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茯化癥汤治疗微小子宫肌瘤临床研究

2019-08-14 00:59:48索南草陈剑虹
陕西中医 2019年8期
关键词:肌瘤证候体积

索南草,陈剑虹

解放军940医院机关门诊部 (兰州 730000)

子宫肌瘤也称为子宫平滑肌瘤,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包括有:宫颈肌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阔韧带肌瘤、黏膜下肌瘤等[1-3]。子宫肌瘤以30~50岁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临床发病率约20%以上[4]。近年来我国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5]。子宫肌瘤患者可见阴道非规则性出血、经量增多、腰腹部隐痛等表现,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本病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能完全明晰,但多认为其与患者雌激素、孕激素等机体性激素分泌水平及免疫功能等相关[6]。子宫肌瘤虽非恶性肿瘤,但其经量增多且淋漓不尽的症状易诱发患者贫血,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优势,但其起效较慢。为此,本院研习中医理论自拟桂茯化癥汤,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治疗本病。并开展本次专项研究,以明确桂茯化癥汤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总结于后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86例微小子宫肌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据随机数字法将入选患者均分后纳入常规组与中药组,每组各纳入43例。常规组患者年龄为25~51岁,平均(41.21±7.96)岁;病程为4~31个月,平均(10.62±9.56)个月;肌瘤位置:肌壁间肌瘤32例,黏膜下肌瘤8例,浆膜下肌瘤3例;肌瘤类型:单发31例,多发肌瘤12例。中药组患者年龄为25~52岁,平均(41.47±8.03)岁;病程为3~33个月,平均(10.71±9.73)个月;肌瘤位置:肌壁间肌瘤31例,黏膜下肌瘤7例,浆膜下肌瘤5例;肌瘤类型:单发29例,多发肌瘤14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妇产科学》[7]制定。具体标准:①可见经血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出血;②双合诊检查可见子宫较硬、增大、表面不规则;③医学影像学检查表明,宫体包括浆膜下、黏膜下、肌壁间有低回声的包块,包膜清晰、形状规则、边界清楚,最长直径<5 cm,双侧附件均正常。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舌淡、苔白,脉沉、涩;③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取得知情同意文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怀疑有恶变可能的患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重症疾病的患者;③处于心、脑血管事件急性期的患者;④入组前1周内有激素类药物应用史的患者;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⑥对于本次研究用药有过敏史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组:采取常规单纯西药治疗,给予米非司酮片(国药准字H20000648)10 mg/次,1次/d,自月经来潮前1 d于睡前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

2.2 中药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自拟桂茯化癥汤治疗,方剂组成:茯苓24 g,桂枝、赤芍、牛膝各12 g,桃仁、红花、莪术、当归、丹皮、地龙、炙甘草各10 g。加减:气虚多汗、神疲乏力加生黄芪30 g,山萸肉15 g;经行腹痛加延胡索、香附各10 g;畏寒肢冷加附子、炮姜各10 g;月经过多加炒灵脂米、藕节炭各10 g,瘀血重者加鸡血藤、丹参各15 g。诸药合为1剂,由本院中药房按水煎法制备为240 ml×2袋,于早、晚温服;连续治疗3个月。

3 观察指标 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及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激素水平包括:黄体生成素(LH)、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中医证候积分:行经时间为3~7 d的计0分、8~10 d的计1分,11~13 d的计2分,13 d及以上的计3分;经色暗紫计1分,可见乳房胀痛、头晕耳鸣、下腹坠胀的每项计1分。

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估[8]。具体标准:肌瘤与临床症状均消失为治愈;瘤体缩小幅度达20%及以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瘤体有所缩小但缩小幅度不足20%,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瘤体未见明显缩小或有增大,临床症状未见改善为无效;总有效为治愈、显效、有效的合计。临床疗效与肌瘤体积计算,多发型均为全部肌瘤的合计。

结 果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35%,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1.40%,中药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

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子宫、肌瘤体积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中药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 。

3 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2、P、FSH、LH分泌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中药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比较[例(%)]

注:组间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子宫、肌瘤体积比较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比较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4。中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8%,常规组为23.26%,中药组低于常规组(P<0.05)。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注:组间比较,▲P<0.05

讨 论

近年来,我国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9]。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清晰,但已知其与患者体内孕激素、雌激素分泌水平及免疫功能等相关。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可出现持续性异常升高,而瘤体也随之增大[10-11]。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属于甾体激素依赖性的良性肿瘤[12-13]。据此,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多采取雌激素、孕激素抑制类药物治疗本病。米非司酮为甾体类激素的抑制剂,是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物。但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米非司酮在缩小已经形成的子宫肌瘤方面疗效欠佳,且具有较高的药物依赖性,停药后肌瘤可出现再次生长增大。同时作为激素类药物米非司酮的不良反应较多,患者耐受度较低,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学理论认为,子宫肌瘤为气血两虚之症,气虚而致血瘀,血瘀阻络又可使气虚加剧,形成不良循环[14]。气血亏虚形成气滞血瘀、腑脏失调,而使湿毒内蕴凝结于宫内,使冲任失调,久之积聚形成瘕块。本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补气通络为主。本院根据中医理论自拟桂茯化癥汤治疗本病,方中桂枝:性温、味辛、甘,归肺、膀胱、心经,有温经通阳、发汗解表功效。主治风寒表证、痰饮,胸痹,瘀滞经闭、癥瘕、痛经等症。茯苓药性甘、淡、平,归肾经、心、脾经,具有健脾渗湿、安神宁心之功效,多用于脾虚引起的水肿,泄泻,痰饮、失眠、心悸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茯苓有抗肿瘤作用。桃仁、红花为活血化瘀对药,桃仁性平、味苦,归心、肺、肝、大肠经,可活血祛瘀兼润肠通便,常用于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肠燥便秘;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有活血化瘀、温通血络作用,主治血瘀经闭,癥瘕积聚;桃仁主破瘀、逐瘀,红花活血,两药合用相辅相成,合力消癥瘕、破积聚。莪术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有破血祛瘀、止痛行气功效,主治经闭腹痛、食积腹胀、癥瘕积聚。当归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有补血、活血、止痛、调经功效,可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诸症。赤芍药性微寒、味苦,归肝经,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止痛功效,主治血热妄行、瘀血经闭等症。牛膝性平,味酸、苦,归肝、肾经,可滋补肝肾、活血祛瘀、强筋壮骨、引血下行,多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牡丹皮药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肝、胃经,具有凉血、活血、清热散瘀功效,在本方中取其凉血可使血不瘀滞,活血可使血不妄行双向调节之性。地龙咸寒、活血通络,有改善微循环功效。炙甘草甘温补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35%,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1.40%,中药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常规组;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桂茯化癥汤具有提高微小子宫肌瘤保守治疗临床疗效的功效。这一研究结果与殷捷等研究结论相符[1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及E2、P、FSH、LH分泌水平均优于常规组;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桂茯化癥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瘤体从而缩小子宫体积,更有效的调节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治疗期间中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8%,常规组为23.26%,中药组低于常规组;提示应用桂茯化癥汤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中药汤剂虽然疗效理想,但其起效较慢,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能够起到优势互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的作用。

猜你喜欢
肌瘤证候体积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谁的体积大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