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非遗化及其文化建构
——以广西仫佬族依饭节为例

2019-08-14 09:56刘洁洁
关键词:罗城仫佬族旅游节

刘洁洁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61006)

仫佬之名最早载于《新元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民族识别正式统称为仫佬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量在贵州省,仫佬族的生产方式以稻作农耕为主。仫佬族依饭节也叫“喜乐愿”“做饭节”“敬依饭公爷”。依饭就是酬谢祖先神灵的祭祀仪式,表达了仫佬族庆贺丰收、知恩图报以及祈求人畜兴旺、祈福禳灾的心愿。依饭节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东门一带古老而隆重的节日。作为民族节日的仫佬族依饭节,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做依饭”每三四年举行一次,多在立冬后举行。如今这一节日由于当地政府等多方面的参与使得传统少数民族节日中神秘的祭祀仪式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旅游节的一部分。依饭节成为融民族歌舞、贸易、旅游、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依饭节作为仫佬族独特的民族节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查阅现有资料,笔者发现已有的针对依饭节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源流[1]、节日文化的传承与演变[2]、节日的非遗价值[3]、仪式景观[4]等等。有鉴于此,笔者一方面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考查对象,对依饭节从“民族节日”再到“文化旅游节”的“非遗节日”的历时性研究,梳理其文化变迁过程,另一方面以笔者参与调查的“第三届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为例,从当地政府主导、地方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舞台展演、当地人参与演出并进行互动、摄影与媒体的景观构建等多角度对节日进行有意识的建构,说明依饭节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一、被发明的传统——依饭文化旅游节

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从文化内涵与功能方面来看,与传统的依饭节有着很大的差异。“被发明的传统”一词源于霍布斯鲍曼等人编著的《传统的发明》一书,提出:“那些表面看来或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往往都是为了相当新近的目的而使用旧材料来建构一种新形式的被发明的传统。”[5]“传统如果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也就僵化了,就意味着其生命力的丧失,也就不再是传统。因为那可能只是过去的某种存在,而绝不再是现实的传统。因为传统就是过去在今天的显现,是今天在过去基础上的创造与建构。”[6]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下,仫佬族依饭节在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由祭祀仪式演变为节日展演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府、地方精英、文化遗产传承人、当地人、新闻媒体等从不同角度对依饭节进行构建,节日呈现舞台化、市场化,依饭节成为糅合了传统与现代二重元素的 “现代性”文化成果。这进一步说明了依饭节作为非遗成为区域文化产业被不断构建,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与柳城县连接,西与宜州市毗邻,西北交环江,东北连融水[7]。仫佬族依饭节是仫佬族集体举行酬谢祖先神灵的祭祀法事活动,主要内容是做“依饭道场(地台依饭)”。关于依饭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纪念“依饭公爷”、白马姑娘和梁、吴二帝以及纪念仫佬族英雄罗义和罗英父女俩的功德等多种说法。在罗城东门镇附近的村庄,做“依饭道场”每三四年举行一次,具体日期由各村或各“冬”(“冬”是仫佬族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是同宗共祖的有血缘关系的仫佬族人组成的宗族组织)商量决定并记载于宗祠祠碑上,举行时间多在立冬。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仫佬族依饭节从当地人民群众的民族节日转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广西罗城申报的“仫佬族依饭节”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以前的依饭仪式活动都是由民间组织,此后,当地政府希望以依饭节活动为媒介,推动地方经济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于是,由罗城县人民政府组织,把依饭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由于当地政府的介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由“无意识传承”转变为“有意识的创造”[8]。

2009年11月,由罗城县人民政府主导的融民族歌舞、贸易、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应运而生。2013年,罗城县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罗城仫佬族依饭文化节”。在2017年11月的罗城,“第三届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如期举办。笔者在实地调查中不仅能感受到仫佬族的民族风情,还能观察到多方力量如何建构依饭节。

