗组的躯体化、强迫等评分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5),见表5。

3 讨论

60岁以上人群中听力障碍约占10%,其中极重度听力障碍老年人占4%,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的疾病之一[11]。

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听神经电刺激而产生听觉的电子装置,可帮助双耳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获得听觉,最终改善极重度耳聋患者在实际生活的听觉言语能力[12]。不是所有耳聋都可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老年人植入人工耳蜗的选择尺度:无法配戴助听器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者,同时年龄不能大于75岁,没有合并其他的耳病的患者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否则会影响人工耳蜗的术后效果。

本研究显示康复后人工耳蜗组的韵母、声母、单音节词等识别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无法配戴助听器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能显著改善他们的言语分辨能力[13]。原因可能为人工耳蜗代替了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以重建损失的听力[14],改善听觉言语能力。听阈反映耳蜗感音功能,是低级听觉通路,听能则是听觉通路全过程的反应,是阈上听功能的表现,它包括耳蜗的感音、听神经传导以及大脑对声音识别、记忆、选择、反馈、察知、定向等方面[15,16]。本研究显示人工耳蜗组在0.5 kHz、1 kHz、2 kHz、4 KHz频率下的助听阈值显著低于助听器组,说明植入人工耳蜗对极重度老年听力障碍患者的声音感知能力有所增强。

大多数极重度老年听障患者言语感知存在困难,交流时需要对方重复,需要依赖家庭或者他人,逐渐不愿意交流,社会活动减少,促使认知功能下降,还存在社会活动和情感受限,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7]。本研究显示,人工耳蜗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等评分显著低于助听器组。说明人工耳蜗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人工耳蜗组的解决问题与求助评分显著高于助听器组,幻想与自责评分低于助听器组。说明人工耳蜗的应用能够改善老年患者的行为方式,主要是人工耳蜗提高了患者的听力,增强患者对自己听觉能力的自信[18],顺利与他人交流,减少患者的幻想、自责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愿意去解决问题,求助别人,从而改善行为方式[19]。

综上,相对于助听器,人工耳蜗在极重度老年听障人群中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语音识别率,降低助听阈值,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老年听力障碍患者应根据自身生理与心理情况,选择适合的干预方式。

猜你喜欢
感音助听器耳蜗
感音神经性耳聋及针灸治疗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关于助听器您需要了解的知识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0:58
基于“脑肠相通”理论探讨调和胃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机理
让鱼儿自己咬钩
快乐语文(2018年31期)2018-03-01 11:22:56
我是奶奶的“助听器”
小布老虎(2016年12期)2016-12-01 05:47:08
眼镜助听器
DR内听道像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的效果评估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的性质与分布
基于Gammachirp耳蜗能量谱特征提取的音频指纹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