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造像艺术的“禅意”与人文精神

2019-08-15 07:09杨秀文
天工 2019年7期
关键词:禅意玉雕雕刻

文 杨秀文

我国的玉雕文化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结合密切,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又能做到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中华文明中传统的人文精神尤其是造像艺术元素,对玉雕作品的设计、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以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主,久而久之,“禅意”“意境”已经成为衡量一件玉雕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准,作为玉雕匠人,尤其应该注重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

笔者从事玉雕行业多年,创作的作品题材以佛造像艺术为主,同时设计制作雕刻大型人文山水摆件。在玉雕艺术实践中以“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为宗旨,努力探索国学文化,追求“真善美”艺术境界的雕刻表现手法。在佛教造像方面,也多有心得研究,在玉雕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努力寻找“禅趣”和“人意”的结合点,有一些经验。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大角度,讨论玉雕艺术对佛禅文化、人文精神的应用。

《观音》

一、玉雕艺术与造像艺术的渊源

(一)玉雕中的佛造像

纵观我国的玉雕文化发展历史和佛造像艺术的流变历程,可以说,玉雕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佛造像艺术在中国本土的发展脉络相互穿插,相互影响,仿佛是时空隧道里的两条平行河流偶有交叉却各有轨迹。它们在交叉之间绽放光芒,在各自轨迹中汲取精华促进自身成长。佛教中常说的“七宝”就有很多是玉石材质的,可见在佛教之中玉雕摆件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能有今日之交汇最关键的还是玉雕自身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百姓都会用玉香炉焚香,净手献上鲜花果品供奉玉佛,而且他们相信随身佩戴玉雕的观音、玉雕的念珠和玉制手串可以作为护身符,保佑自己远离疾病,远离灾难。由此可见,人们把玉雕作品当作人和人之间、人和佛之间的承诺媒介,将自身对生活的愿望、情感、信仰通过玉石作为载体传递出去。

(二)玉雕在禅修中的地位

玉,其精美绝伦的外形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品质,以及可随身携带的优点,使它成为传递禅修精神的重要载体。玉,因其自身独特的美丽、稀罕的难得、耐久经用的特性也被不断用来表现神圣和永恒。

二、什么是雕刻的“禅意”与人文精神

(一)禅意——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高妙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中,关于“禅意”和“意境”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和匠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文学来说,单单说唐代僧人诗,“九僧”群体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王建等更加是不遗余力在诗歌中构建、展现出禅意之美,用自己的笔营造出新的境外之景,景外之趣。“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中。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何等的清幽雅趣!“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又是何等的睿智豁达!于生活的细微之处得到那“拈花一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之处,实在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因缘际会。从其他角度来说,建筑的格局布置,绘画的留白布局等也是一种禅意的体现。

《黄财神》

(二)人文意境对玉雕作品的重要性

如果说,一件作品没有自己的内在灵魂,那么这件作品是不能被称之为作品的,充其量只是一块打磨过的石头而已。只有当一件玉雕作品在被注入内涵、被赋予精神上的概念时,才是作品,才会饱含深意和意蕴。人文意境之于玉雕作品就像是画龙点睛之笔,就是那么一笔,整个作品的气度内在就被升华了。失去人文情怀寄托的作品美是美,但是缺少一种精神气度,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气度使得玉雕作品绽放出特有光芒。

三、玉雕领域的应用要领

(一)夯实文化理论基础,做“有深度”的玉雕家

独木不成林,众起而秀之。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就像是建设大厦的根基,越是牢靠稳固的根基就越是能够建设出更高的楼层,越是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就越是能在玉雕作品中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文化理论让玉雕作品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绝伦的作品,更加是一件有思想、有文化、有内涵的艺术品。这就是为什么有意趣的作品可以得到人们的青眼相加。在这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只有不断夯实文化理论基础,做“有深度”的玉雕家,才能在这一领域里走得更远,步伐更稳。

(二)提升雕刻技艺,让思想完美绽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艺术构思,再巧妙至极的境界,倘若没有一双巧手去展现,那也是惘然。试想一下,有谁可以从面目难辨的人脸上看出表情?就像有谁可以从一件轮廓难明的作品上体会出境界?由此可得,要有一双可以会情达意的巧手才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而要有一双这样子的手,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艺,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禅意玉雕雕刻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室内光环境中禅意氛围的营造
SHIKAKU四方-禅意厨房
玉雕青松献祖国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On art
尺八的禅意
雕刻树叶
禅意(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