二、从祭祀活动到节日展演:依饭节的文化变迁

(一)民族活动的展演——舞草龙大赛

罗城有众多的民族文化活动,舞草龙是典型的仫佬族民间传统习俗。草龙由水稻秸秆制成,形似长龙。在舞草龙比赛之前,由师公作法举行“请龙”的仪式。祭祀仪式中较重要的是与神灵进行“沟通”。祭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地上以飨神灵,师公口念咒语并伴随着一系列动作与神灵进行沟通,接着在草龙头上插上香火,随后是点睛仪式。由政府工作人员拿毛笔蘸红颜料给草龙点睛,赋予草龙生命力,意味着请龙成功、神龙附体。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的祭祀仪式得以公开展演,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得以突显,构成了依饭节的文化景观。如今的舞草龙活动不仅仅是当地人自发组织与参与的民族体育项目,更因为有了当地企业的参与,给仫佬族民间传统习俗赋予了更深广的文化内涵,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了现代性。在舞草龙比赛中,民族的文化记忆被不断建构并得以加强。这也是舞草龙活动在依饭节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民族记忆的再现——做“依饭道场”仪式

按姓氏在宗祠内举办“依饭道场”又称“地台依饭”,堪称集仫佬族宗教祭祀之大成。仪式一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安坛请圣即安放神坛,供放十二素清筵请圣;点牲即是牲祭神灵;劝圣请神灵享受供品;唱神是歌颂神灵的功劳;合兵需要咬破红公鸡鸡冠,将血滴于祭品上;送圣即送梁九,是将36位神灵送走后对梁九举行特殊仪式。仪式之后是宴欢、唱歌等。

当时的“依饭道场”是由东门镇凤梧村凤立屯的潘氏子孙来承办此次仪式。此次做“依饭道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身穿黄色或橙色的法衣进行法事活动,其中谢ZH师公为行坛师公,其他三人为坐坛师公,分别负责敲锣、打镲、打鼓。祭祀前的神坛上,红纸黑字中间写着 “梁吴二帝白马姑娘诸总神位”,两侧分别是“民图巩固”“生道遐昌”。这是传说中梁、吴二帝和白马姑娘在仪式中的体现。

舞台前方设坛,坛前烧香点蜡,陈列着潘氏牌位,上面写着“荥阳堂,潘氏门中历代先祖考妣之位”,牌位旁边摆放祭祀供品以飨祖先。通过师公做法事,祖先崇拜在仪式上得以彰显。仪式活动连接着祖先与后人,两者情感得到加强,感恩祖先,福泽后人。在舞台左右分别挂着纸质的神像,穿着仫佬族民族服装的当地妇女坐在两侧。她们座位前方的篮子里是自家准备的祭品,有谷穗、粽子、花生、红薯、芋头,做成“猪”“牛”等物品。据师公说,祭品是为了纪念白马娘娘。白马娘娘是当地仫佬族崇敬的女神,传说她常骑白马经过仫佬族地区,为仫佬族人消灾解难;又传说她能驱走百兽,为仫佬族人留下稻种,并用芋头造水牛,红薯造黄牛,使它们为仫佬族人耕田耙地。这些传说的历史记忆在“依饭道场”中得以体现,唤起了仫佬族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对族群文化特征进行了强调,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认同性。此后,依饭节仪式上祭祀的神灵悄然发生变化。依饭节有36位神像被展现出来,但由于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当地人的强调,“白马娘娘”被突显出来,而其他神灵则被或多或少地遮蔽起来。原定的有六部分的仪式由于下雨,后面几个仪式被迫中止。这也是此次调查中比较遗憾的一点。

(三)民族节日的当代重构——开节仪式暨民俗巡游

2017年11月7号上午,在民族文化广场举行了的开幕式。在舞台上,向祖先神灵敬献丰收稻穗的行为由政府官员执行。在开幕式上,除了官方在场,地方精英也参与其中。描写仫佬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依饭赋》在舞台上由学生诵读:

时令冬至,南国气爽;仫佬山乡,喜气洋洋;今日依饭,空前盛况;张灯结彩,欢歌飞扬;

包粽做粑,五色饭香;供牛奉猪,谷穗金黄;清筵浊筵,祭拜仙娘;感恩天地,瑞气干仓;

