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庆华
语言是复杂的,艺术的。一句话可能表达这个意思,也可能表达那个意思,甚至一个语调的变化也会让同样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交流、沟通的媒介,它同时还兼具重要的教育任务。因此,班主任要谨慎运用语言,使之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给学生的生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案例中的教师语重心长地说:“你就是太自卑,太胆小,这样会害你一辈子……”教师希望通过语言告诉学生,要自信一点、大胆一些,这样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爱生之心溢于言表。可是这样的“为你好”没能成为良药,却成了压坏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自卑。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没有考虑到学生“要不要”。案例中的女孩知道自己的缺点。她说自己的自卑是从小形成的。那么,是什么因素让孩子形成了自卑的心理呢?班主任应该从自卑根源入手,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可是班主任没有这样想问题,他不管女孩要不要,也不管女孩能不能接受,只管用自己所谓的经验去预测孩子的将来。此举让孩子受到了二次伤害。其实,自卑的核心就是不如人。如果老师能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渐渐地,孩子就能从自卑中走出来。如,孩子课堂发言有困难的时候,耐心地等一等,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回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平等地交流。如此花儿自开,阳光自会照进来。
以前,班上有一个男孩,他不仅心思细腻,而且非常敏感。每天的最后一节课是20分钟的班会活动,所以我就利用这一时间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做一个总结。由于时间有限,我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只是大致地說一下班上存在的问题。即便如此,这个小男孩还是常常自责。他觉得老师每天都在批评他,老师说的问题他身上都有,所以整个人闷闷不乐,生活在阴影中。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找他谈话时,连声音都是柔和的,可是收效甚微。
后来我去家访,才发现孩子的父母离异后,母亲带孩子一直住在娘家,正因如此,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内心变得敏感而自卑。直接和孩子谈话可能会进一步伤害到他敏感的心,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就要另寻良方。
当时,我们班上还有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她为人热情、心胸宽广,最重要的是情商高。于是,让这个女生和自卑的男生坐在一起。每当我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的时候,就让小女孩想办法将我的话转述给他。后来我发现,同伴效应给我带来了惊喜。小男孩渐渐有了变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我没有直接找男孩谈话,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迂回地和他交流。直到有一天,他主动找我沟通,我们聊了很久。
渐渐地,他变得阳光了起来,虽然有时还会有一点敏感,可是无伤大雅。是花儿总要开放,只是有的花开得早一点,有的花开得迟一些。作为园丁的我们,要在花儿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需要的阳光雨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土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