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与调查评价简介

2019-08-14 08:41许攀
城市与减灾 2019年4期
关键词:危险区山洪江西省

许攀

背景

山洪灾害是指因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溪河洪水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全国每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山洪灾害多发生于中小河流,加上山丘区山高坡陡,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几小时即可成灾(预警时间多小于3小时)。决策者必须及时掌握雨情雨量信息,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成功转移安置。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发生特大山洪灾害,105名小学生被洪水夺取了生命;2006年7月14日至17日,台风碧利斯肆虐湖南、广东、福建,引发多地严重山洪灾害,618人因灾死亡、114人失踪。

据2000—2014年资料统计,江西省因洪灾死亡284人,其中山洪灾害死亡226人,占洪灾死亡人数的近80%。特别是1995—2014年间遭遇的山洪灾害,给江西省山洪防治区人民带来沉重的创伤和阴影,也给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重要影响。

为全面规划、科学治理山洪灾害,2002年根据时任温家宝副总理的指示,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等五部委开始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并于2006年10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确定了“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2010年,“全国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启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至2012年初步建成覆盖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2058个县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2013年5月,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在前期实施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补充完善非工程措施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三项建设任务。在山洪灾害防治经验和模式方面,各地立足于广大乡村基层,建立了山洪灾害防治县、乡、村、组、户5级责任制体系,创造了很多鲜活管用的经验和模式,如北京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七包七落实”,福建广东山洪防治村“锣长制”,黑龙江山洪预案“六打”编制法,四川、广东肇庆山洪防御“一页纸”预案,江西山洪预警提前转移,河南“提前进村入户”包转移法,陕西“联户叫醒”包转移等,发挥了良好的减灾成效。

江西省山洪防治项目

作为我国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几个省份之一,江西省的山洪防治项目也同步展开。2004年12月,江西省编制完成《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针对1045个、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的山丘小流域,提出规划方案和治理措施。2006年规划获批后,江西省先后在56个县、分3期开展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监测系统、网络系统、应急体系、预警指标和响应体系等。系统利用网络平台,将降雨和水位实时数据传送到县级以上防办,经过预警指标对比、分级后,启动人员转移和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由县级防办发布预警信息,传达至乡、村、组、户,实现5级灾害预警。

2010年,“全国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启动,项目分3年实施,其中涉及江西省94个县(市、区)的防治任务,2010—2012年分别实施32、28和34个县。项目包括预警系统、监测系统、县级平台和群测群防体系等内容,在原有1230个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的基础上,增加了2475个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和9963个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新建14872个无线预警广播发送站、接收站,1万多个手摇报警器和4万4千多套简易预警设备(铜锣、鼓、号、口哨),完善了监测预警平台和预警报警体系(图1、图2)。

2013—2015年,为进一步补充完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江西省在此前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基础上,依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了《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项目涉及94个县,防治区面积88200平方公里,按年度分别开展17县、41县、36县的非工程措施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两方面的工作。非工程措施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已建非工程措施的补充完善,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则是对先期选定的危害严重、且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97条山洪沟进行试点治理。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可以为暴雨洪水模拟计算和分析评价、合理确定预警指标以及科学划分危险区,并制定相应的临时安置点和转移路线提供科学依据。从长远来看,调查评价成果将为江西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及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支撑。

图1 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界面

图2 江西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体系

(一)工作内容

为缓解末端防汛压力,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拟摸清受山洪威胁的94个县的山洪灾害情况,具体内容包括核实小流域防治区与重点防治区人口、面积、自然村数量;山洪威胁的企事业单位数量;核实防汛末端预警设备中自动监测雨、水情站,简易雨量报警器、简易水位站以及乡镇村末端无线预警广播数量和涉水工程(桥梁、路涵、塘坝等)数量。目的在于查清楚现有的手段有多少,预警方式有多少,人员构成有多少,为后期管理提供便利,同时通过外业调查和资料整理摸清小流域基本特征和暴雨特性,划定防治区和危险区,较为准确合理地量化预警指标。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严格按国家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外业调查、断面施测、危险区划定、危险区内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等工作。图3为此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的管理技术路线图。

图3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管理路线

其中根据山洪灾害调查的总体目标要求,调查工作由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办公室统一组织,过程中协调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具体工作由具备专业技术力量的水文局和水科院负责实施。前期准备包括划定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以94个县为基本单位,以统一下发的小流域地图为基本工作单元,同步开展调查与审核汇集工作。采取内业调查和外业测量、全面重点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通过调查、测量、审核、验收等工序,全面了解并圈定山洪灾害危险区、一般防治区的基本情况;全面查清江西省山洪灾害危险区内预警设备情况。

在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确定的沿河村落防灾对象按5个阶段(图4)开展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

图4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过程

工作准备阶段是根据县级收集数据和相应调查成果,明确单元内分析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具体是从山洪灾害调查采集系统提取成果资料,对资料进行合理性检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小流域分析计算方法,为后期工作做好准备。分析计算阶段需确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分析计算方法,基于暴雨与洪水同频率的假定,结合暴雨频率和沿河村落附近的小流域河道控制断面参数进行不同暴雨历时的洪水流量计算。分析评价阶段是基于分析计算的成果,结合技术软件分析沿河村落等防灾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进行危险区等级划分,确定高危险区、危险区、一般危险区范围,预警水位指标值、前期各类土壤含水量下预警雨量指标,结合各级危险区人口及房屋统计分析,最终绘制完成现状防洪能力图(图5)。为保证评价的合理性需要通过询问当地村民,了解实际洪水重现期,将以往地区防洪现状经验值与此次分析评价防洪现状成果进行比对,看是否与实际洪水重现期相近,从而验证防洪现状成果的合理性。成果汇总阶段是汇总整理分析评价成果,包括成果表、成果图等。绘制成果图要检查工作底图,尤其注意遥感底图、行政区划、河流及其走向、控制断面、集中居民区范围、交通道路等信息是否完整,汇总同时加强合理性检查。报告编制阶段是撰写并提交分析评价成果报告,由省市县三级防汛部门组织开展三层审查,省级项目办组织省级报告审查并通过验收,市级防办负责审查市级与县级报告并报省级防办组织相关验收,县级防办与市级水文机构负责初审内审报告。

