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侠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典型的现代教育辅助技术,做好对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融合研究,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带来支持。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后训练环节的深度融合分析予以讨论,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发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融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做好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作为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应用多年的教学辅助技术,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这对于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具有一定积极影响。从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教师正谋求通过融入信息技术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环节中,必须要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导入的融合策略
课堂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其是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教师想要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就必须要先从课堂导入阶段入手,让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形式更为丰富,由此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来看,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而信息技术的优势就是能够将复杂烦琐的内容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所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大胆尝试使用信息技术,但一定要保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避免脱离学生认知需求的情况出现,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我在进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导入阶段,我先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他们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例如小红旗、台球架、三角锥、金字塔,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性,并思考这些事物所呈现出的图形叫什么?让学生将重点放在“三个角”上,让他们真正认识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采取同样的方法,通过展示菱形的纽扣、耳环以及栅栏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并调动起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中图形的认知兴趣。之后,我再向学生展示“梯子”的图片,让他们思考梯子属于什么形状,让他们带着疑问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环节,因为其是教师进行知识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想要在此环节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就必须要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让数学知识教学效果能够有所提升,为学生的学习进步带来支持。相比于课堂导入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而言,课堂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应多以辅助方式出现,由此体现出其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例如在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采取了以课堂教学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方式。首先,我会先采取传统方法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概念予以讲解,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然后,我会用信息技术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种知识予以表现,让学生以更为直观、具体的方式去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让他们进一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我会用教科书作为素材,让学生跟着我去做动作,由此来真实体验教科书在平移、旋转时的状态,并通过翻书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知识的内容。可以看到,在此环节中我并没有过多使用信息技术,但其却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因为信息技术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问题,这对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至关重要。
三、信息技术与课后训练的融合策略
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入融合环节中,做好其对课后训练的融合策略研究,能够有效提升融合教学效果,这对于实现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来设计难度适当的课后训练内容,以确保学生可以在课后训练中获得进步与提高。例如在进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课后训练环节中,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展示习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钉子板”,找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并完成相应的训练,为他们多边形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带来支持。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保证课堂教学法的应用有效性,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需求的掌握,保证用信息技术所表现出的数学知识内容,可以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且能够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之间的融合研究,更好地发挥出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为推动小学数学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芝艳.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问题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22):138-139.
[2]陈定坤.自主录制微视频与小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8):33-35.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