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2019-08-15 00:44张林琳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2期
关键词:护理学实践性基础

张林琳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类型,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观念,目前许多院校依然采取常规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新时期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为了进一步体现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现就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的定义与改革方向简单介绍如下。

一 《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概述

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为其今后更好的融入就业环境,提升护理能力创造条件。从客观上来看,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的目的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护理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沟通能力。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工作需要以课程目标为先导,通过研究课程目标,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实践性,同样也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1]。

二 《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目前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中相对缺乏的一个环节。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于教材进行分解并针对不同的章节进行内容的创新,甚至通过安排学生自学等方式来提升教学的实践性,这样才能够融入课堂的同时又脱离课堂,并且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的实际成果,这也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强护理技术训练是改善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条件,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到教学内容的示范,并做好内容细化,强调技能注意事项;其次,通过同学相互模拟的方式来进行实战,协助学生打消心理上的顾虑并巩固操作技能;最后,作为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环境与机会,通过主动协调来让学生进入到一线参与护理工作,这样一来通过学校与医院的相互配合来提升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二) 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属于实践性课程,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着重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技能就不重要。实际上,护理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质,同时其面对的也是患者这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受到病痛的影响与折磨,大多数病人都不能够像普通人一样保持客观冷静的状态,个别还会出现焦虑、恐惧甚至是轻生等状态。所以,作为护理人员,需要保持良好的平常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与理解能力,这样一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才能够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的进行模拟实践,也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创新,这样一来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可以设身处地的考虑到患者的想法与状态,有助于改善护理工作的实际效果[2]。

三 《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的途径

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工作的效果与选择的改革途径具有很大的关系,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简单总结如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改革途径。

(一) 强化护理技术训练,提升实践能力

作为护理学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时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教学大纲,还需要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拆分,针对不同的章节与课时进行讲解,以此来调整教学的比例,提升实践的占比。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适当的实践教学来进行补足,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需要重点突出课程的特征。在进行重难点的讲解时,则可以通过精讲细讲来协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点并掌握到核心精髓。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与学生保持距离,要通过一定的互动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也是现阶段促进教学实践性的重要途径。提升实践能力,就要用校企合作等方式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践环境,这样才能够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二) 优化考核评价方法,丰富作业功能性

传统的考试管理制度对于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具有许多不利的影响,所以实施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可以通过转变考核评价方法的模式来让学生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考核的内容,比如说通过理论考试、实训室考试以及课堂出勤等考核模式相互结合,按照一定的比例权重设置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生活。其中,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模式,学校统一命题考试,为的是与职业资格考试相互接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巩固所学知识。其次,实训室技能考核,该部分可以通过期末考试与平时考试成绩相结合,这样一来那些实训室操作能力较强且付出时间较多的学生就可以得到理想的分数。在出勤情况考核方面则需要通过辅导员进行落实,结合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与质量,更可以避免出现长期不听课直接来考试的问题[3]。

(三) 采取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

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常用的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指导的方式,结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引导。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在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口腔护理、静脉输液以及鼻饲等多种操作环节来进行案例的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并由学生进行分角色完成。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案例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提前编辑脚本的方式来操作。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本组案例分析汇总的方式,实现角色操作并同步录像,这样一来小组内部的成员可以相互讨论操作流程,找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善。其他学生也可以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补充,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

其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突出临床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模式来进行实践教学。该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病例的环境来提升教材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在进行情景设置时要注意体现出规范性,包括病人交互的技巧与操作的观念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

其三,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要求教师为学生树立一定的技能实践目标,通过实践学习的方式掌握目标并提升操作水平。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尽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4]。

(四) 建立完善、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现阶段的实训室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实训室都存在多层管理的问题,所以工作积极性不足、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实训室应用过程中,需要配合相对完善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技能进行训练。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各自分配负责区域来做好自我管理,提升团结协作意识与操作能力,建立良好的责任心,这对于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5]。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效果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与学生的就业能力相互关联。为了解决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除了需要明确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还需要强化护理技术训练,对考核评价的方法进行集中优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操作流程熟练度以及技能水平差异,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类型教学模式相互结合的途径进行教学,并逐步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供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护理学实践性基础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山大学《康复护理学》幕课上线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激发教师实践动力 实现专业自我成长
司法类警察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探析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