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民迁离农村,削弱了农村的文化根基,因为对农民教育的忽视和缺位,致使农村的社会风气呈滑坡之势,农村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农广校作为农民培育的主阵地,增设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内容,努力提升农民思想认知和文明水平,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各市县贫困村彻底脱贫、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有效举措。
寒冬腊月,笔者到贫困村调研时,亲历了精准扶贫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改善,农业农村的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也感受到了贫困村因人口流失、留守人员老龄化所带来的生气不足,精神空虚;更体会到农村的振兴必须要从提振农民精气神、焕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入手。农广校作为农民培育的主阵地,增设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内容,努力提升农民素养并辐射带动乡村群众提高思想认知和文明水平,是实现各市县贫困村彻底脱贫、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有效举措。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华传统文化既包括有形的诗词典章,也有浸透在国人血液里的思想沉淀,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精髓是《论语》《道德经》《诗经》《弟子规》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学经典,还包括其衍生出来的琴棋书画艺术和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节日民俗。农广校通过讲授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的核心和灵魂。
(一)传统文化教育能促进乡风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每年都有大量农民离开数代生存的农村向城市迁徒,而且因为对农民教育的忽视和不到位,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扭曲,农村的社会风气也呈滑坡之势。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农村,需要宣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教导人们时时刻刻要与人为善,换位思考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和工作生活之余不要谈论别人的长短,“议人非者必是是非人”等为人处世之道 ;重温锄禾诗篇和子路尊老爱幼的故事等,讲授“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节约精神和“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言不信者行不果”等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传统乡村良好习俗,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淳朴民风的孕育和回归。
(二)传统文化教育能助力乡村治理
目前部分农村治理呈松散型管理模式,农民大多以家庭为单元组织生产和生活,对村集体漠然视之,“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制约了农村的快速发展。通过农民培训,宣讲“止戈为武”“协和万邦”“和为贵”“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的和平思想,讲解古代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邻里关系典故和“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为官之道,阐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村规民约,教导农民从遇事找关系走门路的老路上解脱出来,强调为人办事要有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营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传统文化教育能促进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同步发展
十九大提出的20个字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中,就产业、生态和生活提出了明确目标,实现这三方面的要求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通过宣讲自立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锐意改革的创新思想,舍小家为大家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天下为公”和“先义后利”的价值理念,“不固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绿色环保思维,激发农民群众奋发进取、创新创业的精神动力,依靠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业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品优质、产出高效,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民增福祉。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实施以改善农村面貌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工程,注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努力打造“看的见山,望的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农村,涌现了衡水武强音乐小镇、邯郸馆陶文化小镇、石家庄井陉石头村等一批特色小镇,走出了一条以传承、传播传统文化为纽带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农民培育课堂的路径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农民培育课堂需要从培育对象、培育形式和培育内容入手,通过顶层设计使培育工作稳步推进。
(一)精选培育对象
高素质农民是农村中懂农业技术、有经营能力、能示范带头的精英,是现在和未来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道德素养、思想水平,对新农村建设进程有着极大的影响,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成效。在外出务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渠道的今天,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农村发展遇到了人才瓶颈。急需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农村中老年人的干事创业激情,吸引外出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吸纳城市有志之士到农村投资置业,从而为乡村振兴带来生机与活力。所以,农广校负责的农民培育工作要围绕留守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和到农村投资置业的有志之士三个层面开展农民培育。石家庄市农广校注重对青年农民和女性农民进行培训,连续两年承办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并增加适合农村的国学经典培训课程,取得良好效果。
(二)丰富培训形式
发挥农广校的岗位优势,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参观考察,表彰善行义举,举办家风家训、乡约民规竞赛,籌办传统节日等形式,让传统美德扎根村民心灵深处。据报道,河北省围场县农广校为丰富农民培育培训课程内容,举办“道德教育大讲堂”活动,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播放视频等形式,用详实的资料、典型的事迹、生动的语言,弘扬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 石家庄市农广校充分利用农民培育基地,由校妇委会牵头组织女性农民开展培训,通过开设国学大讲堂,弘扬家风家训、乡约民规,并通过树立道德模范、评选孝贤模范,举办孝文化节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感化、带动人们崇德尚贤,见贤思齐,唤醒植根于乡村居民心灵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三)规范培训内容
农民培育要在注重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知识的同时,增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主要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綱要》、家风家训、乡约民规及《弟子规》《二十四孝》《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知识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要围绕着强化爱国敬业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和提高个人修养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进一步突出家国情怀教育。增强农民群众的爱国爱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坚定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措施,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二是进一步突出社会关爱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邻里之间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协调精神,营造同舟共济、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进一步突出人格修养教育。进行自信、自尊、自强教育,培养农民群众做有素养、讲文明、守诚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的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者。
三、加强农村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措施
发挥农广校农民培育主阵地作用,在农民培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促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从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和宣传引导方面下功夫。
(一)抓师资培养,巩固教育队伍
目前各地普遍缺乏教授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急需解决人才缺失问题。一是临时选调一批专业人才。通过组织渠道,遴选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中喜爱传统文化、工作积极性较高的现职人员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兼职从事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其次,要着力培养专职人员。通过对农广校现有教职员工的定向培养,努力打造一批兼有农村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有编制的地方可以招聘国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提升农广校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二)抓建章立制,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结合各市县实际和农民教育计划,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完善具体实施措施,强化规范管理,逐步使农民传统文化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将传统文化教育推广、效果与机关考核挂钩,使之成为重要的考评指标,用机制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农民培育。三是健全奖励机制。根据考核情况,每年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农广校予以通报表彰,对农广校领导予以嘉奖,对长期负责农村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职员工和兼职教育人员给予评先、评职优先权,根据贡献大小,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抓宣传引导,营造教育氛围
多创作《孔子》《焦裕禄》《亮剑》《十八洞村》等艺术性、思想性较强的影视作品;多开办《朗读者》《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国学好少年》等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视栏目;多设社会陋习曝光专栏,曝光陋习,警示他人,坚决抵制暴力、低俗影视作品,杜绝虚假广告充斥荧屏;依托文化下乡活动和新建立的丰收节,定期组织宣讲团、公益演唱会、传统戏曲大舞台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农村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精神内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