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田园并蓄文旅肩负时代新使命

2019-08-15 02:32王彤
读天下 2019年26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纵观当下历史街区与城镇规划案例,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尚未形成一套全面的建设体系。因此,振兴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赋予乡镇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多选择及其持续发展的活力刻不容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横跨南北、纵观东西的经纬跨度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面对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助力文化、旅游文明建设迸发双重活力已然成为促进文化发展、振兴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传承离不开实践,特色文化村镇建设为文旅结合、振兴田园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在21世纪全域旅游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不是偶然的结合,而是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基础上的“职能整合”。特色文化村镇是指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村镇,文化和旅游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背景下进行融合的同时,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增强文化内涵、发展休闲旅游、提升生活品质的最佳载体,是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特色文化村镇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而且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主体和重要窗口,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希望所在。

探索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充分熟悉文化历史基础上的去粗取精与继承发扬,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因地制宜与批判继承,激浊扬清,吐故纳新,因此,文化旅游已不单纯是一个产业问题,而是与地区社会功能和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相结合的社会问题。分析了近年众多成功历史街区与城镇规划案例后容易得出结论: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基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受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特色文化村镇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所催生的新产物,将文化园区、历史名街、特色小镇等文化产业场所嵌套入一个具体“模块”,成为一套便于落地建设的“非遗空间”,进而建成一套能够满足非遗文化互动体验、非遗产品展销以及人们休闲娱乐功能的产业模式。

此外,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建设参观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通过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能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承,更能增强当地居民对所在地区的文化认同感。二是建设主题公园,利用时下流行的“IP”概念,结合地区特色项目提升经济效益,早在1955年,迪士尼乐园便开创了“前期IP开发+符合定位的衍生品+娱乐设施+旅游服务”的主题公园经营模式。我国乡村旅游同样可以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优势,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建设“农家乐”“温泉小镇”“果园采摘”等新兴产业。三是发展“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影视”+旅游特色线路、“演艺”+旅游特色体验、“文创产品+”旅游特色交互以及“节庆活动+”旅游特色文化等新模式为文化旅游提供了新思路,以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营销成果为例,利用故宫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结合当下流行的美妆产品、文娱产品,利用官方淘寶店铺实现创收;利用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延禧攻略》等大型古装连续剧带动产业旅游,实现文化旅游相结合,带动百年故宫再次迸发活力,也为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创造提供新思路。四是营造文化场景推动全域旅游氛围实现当地居民与游客共享资源,常态化宜居宜游的过程,遵循“最大保护、最小干预”原则,从当地自然文化中提取特色优势元素,尽可能保留乡村朴素的美感。

针对重点案例分析,可以得出特色文化村镇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通过政府主导监督,市场化的开发运营和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着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设计文化资源进行转化,精细化管理,合理运营建设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美丽农村的“休闲化农村”,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房屋建筑,而是庄园集群、风景区与风情村镇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通过庄园、农场等载体,因地制宜、因地而异承载农业与服务业,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经济运营模式,实现乡村良性转变,创建历史街区与城镇规划新形式,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双重发展模式,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实现经济、文化双创收。

在项目开发策略方面,文化遗产分析应重视设计文化资源转化方式,将重要历史建筑、街区公共建筑转化为观光景点、历史文化博物馆,传统商业设施及商业遗产转化为旅游特色步行街、品牌旅游商店,特色民居建筑转化为民居博物馆与高档接待设施等,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兼收并蓄,协同发展。

文旅建设为历史街区与城镇规划开创了新模式。特色文化村镇旅游项目不是改变乡镇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而是赋予乡镇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多选择及其持续发展的活力,在合理开发与运营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新态势,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文旅融合、田园振兴,新时代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王彤,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旅游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