三秋开泰,圣驾山乡;依饭佳节,欢乐共享。仫佬始祖,蒙难遭殃;白马娘娘,从天而降;

扶摇始祖,飞离尘壤;山林兽害,多咬人伤;万户萧肃,田园丢荒;白马仙娘,菩萨心肠;

善施无畏,兽口夺粮;薯芋造牛,耕耘峒场;消灾怯难,佑护四家;仫佬重义,恩泽不忘;

三年一举,供奉仙娘;祭祀先祖,功德无疆;每做依饭,溯源绵长;乐绕祠宇,铙钹闪亮;

师公舞蹈,诵经赞扬;恩同日月,功著辉煌。各路神仙,佑得安康;人丁繁茂,事业有创;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黄金遍地,白玉满堂。天地鸿蒙,仫佬强壮;罗城宝地,岭南名邦;

悠久文化,三尖叫响;风情古朴,不凡文章;好玩好耍,东门四把;想吃好饭,黄金龙岸;

天门天河,连通四方;中华盛世,万千气象;八桂大地,昌盛吉祥;依饭盛典,丹凤朝阳;

子孙万代,继承弘扬;共建和谐,壮丽山乡!

《依饭赋》是仫佬族文化名人潘琦的作品。作为地方精英,他将仫佬族的文化和依饭节的历史源流在《依饭赋》中一一诉说。在《依饭祭》等节目中,或赞美仫佬族祖先的艰难创业、辛勤劳作,或诉说仫佬族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些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起到了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民俗巡游由节旗方队、腰鼓方队、依饭方队、仫佬族工艺服饰方队等组成。众方队在舞台上一一亮相展示后,在观众的注视下离开舞台进入村庄的各条街道开始巡游活动。这时的村庄万人空巷,男女老少聚集在道路两旁,观看这一欢腾热闹的场面。仫佬族的后人共享节日盛事,娱人娱神,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勾起了当今人们的情感体验,把记忆映照到现实生活中。

三、多位一体:依饭节的文化建构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的力量,总是作用于一定的民众群体,或者说,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建构、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惯习,或行为模式。”[9]依饭节作为一种民族节日,在现代化语境中又应如何被建构,使其顺应全球化潮流呢?

“尽管稳定可能是很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没有哪一种文化的认知是一成不变的。”[10]

就此次活动来说,笔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非遗节日”的 “依饭文化旅游节”已和原来的“民族节日”相去甚远。在调查与访谈中,当地人会刻意强调依饭节是他们罗城仫佬族独一无二的文化财富,会有意识地强化其民族特色。对节日的认同性建构是以当地人共同认可的民俗文化为基石而吸引多方参与,由此提高了对依饭节的文化自觉,进而使之成为人们共享的节日。

表1广西罗城第三届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活动日程安排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为期两天的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俨然成为一个文化展演和招商引资的平台。在节日中,当地政府、地方精英、文化遗产传承人、当地人民群众与媒体工作者等从不同角度对依饭节进行多维度的文化建构。

(一)当地政府主导、地方精英参与

在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中,从嘉宾报到的接待服务保障工作、庆典仪式筹办、来宾资料礼品制作、文艺演出组织、市场化赞助及招商运作等方面,政府主导的身影无处不在。负责接待笔者的罗城县政府工作人员覃主任热情周到,亲自到汽车站接站并告知活动的详细流程。覃主任对罗城的历史与文化如数家珍。“仫佬族是懂得感恩的民族”这句话,让首次参与依饭节的笔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认知。在此次活动中,当地政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精彩纷呈的节目有仫佬族美食节、书法美术摄影大赛、扶贫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仫佬族依饭节安坛请圣仪式、民俗巡游、旅游精品线路宣传推介等活动。政府工作人员将现代活动融入民族节日,丰富多彩的内容扩大了依饭节的内涵,让依饭节成为罗城的文化品牌,成为一种传统的发明。

