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经然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钱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包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社会公德。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 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创新能力教育
发散思维是思考问题的方向可以向各种可能的方面扩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答案。发散思维本质是一种创造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发散思维首先需要教给学生题目的原理,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最后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提示。特别注意的是,当学生得出一个与标准答案截然相反的结果时,不能一味的否定,批评,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以应用题为例,在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一类应用题,如“小明带了10元去商店买文具,一支铅笔每根2元,橡皮每块0.5元。問,小明可以买哪些文具?买多少?”,学生最常见的回答有买5根铅笔或者20块橡皮或者一部分橡皮搭配部分橡皮来买。我在日常教学中遇到过学生回答“只买一根铅笔和一块橡皮”,一般人的思路是把10元都用来买东西,而这位同学按自己所需只买一根铅笔和一块橡皮,虽有剩余但答案仍不算错,非常有创意。而对于一些回答错误的同学,如搭配方案金额超出10元,教师也不应立即批评,而是对学生耐心解释题干的要求。这一类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典型,学生通过此类应用题的解答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
2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数学作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失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基础,也有利于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态度。
以六年级数学的注水问题为例,有一个水池注满水要一个小时,放水要四个小时,同时打开什么时候注满水?这一类问题在前几年引起了很大的热议,因为有违常理并且存在浪费水的问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不利影响,但同时这类题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类题。因此,教师在教授此类问题时,可以将题干进行加工,如改为“一个玩具箱放满玩具需要1小时,把里面的玩具都拿出来需要4小时,同时进行需要多少小时?”或者特别说明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应用题的解答之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浪费水资源是不道德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过小,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是以家长或者教师为标准,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此类问题。
3 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统一”“标准”的人。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教学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同时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位学生实施教学,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鼓励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沟通,了解学生们的想法。
如有的学生数与代数内容较为扎实,而对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比较陌生。教师面对这种学生首先要表扬学生数与代数部分学习的牢固,对学生进行鼓励,其次与学生沟通了解为什么对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理解较差,最后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是因为空间能力较差,老师在平时上课时可以使用教具等直观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如果只是单纯的没有听懂,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习。其次因材施教并不单单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章的内容,教师要全面看待学生,如有些学生语文成绩好,因此理解能力强,在做应用题时对题目的理解能力远超与他人,此类学生可能在计算能力方面落后于其他学生,但教师不能因此全面否定学生,而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表扬。
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素质教育的进行有利于现代教学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要注意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社会公德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身边资源合理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谭丽华.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133
[2]朱丽敏.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5.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