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芳
摘 要: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即幼儿园教育数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具有两层含义:(1)幼儿数学游戏化(2)幼儿在各类游戏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研究,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了教育观的改变问题。
关键词:编制;指导;游戏;数学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根据这一理念,我进行了幼儿数学游戏化的研究。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即幼儿园教育数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它具有两层含义:(1)幼儿数学游戏化。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是幼儿摆脱“完成目的”的包袱,从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2)幼儿在各类游戏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另一方面,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领悟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回顾我所进行的探索过程,按游戏在数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数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辅助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将游戏作为组织数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卡片,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中,游戏在数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的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从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数学中介入,并与其他数学环节组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数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数活动中,我在演讲、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采蘑菇”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任取数字棋子根据数字去“采”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蘑菇”以巩固幼儿对10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阶段为融合阶段。在这一阶段,游戏在数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教师把数学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或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目测数群”我首先以“小动物做客”这一游戏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目测知道来了那些小动物,数量各是多少,从中掌握目测的规律,接着,我又设计游戏“小动物跳舞”让幼儿进一步巩固目测数群。其次,我又设计游戏“送小动物回家”再进一步巩固复习目测数群。在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践过程中,我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1 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大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编制游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应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
2 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
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并作记录。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当幼儿因意见不同发生纠纷,致使游戏不能进行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
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教师以组织者或评判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设计组织游戏的同时,我根据游戏的性质将游戏划分为自由游戏、任务定向游戏、教师组织的集体游戏等三种类型。
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根据数学教育内容提供多种材料,创造一种游戏学习的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直接接触中,确定玩法,自定规则。在较宽松的条件下体验和探索,积累感性经验。
在任务定向游戏中,教师按照幼儿发展水平,有顺序地投放含有数学因素的游戏材料,并给予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集中让幼儿体验某一方面的数形知识,积累感性经验。在这类游戏中,教师主要是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了解游戏结果,依次作为游戏材料投放的依据,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研究,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了教育观的改变問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一步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安排各种类型的游戏,以及在发挥各种类型游戏的不同作用的同时,如何注意其内在联系,以符合幼儿整体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园工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