图5 全南县调查评价成果示意图

(二)工作成果

通过内业、外业调查,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摸清了全省山洪防治区和危险区分布范围,明确了危险区的居民财产、转移路线、安置点,同时为水利统计工作提供详细水利数据,为当地防汛工作提供了直观的重点区域图件,便利了防汛工作的开展。同时摸清全省2010—2015年度实施的非工程措施监测站点(图6)和部分气象站点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明确后期需补充开展工作的区域。通过山洪灾害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确定了相关的预警指标,结合非工程措施和决策平台使市、县预警手段多样化,保障预警及时性。摸清了需治理的小流域山洪沟,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框定了山洪灾害的治理范围。量化了山洪灾害危险区的防洪现状指标,为重点防治区居民点的转移安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具体包括:

1.针对94个县,18655个行政村,164777个自然村的数据,确定了一般防治自然村39465个,占自然村数24%,重点防治自然村3627个,占自然村2%,开展防洪现状分析评价村2738个,占受山洪威胁自然村数6%。调查拍摄村貌照片50507张。

2.调查确定山洪防治区面积15.08万平方公里,重点防治区面积为3.97万平方公里。危险区自然村数为38928个,占受山洪威胁自然村数比例为90%,危险区标绘数38923个,转移路线标绘数39099条,安置点标绘数38760个。

图6 山洪监测设备

3.调查自动监测站5284个,简易雨量站13965个,简易水位站776个,无线预警广播站26111个。调查发现江西省自动水雨情监测站分布比较均匀,布局合理。但成片的维护困难,信息接收困难点需加试移动基站。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和无线预警广播站需要升级补充,并与自动监测站进行平台整合优化,以发挥联动效果。

调查评价与预警系统的结合应用成果

(一)应用于防汛服务

通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对全省的山洪灾害情况有更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基本摸清了防治区和危险区的分布,较为合理地量化了预警指标。在省防总的要求和督促下,调查评价成果在全省各地近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为防讯抗洪(图7),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员及时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防灾减灾效果明显。

2015年5月18至20日,江西省南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受强降雨影响,赣江上游梅川、平江、绵江等支流出现明显涨水过程,多条河流超警戒。其中,赣江支流梅川江汾坑站于5月20日7时40分出现洪峰水位134.5米,超警戒水位4.5米,洪水过程涨幅8.26米。为做好汛情预警工作,赣州市水文局根据水情预报结果并结合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及时准确地告知于都县委县政府、县水利局主要负责人哪些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将会受淹,最终实际受淹情况与预报的基本一致,为有效地减轻沿河居民洪水灾害损失做出了贡献,减灾效果得到当地领导的高度肯定。

图7 水库提前腾空库容

图8 实地山洪复查

(二)应用于灾害预警

江西省水文局和江西省气象台经充分协商,由江西省气象台负责提供未来24小时精细化降水预报格点产品,江西省水文局根据山洪灾害调查重点防治区及相应预警水位或雨量等成果,并运用相关方法或水文模型制作未来24小时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产品,由双方在各自网站对外发布。自今年6月14日以来,通过前期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以及气象预报综合分析,发布了首期江西省中小河流洪水及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目前已经发布了10期。

总结与展望

2010—2015年,通过6年项目建设,江西省布局完成1个省级决策平台和11个市级、94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全部覆盖山洪影响县市区,全面实现防指系统和监测预警平台的共享互通。实际运行中平台使用率较高的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水情预警系统、山洪共享系统。监测设备有专门运维公司负责,雨量水位流量蒸发墒情等相关站点运行正常率基本在95%以上。但县乡级预警系统以及群测群防是整个防治体系的薄弱环节,有待从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方面进行加强;部分预警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符,阻碍了其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建议加强水文资料收集(图8)和分析模型的改进。

由于江西汛期雨量大,山洪灾害突发性强、分布偏远地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实践中发现涉及山区活动的旅行、临时工作、电力抢修、林场砍伐、公路养护等是山洪灾害防御预报的盲区。未来的公众服务重点是向相关应急部门和临河靠山居民推送监测预警信息,同时进一步扩展预警范围和预警对象;重点加强乡镇中学、著名旅游景区比如庐山、三清山、婺源等人类活动集中地区的预警宣传能力建设,可与当地管理局协商共建,加强合作管理。升级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持续组织开展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发放应急预警救援设备,持续增强百姓的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开展指南编制,为老百姓提供详细预警攻略,授人以渔,为决策效果增添砝码。

系统平台基础建设方面需要不断提炼提高预警指标精度,缩减理论误差,做好末端预警设备决策信息化升级的基础工作。提高设施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和保障能力,为信息化决策提供末端预警的设备支持。继续实施重点山洪沟(山区河道)防洪治理。统一整合国土、气象、水文、水利、民政等基础数据和设备资源,统筹优化管理体制,打造项目建设的升级版。

猜你喜欢
危险区山洪江西省
模拟成真
海上生产设施危险区划分探讨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优雅地表达
基于Arcgis的永济市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研究
遭遇暴雨山洪如何避险自救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
“慧图杯”山洪灾害防治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