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锐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河池)
我国正处于向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在这重要的转型中担任了不可或缺的角色[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创新立足的根本,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代,如何将技能完美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做到产教融合;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创建双赢局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包括高职院校、企业甚至社会的深思。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利弊,其运行机制更需要我们结合当代社会环境的变换不断创新,抓住职业教育的机遇、迎接挑战。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兴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企业与教学手段密切结合;并能根据当前的企业经济信息、市场需求、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将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产业性教育实体,创建校企共赢的新型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不一样,产教融合注重都是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并非理论,固然理论支撑技术,但是高职教育中将理论与技术结合,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动手操作,把握技术并鼓励创新[2]。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开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型和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导向,发展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就业难,填补一些行业技术型人才的缺口。
高职院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融合,学校提供就业所需的技术设备和优质师资,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操条件,并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实习机会。在相应的实践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操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高效性,职业学校和企业会密切联系,从企业出发,更好地将产与教结合,创新教学手段和实操模式。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热情,激励他们在校企实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学校课程教学覆盖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能缩短学生就业的“磨合期”,减少企业前期培养职员的成本和时间,提高职员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速度和质量。职业学校切合社会需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教学方针,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有利于增强学校在业界内的声望,带动学校招生和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质与量的提高,吸引更多企业进驻校企合作活动或产教融合强强联合指导,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为社会人才储备作贡献[4]。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也由于产教融合的不规范、不健全导致学生技能并不娴熟,企业对实习生的工作状态不满意。学校将企业的某一技术或设备搬进课堂,根据学校单方面的摸索教会学生实操,而企业到了招聘季,简单地到院校就企业文化、环境、待遇、薪资等方面宣讲,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就业岗位。很多高职院校中的校企合作是企业的流水线岗位,鲜少有深入管理、核心技术等实习,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期望和校企培养人才的初衷。
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校方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的就业管理和后期保障等权责不够明确。学校只是简单地负责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基本的安全保障,其余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在没有与企业沟通好以及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难以求助学校并获得更多实质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和院校对校企合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往往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双方都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先行,罔顾学生的利益。校企之间存在责权不明,后期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质量[5]。
全面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必然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如果校企合作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校企合作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校企仅为自身谋福利,而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推送出去实习或就业,这就和校企合作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校企合作的模式单一限制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校方要结合当代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全面完善产教融合机制,与企业一同探寻、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例如专业结合模式,合作办学模式等。专业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从大一开始就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开展校企专业班,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更,适时修改拟定教学大纲,开设专业课程,结合理论实践教授。企业还可以下派专业的讲师到学校授课,这样更能让企业了解到人才培养的进度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晰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构建产教机制的深度融合,校方还要拓宽设计的专业面,结合企业专业需求优化课程设计,打造一些特色专业和王牌专业,精益求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要重视职业规划,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按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发挥校企合作的真正价值。
校方要密切联系企业,全面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切身保障实习学生的利益。校方可不定时组织导师到企业走访调查,了解实习生的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多关心学生在外工作的心理需求,及时开导和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要加强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一、加强与学校的沟通,监管人才培养的过程,并及时解决校企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困难。二、要加大对高校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重视学生实训操作的质与量,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实时培训。增加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不仅限于企业到学校的走访,组织定量定期的职能培训讲座以及技能提升学术交流;还要为在校学生提供提前到企业实操、学习的机会。强化校企资源整合,做到产教的深度结合。三、加大企业本身对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宣讲,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要重视校企合作对企业本身的影响,认真帮扶高校落实产教融合机制。在培养符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才的同时,为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作贡献,切实实行校企约定的合作运行机制,自身获利的同时,也要保障学校与学生两大主体的利益,认真履行校企合作期间对学生的实习期的栽培。
在校期间,高职院校学生要珍惜学校的产教融合机制的培养,认真学好理论知识与实操技术;给自己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校企合作期间,首先学生要摆正心态,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和职业素养去要求自己,不能抱着实习的态度蒙混过关。学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企业环境,并尽快融入到团队中。牢牢把握校企合作的实习机会,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或技能储备,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度契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与企业需求对口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是创办职业教育的基本立足点。校企合作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高校要不断摸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健全相关运行管理机制,落实产与教的高度融合;企业加大先进技术设备投入高校,引进高素质人才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高校学生除了要在学生期间努力学习知识与技术之外,在实习期间要严于律己,尽快熟悉专业技能,不断摸索创新,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校企合作,规范产教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