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消极心理暗示,学会正面引导

2019-08-16 04:28靳春芝
新班主任 2019年7期
关键词:恐怖片潜意识教育者

靳春芝

去年9月,我接手高一新生,发现有个孩子有点奇怪。于是,我经常和他聊天。我问他:“高中三年你打算怎样度过呢?”孩子不自然地笑了笑:“只要不被学校开除就行了。”“为什么?”我惊奇地问。“我妈说高中管得可严了,像我这样的迟早被开除。”

后期,孩子果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了解到孩子妈妈是初中教师,初中班主任碍于同事面子,多次给孩子补习功课。可孩子贪玩,不但没有感激老师,反而很反感老师,气得班主任对他说:“你这样能考上高中吗?就算考上了,能上到头吗?”孩子赌气,拼命学习了半年,终于考进了高中。暑假里,妈妈怕孩子故态复萌,多次跟孩子说:“高中老师管得很严,你不好好学习,一定会被开除。”这些暗示仿佛魔咒一样紧随着孩子,他总认为自己肯定是会被退学的,开学第一个月就闹着要去职业高中读书,第二个月开始频繁请假,平均每周只来上3天课,经常不交作业,从不参加阶段性测试……最终,孩子在高一即将结束的时候选择了休学,以这种自以为“被动”,实际上却是主动的方式,“实现”了老师和妈妈的预言。

孩子虽然不在我班上了,但我对他的表现的思考并未停止。我常想:他为什么不能顺利读完高中?老师和父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到底该怎樣引导这类孩子?

他为何会离开——消极心理暗示害了孩子

他为什么不能读完高中?是本来就淘气吗?不是。他的悲剧在于从开学第一天起,退学的念头就已经存在于他的思想中,他的所有意识、行为都朝着这个方向行进着。思想上的枷锁困扰着他,因为他认为最亲、最近和最有权威的人(老师、妈妈)给了他太多负面心理暗示。

这种心理暗示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越是亲近、信任的人给出的暗示,就越容易进入被暗示者的潜意识。当老师和妈妈告诉孩子“他是要被开除的”,这句话被孩子接受了,进入到孩子的潜意识。此后,孩子在遇到任何事的时候,潜意识就会不断地影响他。当别的同学在积极适应高中生活时,他的潜意识告诉他:“别挣扎了,你不属于这里。”当别人积极听课、努力学习时,他的潜意识又告诉他:“你学不会的,因为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最终,消极的心理暗示摧毁了孩子融入高中生活的勇气。

人们为何喜欢选择消极心理暗示

“你这样下去会毁了自己!”“这样是不行的!”“这样下去你知道结局是什么吗?”……这些话熟悉吗?不可否认,多数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喜欢用这样带有“恐吓性”“预言性”的语言。因为恐惧能引起被暗示者的不安,诱发他们的焦虑,进而静下来认真听暗示者说话。为了避免可怕结果的出现,被暗示者会遵从暗示者的指导和安排。从沟通技巧和心理作用方面来说,“吓住”对方,比“说服”对方要简单得多、易操作得多。

可总是叫着“狼来了”,终归有一天会不管用,所以就得随着对方“免疫力”的提升,逐渐加大“恐怖”的剂量,把结果再“深入”一下,以达到震慑对方的目的。很多医生与病人交待病情时,总喜欢说得严重些,因为只有这样,病人才能更重视自己的病情,更主动地配合医生。但若是说得太严重,或是病人承受能力太弱,便有可能被医生的话“吓死”。本来是好心帮助病人治病,却把病人给“吓死”了,这就是好心办坏事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利用孩子的无知,亲手制造了很多“恐怖片”,这些“恐怖片”对孩子的影响大小是不同的:小的影响,孩子对你的信任度降低,你无法再教育、指导他;大的,可能会让孩子焦虑、没有安全感,引发众多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伤害了孩子,但我们并不自知。我们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让孩子负重前行,当结果不如意时,责备他:“为什么你不听我的话?”孰不知,他就是因为太在意我们的话,才变成这个样子的。就如同那个休学的可怜孩子,其实他的内心是很怕被开除的。

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请学会使用正面引导

我们可以选择负面的“恐怖片”来影响孩子,同样也可以选择正面引导来帮助他们。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我们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阳光向上,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有话请正面说。为什么不用“你如果这样做,会使你的某项优点更突出,会让你在某个方面更优秀”这样正面、充满正能量的语言来代替“恐怖片”呢?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接受我们的引导、帮助之后,有血脉偾张、充满激情、希望和力量的感觉呢?

有话正面说,不仅仅是说话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变。“恐怖片”的谈话方式,是让彼此都看到了坏的结果,使双方都陷入了焦虑状态;而正面引导的谈话方式是相反的,彼此看到的都是好的结局,是鼓励双方都向好的方向去努力。关键问题是:教育者先看到的是什么?教育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教育者打算从什么角度来引导受教育者?说白了,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起决定性作用。什么样的家长、老师就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学生。自身焦虑、悲观的成年人,对幼小的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很难教育出阳光开朗、努力奋进、充满斗志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教育孩子,必须先调整自身的状态。只有自信、努力、积极奋进的教育者,才能带给被教育者无穷的正能量,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恐怖片”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不用花多少心思,只要把结果描述得严重一点儿就行了。正面引导为什么那么难?是因为好的结果与中间奋斗过程的艰苦比较,不那么有吸引力。被教育者对好结果的渴望不那么强烈,不愿努力付出,所以才不被大家使用。

既然结果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就要想办法加强对结果美好性的描述,淡化过程的艰难。要分步骤、有计划地在孩子身上播下一个个好习惯的种子,并时时关注孩子的变化。这就需要教育者的智慧、细致、耐心和坚持。教育者必须关注被教育者的某项具体优点或缺点,越具体越有说服力,从正面加以引导:“如果你再努力一点儿,你的能力就一定会达到更高水平,到时候你就能够……那多好呀!”千万不能大而化之地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怎样怎样”。“好好学习”太大,无从着手去做,也不容易观察和评价,不能及时反馈、确认、表扬孩子的点滴变化,不能在过程中给孩子以足够的激励。正面引导,就是先把美好前景输入到孩子的潜意识里,然后关注过程中孩子行为的点滴变化,不断从正面给予他能量和动力,使之不断前行。

对教育者来说,正面引导比“恐怖片”要难以把握,难以驾驭得多。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恐怖片”和正面引导的影响原理和长远效果之后,我相信:每一个愿意为孩子成长引路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恐怖片潜意识教育者
品读
AChinese Horror Story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看恐怖片也有益健康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十大恐怖片
非“橙”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