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
——竹刻百花园中的幽兰—浅谈留青竹刻的艺术韵味

2019-08-15 07:10邹建华
天工 2019年7期
关键词:竹刻青竹青皮

文 邹建华

古语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上古时代,就有削竹为简、取竹为器之说法。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两件彩漆龙纹竹勺,为现知最早且保存较好的竹雕实物,线条流畅,且已兼备浮雕、透雕两种雕刻技法。到了明代,竹刻技法更加完善、娴熟,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他利用竹筠与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把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大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忘忧草》

留青竹刻是竹刻中的一种,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唯独钟情于它并且所学者甚多呢?就是因为雅。“青筠白刃留神韵”,仅用竹子表皮薄薄的青筠进行雕刻,就能展现出画面的层次以及神韵,实属难度大、品位高的技法。而且所刻竹具多为臂搁、笔筒、扇骨等小型器具,要在方寸之间展示画面的层次神韵,实非易事。“故刻其精者,非旷日持久,不可出神入化。”

一件好的竹刻作品,要有诗的意境、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其构图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的统一。王世襄老师曾说过:“一件作品看上去要有味,味不够,那只是一般工艺品。”我想这“有味”说的就是作品艺术韵味的高低吧。

竹刻材料资源丰富,竹刻家们可以大胆放心地进行创作。竹质材料还有一层适合表现书画笔墨的竹青(竹筠)层。这是其他任何雕刻材料所不具备的。所以,它为竹刻家施展艺术才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竹刻家应当看到这相比之下的材料优势,并且用好这个优势。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有几千年的历史,要把它演化为雕刻艺术品,唯有留青竹刻中的笔墨韵味刻法。

笔者认为,留青竹刻就是竹刻百花园中的幽兰,清新脱俗、淡雅精致而又不失韵味。在学习和鉴赏留青竹刻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能看到创作者的高深雕工以及体会到作品的清新韵味,更能体会到一种宁静致远、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笔者也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更好地体会留青竹刻的韵味,并且在人生的旅途上也能一步一节,虚心一生。

猜你喜欢
竹刻青竹青皮
直播销售 青皮她园火龙果供不应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陌生人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浅析现当代嘉定竹刻的发展与传承
年少不信邪
年少不信邪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年少不信邪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