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团学组织开展中小学感恩教育思想政治的实践意义

2019-08-16 06:56周启珊赖晓坚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思政教育德育

周启珊 赖晓坚

【摘 要】本文简单的介绍了高校团学组织携手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结合传统文化的元素,先介绍了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再讲了培养目标以及具体的作用和影响,最后提出几点可实施的建议和方法,全方位的阐述了德育在综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德育;团组织建设;感恩意识;思政教育

一、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以及形成原因

第一,主观层面。谈起当代学生的感恩意识,我很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这方面的缺失。特别是大学生,这就要归咎于大学生缺失的自我教育,对于年纪小一点的学生,引导式的感恩教育就更不能忽略,从小就要让孩子明白学会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第二,客观层面。从国内的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主要在抓各科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德育,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尽了家中的溺爱,与父母也很少会有情感上的沟通,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孩子长大后对于情感的处理能力和看待情感的方式。

第三,网络影响。人们常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将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从更全面的渠道呈现出来,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的活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可这样的信息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把人们的生活电子化,并且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且网络上的信息大多来自不同价值观的体系,对年纪尚小的孩子也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生观的扭曲和倾斜。

二、感恩教育的具体目标

感恩教育要从年纪最小的学生开始抓起,在我们对于感恩的认知中,一般有三个目标。第一,对于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后对于他人恩惠的意识,心存感激以及肯定;第二是,个体在接受他人帮助后,会将这种感激之情转化为报答他人的动力;第三,就是将个体的这种动力变成实际的行为,实实在在的去帮助他人,并且把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形成一个友好的、良性的社会氛围。

从对于感恩的意识、情感产生过程以及行为产出这三个教育目标出发,我们还可以将感恩教育再分为五个具体的实施环节。第一是“知晓恩情”,这是指个体在受到他人帮助后,能够知道到这不是理所当然的能力;第二是“意识恩情”,这表示的是个体在知晓恩情过后,更有能力明白这些恩惠会对于自身产生哪些影响和作用,以及还要明白他们对自己帮助的同时放弃的机会成本;第三是“感谢恩情”,指个体对接受他人帮助后表达的感谢之情,让他人知道他们的帮助对自身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他们的努力做出的感谢;第四是“报答恩情”,即是指付出行动来报答给予自身帮助的人。

高校团组织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开办这样的感恩教育,不仅仅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更有利于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再结合传统文化,更能够让这样的感恩教育发挥其作用,贯穿古今流传下来的人文风俗同样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三、传统文化因素对感恩教育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言行举止以及内心的发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更是为感恩教育增加了有利条件,是教育的优秀素材。传统文化是通过一代一代延续而保留下来的,应用于感恩教育中,同样也会促进感恩教育的源远流长。

第二,传统文化促进德育的深入发展。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更进一步的引导延伸到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世界运行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他们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和正视处理的能力。传统文化更是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高校团组织学生在与中小学生合作开办感恩教育的同时,能将这些传统道德因素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在中小学生和在在校大学生地教育上,传统文化因素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四、培养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思考

第一,从小树立感恩的观念。

感恩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习惯和需求。对于年纪尚小的学生来说,讲大道理和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是没有很大效果的。小孩子一般会倾向于故事性的表达,所以在培养他们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感恩父母的故事,慢慢影响他们的行为。孩子因为发育不成熟,很多东西其实需要一个长期的引导,比如教会他们背诵诗歌,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让理论逐渐融入实际,使他们不断地成长。对于大一点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独生子女,一般在家里都会受到很多的照顾和优待,从大体上讲,都多多少少有些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很常见。但實际上,人是需要将心比心的,所以对他们的教育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让他们对感恩教育认可,明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才能够形成同理心,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价值观。

第二,要重视情感教育。

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所以在对学生教育时,不能脱离情感渗透。老师在教育是,要注重方式方法,更要有能够洞悉学生情绪的能力,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高校在与中小学合作时,团组织的成员们因为年纪也还尚小,于是感恩教育就成为了一种双向教育的渠道,让高校大学生融入到中小学生的教育氛围中,从而让情感教育渗透年龄差,让他们彼此在分享中得到感悟。另外还要注重榜样的带动作用,在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尤其需要注意,在孩子身心发展和成长中,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的直接生活,所以老师和家长应当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在点点滴滴中让孩子感受到善良和感恩的重要性,以潜移默化地方式积极地引导中小学生地价值观。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老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彼此对比的尊重,将心比心,在生活方面给予学生帮助,让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有意识地去启发他们,形成共同的内化,提升彼此的情感意识能力,共同提高。

最后,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地结合。对于高校来说,德育工作应当被给予更多的重视,让学生们知道他们地今天有多少来自于父母地努力和奉献,以及老师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让学生学会感恩,不仅仅只是父母的事情,更是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应当尽到的责任。通过开展高校的团组织活动,携手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无不是一个好的方法,这让高校的学生们能够以一个主人的姿态来看待教育,更有助于他们深化对感恩教育的理解。感恩教育应当贯穿整个社会,从传统优秀文化转变成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传承,让当代的学生们逐渐发展爱心,学会尊重,学会从平等的角度来看待他人,常怀感恩之心。这样,也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品德基础,帮助他们在追求学问的路上更进一步。

五、结语

高校通过团组织携手中小学开展教育活动,从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深入到感恩教育,不仅仅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的身心发展,形成一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更有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延续性能很好的帮助感恩教育的持续性发展,让感恩教育在校园建设和团学建设中持续下去,也能够很好的宣传出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中小学抓起,让学生的德育逐渐在综合教育中的比重增大,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和多元化,也能让国民的生活更加的稳定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2-35.

[3]郑晋鸣.感恩教育,你需要“补课”吗[N].光明日报,2006-02-22(5).

[4]付比兴,张进.感恩教育期待“春风化雨”[N].锦州日报,2006,5,12.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思政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