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跃;而在民主、合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可见,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放飞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思维具有多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课堂;和谐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氛围;智力发展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觸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有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声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二、形象直观,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最实际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实物、绘画、电教、多媒体等手段来渲染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形象型教学,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选用大萝卜,用刀切下一刀,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面相交,建立棱的概念,这样切 6次,帮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 6个面、8个顶点、 12条棱,这种直观教学法使学生感到新颖,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时,可采用自然课中的实验法,分小组让学生用圆锥容器装满黄沙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从中得出两者间体积的关系。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新知识,严肃中不乏轻松愉悦,紧张之下充满热情。
三、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才会更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 6米、宽 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 1米、2米、4米三种型号的地毯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 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 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 2米,这样既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四、自主探索,把权力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1.妙导巧引,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问,用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几个人,每个人用几个碗?几双筷子?坐几张凳子?再引到教室里的课桌,每人一张,全班共要多少张?从而引出“乘法”。
2.开展游戏,吸引参与。在教学中,还可以以游戏、讲故事等形式来开展各种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多少比较”这部分内容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看图提出比较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图的内容是 3个小学生跳绳,并标明了每个人跳的次数。我想直接用书上的插图进行教学就显得呆板,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决定让三个学生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再根据跳的次数提出问题并解答。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突出动静结合,从而使学生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的情感。
五、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记得以前教育台播放过一位老师教《质数和合数》的电视。师生基本上不讲话,只用手势,要求是: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教师写:4=?学生提出:4=3+1,教师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教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教师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教师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同样:2=?、5=?、7=?学生均不能按要求写出来。最后教师问了一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归纳小结,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省师范教育出版社;
[3]魏声汉,《学习策略初探》,贵州省人发出版社;
[4]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燕国材,《学习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