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海
(甘肃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的概念应用而生,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其他各类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提出相应要求,以下从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定位与发展论述。
角色通常指个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它是社会赋予个体的身份和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教育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现代教育对教师角色赋予更多新的期待,例如,称职的教师应该熟知所授的学科知识,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并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3]高校教师应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课堂的管理者、课题的研究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4,5]笔者将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学习指导者、行为规范示范者和教育与专业科研者。其一,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高校教师应有广博深厚的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应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知识,能通过恰当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迁移、学习资源等方面知识。其二,行为规范示范者。教师亦是道德规范的示范者,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做事做人无不是在向学生示范着正确的行为规范。其三,教育与专业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承担着教育教学活动和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通过发现、描述、研究、解释、干预问题,以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活动和解决相应专业领域问题。
课程思政凸显学校教育中“育”的重要性,《说文解字》里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的行为规范示范角色提出更高要求,强调不管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高校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步入工作岗位后,高校教师普遍结束了系统学习各类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高校教师仅关注自己所授课程与所做研究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知识与技能发展出现严重失衡,使其知识与技能发展出现严重局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相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度不高,容易出现教学经验化、刻板化等现象,没有应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还有部分高校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依赖现代新媒体,通过移动网络手机平台获取碎片化信息,而这些信息的真实严谨性有待考证。简而言之,部分高校教师容易出现知识技能偏狭化,做不到既专又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欠缺,单凭经验组织教学;知识获取渠道不严谨,教学技能有待提升。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6]上面这段话将教师的道德示范身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部分教师在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时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功利色彩明显,重科研轻教学,重管理轻服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辅导等,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组织等活动环节中的育人工作。再就是,部分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重教轻育”,片面地认为“育”是中小学的工作,看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学生品德修养培育,例如,教学设计中缺少德育元素、指导学习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的缺失、管理课堂时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忽略等。
高校职称评定体系及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客观造成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项目、著作、论文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这些指标与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导致“教学成了良心活儿”。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评定体系缺乏像科研评价体系那样严格的量化指标体系。在以上大环境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唯科研论,缺乏对教书育人应有的热情,缺乏作为高校教师应有的担当与情怀。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在自己专业领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过硬的研究素养,还应加强对非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学习,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相关的知识。各科教师都应不断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做到既专又博。高校教师应在综合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挖掘自己从事的专业及所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
其次,高校教师应加强教学理论与智慧教学工具等相关知识学习,用前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课堂,用高效的智慧教学工具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再者,高校教师应规范教材选择和集体备课工作,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科学性。
墨子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德育是教育的魂,是教育的本。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思政对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与修养风度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做人境界,不断提升个人品德素养,做好教育过程中的言传身教。高校教师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外,还应该加强价值塑造。各科教师应积极主动地结合所授课程收集典型的思政案例,同时还应关注社会热点与重大事件,不断挖掘开发典型案例、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适时适度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注重品行修养、关注社会发展、崇尚科学热爱祖国。
自我成长与职业发展通常是每个高校教师都不可回避的话题。自我成长主要包括自我的知识技能储备、生活阅历、心理素养、内心感受与社会认可等方面。职业进步的评价主要包括职位、职称、收入等社会外在的评价指标,亦包括满足感、价值感、成就感等职业人主体内在的评价指标。教师的自我成长与职业发展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该如何考虑自己的自我成长与职业生涯发展呢?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同时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部分高校教师将教书、育人、科研身份相分离,重科学研究轻教书育人,把时间精力过多地放在了所谓的科研上,这样可能会获得短期的自我发展和表面的职业进步,然后不利于高校教师个人及群体的长远发展。高校教师应将教书、育人、科研三者有机融合,做到教书育人中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反哺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科研是推力,教学相长,有效地将教师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使高校教师的角色回归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