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萍
摘 要:中外民间文学比较由来已久,英国的《贝奥武夫》与中国的《陈十四奇传》在故事背景、主题情节和人物特征上有很多共同点。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两篇故事的相似点,探索民间故事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贝奥武夫;陈十四;民间故事;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1
比较故事学就是对民间故事进行跨国跨民族以及跨学科比较研究的学科。研究民间故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而它最适宜于用比较方法来做研究。“民间文学的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关于这,我们在前面已约略说过一二,就是它的口传性等,此外还可以添上两项,就是类同性和素朴性。”(钟敬文:1998,第7-9页)同时或异时在同一个地域或许多地域的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和他相同或相近的东西。本文以《贝奥武夫》和《陈十四奇传》为列,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在故事背景、主题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的相同点。
一、故事背景
《贝奥武夫》反映了盎格鲁萨克逊时期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个时期英国经历了5世纪北欧部族的入侵,标志着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的到来,当地居民逐渐与入侵者融合同化,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加速了封建制的产生,奴隶制逐渐瓦解,促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从而导致封建国家的诞生,君主制和国家发展均呈现出争霸和统一的局面,因为各种战争不仅引起社会动荡,居民伤亡和流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贝奥武夫的故事由最初的口头传诵,到后来被人撰写成篇,故事反映了当时国家制中封建领主对其领土的维护和对抗外族入侵的决心,反映了广大不列颠人民因为生活在连年战争的水深火热中,所以渴望出现一位真正的国王带领他们抵抗外辱和战胜一切困难。
陈靖姑信仰起源于唐代,到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民间口头传承,丰富了斗蛇,斩蛇的情节,同时又新增了诛灭其他妖魔的情节,民国后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更加兴盛。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沿海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经历了多次的海啸台风,百姓死伤众多,这些都促使百姓们渴望一位神佛庇佑,娘娘词因而得到广泛传唱,既祈求神的庇佑,又通过传唱斩蛇斗蛇的故事鼓舞百姓战胜一切妖魔鬼怪。所以总的来说这两个故事都是在战争频发和自然灾害的背景下人民渴求一位神一样的英雄出现的时候产生的。
二、主题与情节
《贝奥武夫》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年轻的贝奥武夫率领家臣来到丹麦,帮助海奥洛特的洛斯格国王除掉了吃人的妖怪哥伦多和母妖。史诗第二部分描叙了贝奥武夫返回本国,被拥戴为王,统治国家五十年,举国大治。最后贝奥武夫以垂老之年,又杀一喷火巨龙,身受重创死去,故事以贝奥武夫的葬礼结束。
《陈十四奇传》讲的是观音两根白发误失,落入人间化为白蛇残害生灵。观音弹破手指落三滴血化红雨洒落人间,陈十四脱胎而生,她美丽热情,豪爽刚强,智勇无双。因蛇妖残害黎民百姓,陈十四激于义愤,上庐山学法,并广交天下英豪,立志为民除害,经过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惊险搏斗,终于消灭了罪恶累累的蛇妖,终年24岁。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故事的主题都是英雄人物为民除害,斩杀怪物,保一方百姓的安宁。但是英雄又都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贝奥武夫年老体衰还要与巨龙搏斗,最后身负重伤逝去,而陈十四由于违反玉帝旨意,触犯天条,最后不得不含怨离开人间。
三、人物刻画
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形形色色,总的来说,主要人物形象有英雄形象,妖怪形象,普通百姓,英雄形象展示了英雄的智慧,勇敢,正义,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比如贝奥武夫的知恩图报,国王问他为什么要帮助他杀怪物,贝奥武夫说因为“你帮过我的父亲”,而陈十四在很小的时候就正气凛然,因为狂风吹折了梅花,十四就说长大了要为花儿报仇,“恶狗欺小鸡,狂风刮花瓣,强凌弱,大欺小,我就是看不顺眼,绝不饶他!”。英雄在和妖怪斗法时都显示出大智大勇,高大神化的形象,而妖怪形象则从侧面反应了人性的贪婪,邪恶,及其所象征的恶霸,入侵者,灾害等人民深恶痛绝的形象。
四、结语
尽管《贝奥武夫》与《陈十四》两个故事分属于中英两国,但他们却在故事背景,情节主题和人物特征上有着很多共性,这就使得他们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和交流。通过这种跨国跨民族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对丰饶优美的民间故事的特点价值以及在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巨大背景上产生、流传、演变的过程和规律获得更多的更深切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十四奇传》,叶中鸣,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2]《英国史》,阎照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
[3]《贝奥伍尔夫》,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
[4]《民间文艺学的建设》,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北京:商务印书館,2012.
[6]《比较文学学科史》,曹顺庆,成都:巴蜀书社,2009.12.
[7]《比较故事学论考》,刘守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
[8]《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德)艾伯华,王燕生,周祖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