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敏
摘 要: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将微课有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更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不妨让微课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使之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微课。微课不仅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而且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上都相当灵活,便于学生高效地展开预习、学习和复习。因此教师要将微课巧妙地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上,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因为微课而更加务实、高效。
一、巧用微课,引导学生展开高效预习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预习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之前,学生也会展开预习,但是由于数学科目的抽象性,部分学生浏览数学教材后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预习的有效性比较低下。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直观性,呈现实效性强的导学案,进而让学生展开高效的预习活动。
例如“文具店”,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在引导学生预习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文具店中涉及小数的图片呈现出来,给学生创设认识小数的情境,如每个笔记本是3.5元,每支铅笔是0.5元,每把尺子是1.06元。学生会在情景图片的引导下思考3.5元的含义,是3元5角,进而学生就会展开小数读写的探索活动。教师还要在导学案中出示一定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练习题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让班级学生形成较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课前预习情况,并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进而真正地做到以学定教。
二、巧用微课,引导学生展开课中重难点的突破
备课阶段,教师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中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就必须要突破重难点。数学相对于语文等文化科目而言比较抽象,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不妨借助微课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进而帮助学生很好地突破重难点。
例如“轴对称“,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体会其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件直观呈现多姿多彩的轴对称图形,如箭头、大写的A、人们运用對称原理剪出的喜字、红心图案等。并且,教师还可以运用微课直观呈现轴对称图形的对折过程,让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展开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探索活动。如学生可以制作一个跟微课上一模一样的圣诞树图片(三角形叠加成的圣诞树),然后通过对折确定其对称轴,进而很好地构建本节课中的重难点。
三、巧用微课,展开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地展开分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的微课,让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学有所获。
如“货比三家”,教师要在课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层次性强的微课,其一是针对班级中等水平以下学生的微课,该视频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小数大小的比较。如不同的商店,同样的铅笔,有的是0.51元,有的是0.61元,那么要去哪家商店买铅笔呢?其二是针对班级中等水平以上学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一性质的探索。课堂上,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反馈,层次性地呈现以上微课,让班级学生逐层递进,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四、巧用微课,帮助学生巩固练习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加以巩固,小学数学当然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巧用微课呈现数学练习题目,从而在提升练习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师可以运用微课件呈现多种计算类型,可以是口算乘法题目,可以是估算乘法题目,可以是笔算乘法题目,还可以是乘法的简便计算,并且针对每一种类型,教师都要由易到难地呈现不同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必须做出前几道题目,选择性地做出后几道题目,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
微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展开学习与复习,如果学生对课堂上的某一个知识点有疑问,那么他们可以在课下反复观看,直到自己完全明白为止。
总而言之,微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还能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更能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所以,将微课有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是实践新课标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让微课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高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9(3).
[2]李传超.让小学数学教学“简约”不“减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