依饭节作为一种族群内部集体的仪式活动,是仫佬族人民群众共同的节日,因此依饭节可以增强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以潘琦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出现在开幕式中。作为文化名人,他强调仫佬族通过敬奉、赞颂先祖恩人,让感恩文化在当代传承。仫佬族人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依饭节是亲朋好友大聚会的平台,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仫佬族,了解罗城,积极参与到依饭节中去,领略不一样的少数民族风情。由此,地方精英对族群文化特征进行强调,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认同性。增强族群认同性对扩展依饭节的生存空间大有裨益。

(二)从文化遗产传承人到舞台展演的转变

在节日中,沟通神灵的“依饭道场”祭祀仪式被搬上舞台,成为展演中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也增添了文化节的神秘色彩以吸引观众。在上舞台前,师公们需要经过精心打扮,身着仫佬族民族服装在大众瞩目下隆重登场。面对台下的观众和摄影师、媒体工作者,师公按照既定程序,规范、整齐地完成每个动作。此时传统的依饭节法事活动被放到舞台上成为一场节目。为使其展演的内容符合各方的要求,整个仪式程序有所简化和改变,祭祀仪式、情感体验等与之前有很大差异。通过在舞台上对“依饭道场”的展演让仪式合理化,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师公此时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

依饭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节日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有一定的变化,如具有民族特色的祭祀仪式转向公共化的舞台表演。这是在全球化潮流下以及在现代化语境中民族节日的改变,也是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的一种生存策略。

(三)当地人的演出互动

当地人在节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舞草龙比赛时,各队参赛者统一服饰、齐心合力。在开幕式前夜的广场上,一家几口拍照留念,其乐融融。在开幕式前,当地人争分夺秒地排练;做“依饭道场”仪式时,当地妇女自家准备祭品,用谷穗、粽子、花生、红薯、芋头做成“猪”“牛”等物品填满篮子;学生在开幕式上饱含感情地朗读《依饭赋》;民俗巡游队进行舞台展示并进入村庄各街道巡游等。当地男女老少、家家户户参与其中,可谓万人空巷。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热情参与,共享依饭节盛事,对依饭节进行认同性建构,以共同认可的民俗文化为基石吸引多方参与,使依饭节成为大家共享的节日。罗城当地人对节日活动的积极参与,不断突出仫佬族的民族特色,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认同。

(四)摄影、媒体的景观构建

居伊·德波认为,人们生活在一种景观式的社会情境中,所闻所见是景观,对于“他者”的认知也是由景观构建的,甚至人们看到的完全就是构建出的一幅景象[11]。

在开幕式上,《人民日报》、新华网、《河池日报》《广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和摄影者对准舞台,捕捉他们认为最能代表仫佬族的画面,定格最能吸引人的高难度舞蹈动作,继而竞相对依饭节进行报道。摄影、媒体工作者所拍摄、报道的民族文化景象,如人民网的广西频道等详细报道了此次活动,在视觉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此外,广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做了现场直播,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构建了所“看”到的民族文化表征。在东门镇凤梧村上凤立屯,进行原生态仫佬族依饭节安坛请圣仪式时,笔者看到一些媒体工作者或摄影师为了追求画面美感,要求祭祀人进行摆拍。摄影者、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也是一种对依饭节的文化建构。

在特定时空下、特定人群中传承的文化,成为超越地方、超越历史、超越个人经验的全民族-国家的公共文化遗产,地方性知识的发现、选择、发明,实际上也是一个重建、塑造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过程[12]。仫佬族依饭节从“民族节日”到“文化旅游节”的“非遗节日”演变的过程中,个人和团体或多或少地对依饭节进行着文化建构和想象。

四、结语

第三届依饭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一方面是“全民族参与”的民族节日盛事,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被赋予了合理化成分的舞台展演。不同角色的人会对依饭节进行不同的文化建构与解读,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仫佬族依饭节被开发成为文化旅游节,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也是消费时代权力与资本的文化想象。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被阐释、发明和建构,依饭节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同时也是他人想象、认同、理解仫佬族的代表性形象。在全球化背景下,依饭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在被不同的人不断构建,是在现代化语境中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罗城仫佬族旅游节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新疆吉木乃:萨吾尔冬牧文化旅游节开幕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栀花飘香
——— “2019 栀子花文化旅游节” 主题歌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旅游节目的功能革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