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
【摘 要】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良好的乡村治理即是乡村善治。在今天的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深入挖掘各种渠道路径实现乡村善治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善治;乡村治理;挖掘;村规民约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振兴发展路径,其中强调“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20字总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要走乡村振兴战略。最基本的“细胞”就是乡村治理。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很好的乡村治理经验,但是同时又必须立足国情特点,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这次提出乡村治理的根本在于善治之路,何为“善治”?善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写到“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善治即等同于善政。其主要意义是指好的政府和相应的好的治理手段。在西方善治一词来源于对“good government”一词的翻译,一种新的治理理论,更加强调社会管理的主体多元化。而政治学家力图将中西方概念语境结合起来给出了新的定义:“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1]说简单点,善治,即是良好的治理。在今天的新时代大环境下,发展乡村振兴,探索乡村善治之路迫在眉睫。探索,就需要立足乡村当地,发展挖掘乡村自身特色优势,形成良好的治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产业致富路”,实现六大科学有机结合,是乡村善治的根本基础
民以食为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几十年来一直是贫穷的代言地,很多村民背井离乡逃离自己的土地,给大城市输送了人才和劳力,因此造成乡村的发展在中国这几十年里一直非常滞后。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每个村民都是这次战略的基础细胞,要想乡村富饶,就必须每个村民荷包里有钱,腰板才挺得起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不能仅仅依靠外面务工,而应立足在乡村本地,立足村民自己身上,发展产业是最好的致富之路,也是乡村善治的基本物质基础。每个农村地区,都有基于地理环境气候土壤而形成的独特的各种产业发展。而产业从脱贫攻坚开始已探索发展了好几年,要想真正形成大规模高质量的产业致富路却还有待时日,还需要六大科学有机结合:
1.追求产量与追求产品质量科学有机结合。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种植养殖的蔬菜牲畜一直受到城市的欢迎与追捧,这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但是,过去乡村一味只追求产量而不管质量,导致质量不达标,不符合相关标准,造成很多的经济浪费。因此,必须树立提高产品质量,始终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识,关爱百姓健康,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打造高山冷凉蔬菜,让绿色产品风行全国。将追求数量与追求产品质量科学有机结合,不仅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又惠及了广大城市同胞们的健康。
2.种植與销售市场科学有机结合。由于多数村民及乡村干部文化资源有限,还不懂得市场经济运作,经常只懂得埋头种植,种出来的产品却不知道往哪里销售,十分茫然。因此必须改变“只管种不管收”的现状,村民和当地干部除了科学种植外,还应积极寻找销售市场,拓宽市场多元化渠道。比如贵州道真河口镇近年来,在村民和党委政府的努力下,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当地种植的蔬菜已远销重庆、成都、上海、北京、武汉、杭州、甘肃等地,从以住的种植出来卖不出去,到现在的供不应求,实现了种植与销售市场的科学有机结合。
3.客商与培育乡土人才两手都要抓的科学有机结合。过去乡村搞产业致富,渠道非常单一,就是依靠引进客商,给客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一旦客商离开,乡村又陷入了贫困境地。因此必须改变过去村民的“三不懂”现状:不懂种植技术、不懂物流包装、不懂市场销售,改变完全依靠客商才能发展的困境。积极挖掘大力培育当地乡土人才,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混合制公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催生致富产业主体裂变升级。因此乡村政府一手抓引进客商,一手抓本地人才的培育,齐头并进,实现产业带头人的科学有机结合。
4.单一产品与市场需求多元的科学有机结合。一些乡村地区长期以来只靠一两种产品对外销售,比如有些乡镇过去对外销售的蔬菜仅有辣椒、花椰菜和香菇的单一品种现状,感觉当地资源似乎非常贫乏。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当地还有更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可以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的特性,引进外来品种种植,提出更好的种植建议,种植出更多的新型农产品。完全有条件发展出地方适宜、特点突出、优质高效、消费者喜爱的市场畅销的品种。因此单一产品必将与市场需求多元科学有机结合起来。
5.订单生产与三级保险科学有机结合。在所有产业中,农业是最脆弱的,因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残酷性,经常让村民一年的辛勤付出全部付诸流水,苦不堪言。因此也造成村民依赖订单生产现状。必须大力贯彻落实地方政策出台的自然灾害保险、价格保险和财政兜底保障等三级保险政策,将订单生产与三级保险科学有机结合,切实降低各种风险,最大化保证村民收益利益,提高村民继续种植的积极性。
6.行政命令与市场运作科学有机结合。过去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直是靠上级下命令、划指标任务,村民被动接受的计划经济局面。这种模式有其弊端之处。完全可以让行政命令与市场运作科学有机结合,比如种什么、种多少、与谁合作、卖给谁等可以让村民自己做主,学习市场经济规律,提高与市场经济打交道的能力。行政命令只给村民提供大的政策方针引导,而市场经济还是需要交给市场化运作,让二者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挖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善治的支撑力量
