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用问题研究

2019-08-16 06:56刘常欣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贸易摩擦宏观经济财政政策

刘常欣

【摘 要】从市场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可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每个市场的基本均衡条件都是供给和需求相等,因此,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就是对两个市场供给和需求的调控,根据调控市场对象的不同,可将调整措施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类。2018年6月,中美两国发生贸易摩擦,范围大,程度深,影响广。在此情况下,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选取,对经济走向至关重要,本文对这方面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

【关键词】贸易摩擦;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018年6月,中美两国未能就经贸问题达成一致,美国政策率先对中国发起贸易制裁,正式决定对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进口关税,第一批先对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25%关税,自2018年7月执行。中方随后采取了对等反击措施。时隔一年,美方对中方进一步采取不平等贸易措施,于2019年5月10日,对中国另外2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10%—25%的进口关税,并启动对余下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方案进行听证。中方也宣布了质量和数量相结合的反制方案。美国这次对中国采取经贸遏制政策,实质上并非针对经济贸易本身,经贸问题只不过其第一层次的接入点和发力点,中方在处理这次贸易争端过程中,也不是简单以减小贸易顺差,理顺中美贸易关系为目的,而是在实现大国崛起过程中,如何处理外部阻力,保持战略定力的问题。因此,下一阶段中国宏观经济的大致走向引发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公眾的普遍关注。下面,我们我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视角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一、中美贸易摩擦背景

(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消除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2010年的以后的5年间,中国GDP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成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世界地球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和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可。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中国人口基数大,地缘分布广,城乡之间、不同层次人群之间需求差异化大,互补性、流动性比较强。二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总体价格便宜。多年来,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据统计,2018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人口总量达7.8亿人,这个规模还是绝对可观的。三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体系比较健全,形象地说,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唯一一个既能造火柴又能造火箭的国家,这一点同世界各国相比,都是一个明显优势点。四是中国目前的人均经济增长水平还很低,还不到美国的6%,因此,发展潜力巨大,政府只要对经济进行适当幅度的刺激,就会使国民财富整体加倍。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总量已经很大,但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宽广的。按照目前的情况估算,中国经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只是个时间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2025—2035年之间,就可以发生这种变化。

(二)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

应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大环境,特别是与近30年来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同上述国家进行贸易交往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引进设备和技术,学习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引进了初期建设发展所需要国外资金,也开拓了新兴国际市场资源,实现了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完美结合,走出了一条学习——引进——消化——提高——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自2010年以后,开始对中国的发展深表忧虑,担心中国会取代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特别是中国政府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后,引起美方高度关注,认为必须全面遏制中国发展,不仅是经济,而是全方位。2017年特朗普执政后,全面推行阻碍中国经济发展,阻止中国日益强大的政策。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概述

从本质上看,市场经济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类,需求类和供给类。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需求的调控,二是对供给的调控。需求类调控又可以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情况,供给类调控则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实践中,我们主要是采取需求类调控。

经济活动中,分为两个基本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对于需求的调控,多数情况下对通过对这两个市场的调控来实现。其中,对于商品市场的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对于货币市场的调控,主要通过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税收、政府自身支出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在宏观经济总需求模型时,消费和政府支出是两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消费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者收入的多小,收入越多,消费能力越强。但同时,政府的税收政策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的大小,并通过乘数效应扩大其影响。很明显,政府对消费者征越多,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越少,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数量下降,经济发展动力缺乏。反之,可支配收入越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越强,带动总需求的增加,企业投资力度加大,市场上产品种类和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可见,通过调整税率,可以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产生作用。

同样,政府支出的增加或减少,也可以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产生调控效果。当政府支出规模增大时,市场总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偏移,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产生增加,税率升高,企业投资总体上会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当政府压缩支出,减少公务支出,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控制经济增长方向和增长节奏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也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在市场中对企业形成同业竞争,抑制企业投资,经济有反向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把握好实施的时机和幅度。

此外,财政政策还包括政府转移支付政策,传导机制与上面类似。 实践中,将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反之,称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主管部门通过扩大或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来控制货币总需求,从而改变利率,通过利率影响企业投资,进而影响市场上的产品供给量。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相比,对经济发展状态的影响力度更大,更直接。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多是通过控制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来改变货币政策。由于货币政策作用比较强烈,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要比较谨慎,并且不宜过于频繁地使用。

在我国,货币主管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即通常所说的央行。一般认为它有三项主要职能:一是作为发行的银行,代表国家向市场上发行货币。二是银行的银行,是指它向商业银行提供商业贷款。三是国家的银行,指央行代理国库,提供政府所需资金,代表政府与国外发生金融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国内金融市场活动情况等。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主要有三种政策手段,具体如下。

(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国际上,这是各国货币当局运用最多,调控效果比较平稳的一种货币政策。央行要减少货币供给时,向市场上投放政府债券,收回货币,收紧银根。从而使市场上货币税率提高,企业投资成本加大,减小生产规模,社会产出降低,抑制经济过热。反之,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央行可以回购政府债券,达到向市场上投放货币的目的,以改变经济萧条,拉动经济增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政策的特点是灵活、稳健、中性,不足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政策效果。

(2)再贴现率政策。指央行控制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央行的贷款利率,控制其贷款成本,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向市场上投放货币总量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这一政策可以有效的达到货币控制作用,但是,如果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特别缺乏,即便再贴现率很高,或市场业务中利润丰厚,商业银行仍然会向央行贷款,这时,再贴现率政策失灵。因此,实际运用过程中,多是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同时应用,效果更好。

(3)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指央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使用比例进行限制,不允许商业银行将用户存款全部用于金融投资,避免金融风险发生时,无法兑现用户用款需求,引发银行挤况效应。同时,也限制了市场上的货币投放总量,起到对宏观经济的抑制或拉动作用。这一政策,见效快,作用强,向市场传递政府政策走向的信息明确,是我国近些年来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货币政策。

三、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考虑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在经济领域,一方面直接影响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另一方面,也会迅速波及国内市场,特别是外贸产业链上国内企业和市场。贸易摩擦造成的直接影响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出口货物规模减少,数量下降,商品库存数量增加,出口商品生产放缓甚至停止,货币需求减少,货币流动性下降,国内货币贬值压力增大,市场就业压力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相对美元的汇率提高,中国外汇储备价值缩水。面对上述基本态势,我国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是对外扩大出口渠道,将部分原来出口美国的商品分流到其他贸易伙伴国,同时,积极拉动内容,通过国内市场消化一部分原出口商品,包括存量及以后新增商品。此外,还要鼓励企业将一些产品优化调整,使之转为面国内市场销售。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可以采取以下主体财政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方面。整体上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商品市场规模,增加其广度和深度。为此,要适当降低税率,提供公众消费能力,减少企业税务成本,保证企业有更多的商业利润用于产品和服务研发和升级;增加政府采购支出,特别是对于与原外贸出口商品相近的支出项目,为原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时间窗口。同时,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覆盖人员的范围,提高人均支付标准上。

(2)货币政策方面。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重點应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再贴现利率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过渡。不宜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避免控制不当引发系统性金融事件,适得其反。

四、结束语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是我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挑战,来得比较突然,从经济上看,波及面宽,涉及出口货值高,处理难度大,但是,我们4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物质基础,有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有社会义义体制优势,有丰富经济和社会资源,通过合理引导,制度和实施针对性的经济政策,一定会走出贸易摩擦困境,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杜金富.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贸易摩擦宏观经济财政政策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我国贸易摩擦应对新策略探析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