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李海南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
2019年2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近年来,高校普招比例的持续增加,高校的内涵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升再次引起热议。2018年6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1]。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的合理“增负”,为想“混日子”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目前,在校大学生因学业困难导致延长学制、结业、退学、肄业等的学业困难学生人数的比率在不断增长。据《长江日报》的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在2018年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专科毕业[2]。高校在严把大学“出口关”的同时,要严格过程管理,加强学风建设,重点关心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不断创新育人手段,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创新协同育人需要全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推进实施。仅仅是依靠学生工作队伍无法开展有效地管理与帮扶。笔者结合学生工作的经验及走访调查的了解,认为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协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面对着高速的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上的消极、浮躁及享乐的负面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无用论”、能力重于知识等言论也在部分学生间弥漫开来,认为学无所用也无心向学,缺乏理性的思维和长远的目光,社会教育价值观有待端正。处在新时期的青年,多元价值的八面来风使信息传播周期短、流变快,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博客上、朋友都在QQ上、时间都在微信上,网络改变了青年的学习方式、人际沟通和娱乐休闲等方方面面,来自于网络的挑战也让部分学生迷失自我,网络成瘾对其自身身心、学业、前途都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高校价值观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思政教育的课堂,课堂形式的单一、学习内容枯燥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思政教师与学工队伍的互动交流不足,也使得思政教育教学未能有效的形成合力,对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形成的教育功能发挥不足。
2.全员育人体系的缺失。高等教育活动中,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应该形成协同的育人理念。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分工不同经常会产生育人理念上的差异。目前,很多高校学工管理人员更多的是与学生交流,与专业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不多,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氛围,往往只能通过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其职称的评聘往往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判标准,这一导向使得更多的专业教师愿意将其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上,对于授课工作不够重视,对课堂的管理不够严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均受到影响。同时,第一课堂的传统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存在脱节,需要通过专业实践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学的协同育人文化相对缺失,学校的不良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诉求渠道不畅,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这对于学业困难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家校配合的弱化。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存在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状态不愿意深究;其次,高校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少,学生家长在协同体系中的沟通不顺畅,家长参与高校育人的全方位机制不健全,对涉及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文件内容知之甚少。如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学生毕业条件及就业前景等信息;此外,家庭对困难学生的监管及与学校的配合不充分,面对学生对学习的“倦怠”,在异乡的父母无法通过适当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即使是频繁的电子网络等方式的联系和督促也是缺乏有效性、深入性和持续性,收效甚微。因此,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需要不断探索合作新的模式,进一步拓宽沟通交流渠道全方位地深入开展合作。
4.与社会发展的脱节。高考志愿填录时,学生往往对专业的概念一知半解,对职业的兴趣、社会的需求、岗位的匹配等认知不足,出现了由于不了解专业而报错志愿、盲目追求社会的“热门专业”、考试分数不理想专业服从甚至是父母老师帮忙填报志愿等现象,在专业选择方面缺乏主观意愿。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实际,学生存在对专业的认知不清,专业的前景迷茫等问题,目标的缺失学习就很容易被动,自然而然在学业上就变得懒散懈怠;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们往往职业方向的探索不明确,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也不清楚,焦虑迷茫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失去动力,导致陷入学业困难的局面。
1.建构“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教学与学工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相辅相成的统一体[3],基于构建“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对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及服务育人的精准化、人性化的工作目标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积极发挥学工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的合力作用,从育人的理念共识、管理体系、制度载体、信息互通等方面建构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理念共识是大前提,大学工队伍的建设需要充分借助教学资源,主动将教学资源融入到工作中,通过教师课程辅导、科研项目参与实践等培养课程兴趣,树立专业自信;管理体系是保障,严格课程标准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师生课堂的管理监察力度,通过“教学+学工”联动化的系统考核,使学生学到真知识、真本领;制度载体是手段,通过制度建设增强学生活动平台教学和学工队伍的流动性,积极搭建各类育人平台,创新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在专业实习和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树立职业规划;信息互通是支撑,学工队伍需要主动去了解和参与教学的有关环节,及时反馈学生工作中与教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学工与教学的通路。
2.打造“四位共生”的教育模式。构建思政教育引导、学业帮扶指导、深度心理辅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四位共生的教育模式,对学业困难学生是一种精准、有效的帮扶工作办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模式和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确奋斗的目标和使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协同理念做好学业帮扶指导,以学生学业预警解除率、教师评价、学业表现等为量化指标,针对性地做好困难学生的学业指导。目前,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教育往往通过传统的、趋同的学籍预警机制进行教育与管理,难以取得有效成果。学业指导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人际资源,如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朋辈、家长等,确保将个性化、精准化、有效化的帮扶落实到每一位困难学生身上,充分激发困难学生的“学习神经末梢”;学业困难生在学业出现问题后往往显得自卑、甚至自闭,伴随着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选择合适的“深度心理辅导”技能手段尤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设立具体可行目标,激发学习热情,规范行为教育,扬长避短,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应着力校风、学风建设,积极打造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环境。
3.搭建网络大数据协同育人的平台。信息的共享是协同育人平台能够搭建的重要渠道[4]。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迎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学业困难学生成因复杂,差异性大,仅仅依靠目前传统的预警库信息和学业预警谈话机制,难以取得帮扶的效果。通过树立协同理念,转变大数据下的思维方式,充分把握大数据的高效性、时效性等特征,运用各类互动交流平台,如:学生信息数据库、线上问卷调查、在线互动咨询、学业情况诊断、心理疏导谈话等方式,实时性地有效跟踪学业困难学生。从专业学习兴趣、学习方式方法、心理状态、过程表现、预警等级等方面进行数据信息管理,做好学习困难学生过程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施,对学生具有长效性的影响。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重视和激励学生个性,多举措提升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也可更加客观、科学和准确。此外,网络大数据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深层次地沟通,家长及时准确地来掌握了解学生学业情况,同时学校各类信息如学生管理文件、专业培养计划、学生学习状况等及时向学生及家长公布,创新性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家长参与到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开展中提供便利。
4.对接社会“练兵场”的育人接口。高校应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协同校外资源对接社会需求,通过校企、校地联合,搭建实训基地、建立导师库、创新人才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构建困难学生的重点帮扶教育的有效连接机制。指导学业困难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并设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路线,及时有效地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顺利完成学业。设立导师库,高校可以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科研单位或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担任学生校外兼职导师,实行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导师的双导师制,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促进学校与地方及企业的共建,建立校企、校地的合作实训基地,开展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交流,重点对学业困难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经验经历进行传授和指导,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兴趣,找回学习的自信心,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同时,社会用人单位需要扩大参与度,积极谋划加强与学校的深度融合,提供给学校更多的对口信息源,以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形成全社会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总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社会、学校、家庭需要达成协同育人的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探索创新帮扶教育的方式方法。笔者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基于育人机制建构、协同模式创新、系统平台搭建、社会需求对接为策略的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协同育人体系的路径探索。但如何更好地做好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仍需要不断的探索总结,要多渠道、深层次的挖掘大学生学业困难的根本问题,综合把握困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协同创新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学生改善学业困难问题,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