“加強和创新乡村治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目前全国有128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3500万名农村党员,直接与近6亿农民打交道,这是乡村治理最坚实的支撑力量。因此要想挖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支部为核心。“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善治之路过程中,还得靠基层党支部来落地落实。基层党支部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村民、宣传村民、凝聚村民、服务村民的职责,既要将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宣传到户,让村民了解最新时事方向政策,又要树立主导性引导性的关键意识,主导农村基层工作,引导村民工作生活坚定跟党走的方向。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全面推行“5+X”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试行党员责任区、党员中心户、特色党分队、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做法。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真正把支部建设成为团结村民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精心选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后进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完善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或考录入编制度,为优秀村干部提供成长平台;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等。
2.三农队伍的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乡村善治关键还要有一支能打硬战、敢担当、善作为的基层干部队伍,通过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去抓落实、去组织好村民,制度才能执行到最基层,政策才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基层干部都应该是这样的“三农”队伍中的一员,需要着手培养使用好这样的队伍。要强化实践锻炼,多压担子多给任务,特别是让年轻的基层干部在经历难事、险事、急事和大事中尽快成长起来。同时,还要进行合理引导,让基层干部心系村民疾苦,爱农民、为农民,真正成为“农民的干部”和“乡村的建设者”。坚持事业为上,近距离接触,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基层干部,发现真正的好苗子,并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科学配置,让基层干部想干事更能干成事,为基层干部顺利开展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3.加快完善“一核两委一会”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核”即以党支部领导为核心;“两委”即村委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一会”即村务协商会。实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推进村务民主协商,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决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决不能削弱。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基层治理、团结动员村民、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村民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4.探索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的自治组织。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自治模式,积极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组级延伸。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一是打破原村民组的界限,合理划分区域,以党员公开推荐、村民投票推选的方式选举出热心服务村民的农村党员、村民代表、离退休干部和社会能人等担任自管委成员。每个“自管委”一般由1名主任、2名副主任、2至4名委员组成;二是建立“支委会+村民会”制度。在涉及民生领域的重要事项时,先召开支委会和党员会,统一思想步调,明确职责任务,确保村民会能顺利进行,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挖掘“良好村规民约”,是乡村善治的精神文明旗帜
要想打造好乡村振兴,走好乡村善治之路,必然离不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统的乡村过去都有村规民约,有宗族祠堂。今天新时代有新气象,良好的村规民约的推行势在必行。
1.良好的村规民约必须符合法治精神,每一条都需要在法律范围内。为何说《村规民约》要在法律范围内,如果《村规民约》不符合法律精神,不符合法律规定,就会引起矛盾纠纷或案件的发生,甚至会引起社会和谐稳定问题、民族团结等问题,所以制订《村规民约》,必须让专业律师把关,必须在法律范围允许内。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建设法治乡村”,强化法律维护农民权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因此非常有必要把法律精神,村民享受的法律权利和该承担的相应的责任义务写进村规民约里面。为此也必须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提高村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村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并且也非常有必要依法倡导,严厉打击禁止宗族黑恶势力和黄赌毒背后的腐败行为,这些都可以写进村规民约里面,最大限度维护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的稳定。《村规民约》绝不允许出现“罚款”等违法条款,因为村委会没有行政执法权。制订《村规民约》,每一条内容都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能有超越法律之外的条款,让每一条都体现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2.良好的村规民约符合新时代道德精神。“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2]礼法兼施,德法兼容,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探索形成的社会治理之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过去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中国上亿的农村村民都遵循着礼仪传统,宗法社会。强健乡风文明“软实力”,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积极培育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村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尊老爱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崇德向善“渗”村中,运用村规民约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文明村民、道德村民,对于道德典型更要大力倡导。引导村民知荣知耻,树立正确良善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树立良好家风族风,弘扬公序良俗,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
[2]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