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德性课堂 巧用教材文本育人

2019-08-13 08:12邓丽萍
新课程·小学 2019年6期

邓丽萍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天地,更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地。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作用,做到既教学又育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性课堂;育人意识

一、构建语文德性课堂,创设育人环境

在德育中,环境的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同样需要高尚健康的人格形象去影响,教师作为学生之范,更应注重育人环境的建设。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育人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一定要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明确学校语文教学工作培养目标是重要的指示方向,教师是完成培养目标的执行者,而课堂作为教师的主阵地、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直接影响着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想要在语文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重视培养教师的育人观念和育人能力,唯有此,教师才会在教学中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教育意识比其他学科的老师要强,这是有利的条件之一。学校应该创设更多的平台让语文老师把德育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育人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也应该明晰,教书育人分不开,手捧着语文书,心要想着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道德、个性品格的教育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时刻提高育人的意识。

(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俗话说:德高为范,身正为师。在课堂上,老师就是学生的表率。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更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收获。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从榜样那里学来的,是教育者带出来的。无数的实例证明,良好的道德形象和行为习惯的引导、示范作用,其成效不可代替,不可估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形象大方得体,衣着整洁适宜,文明有礼,言行一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仪式的落实,如上课要相互问好,下课要相互道别;提问同学回答问题要用“请”字,微笑地看着发言的同学,倾听他的发言,用自己的行动告知学生倾听是一种礼貌和尊重;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充满兴趣和自信;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那么教师的板书必须起着示范的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一笔一画中感受怎样的字体才是端正的字体。教师在课堂中言行一致,举止有礼,活泼大方而又不失文雅,自然就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和谐亲近,这样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育人环境。

二、巧用教材文本,灵活育人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情感深厚,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有思想情感教育的渗透点。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是育人的好时机,但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又懂得道理,必须有技巧才行。巧,就巧在如何利用教材文本,有机渗透育人知识。

(一)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情感育人

一篇文章,特别是叙事性的作品,作者的情感表达往往不是从文章一开始就高调唱出,而是细腻地表现在不同情节的描写中或者集中表现在某些语句和段落的描写中。文章中某些重点语句的描写,就是对作品事件的概括,也是集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部分,更是学生体会情感的渠道。如果学生能找到这些语句,理解并反复朗读,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不用老师多费口舌了。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先在文章中具体描写了“我”见证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字里行间并没明显表达情感。可是,在文中最后两段的描写中,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总理、对祖国的情感。第一段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敬佩与热爱之情;第二段充分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之情,情感层层推进。感受和理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老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朗读过后,我问:“读完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受?”一生答:“我现在热血沸腾,总理太了不起了!中国太了不起了!”另一生答:“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还有一生答:“前辈们不辞劳苦建设国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才行呀!”……有了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不用多说了,因为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中,在多次朗读的体会中,已经深深接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至于怎样去爱国,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根本就不必深挖,只需叮嘱一句:“好好学习,健康成长。”这就是他们现阶段最好的爱国表现了。

可有的文章并不是用某些文段集中表现作者的情感,而是渗透在文中的每一个细节描写中。如《梅花魂》,外祖父思乡爱国,但却因年老不能回国。作者就通过外祖父教“我”读梅花诗词、赠“我”墨梅图、送“我”梅花手绢等事件进行描写,让学生感受外祖父的情感。在赠予“我”墨梅图后,外祖父对外孙女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外祖父的嘱托寓意深刻,但也为学生解开了梅花与外祖父的思乡爱国之情。我让学生分层理解这段话,先找出描写梅花的句子,画出梅花特点的词语;然后找出描写中国人的句子,同样画出中国人的特点的词语。把这些词语板书一比较,学生恍然大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外祖父是在表白自己的爱国之心,更是在叮嘱外孙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老者为表爱国之情尚且如此煞费苦心,作为读者无不动容。学生理解句子后,反复朗读着外祖父的话,仿佛就与作者产生了思想的共鸣,爱国主义的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二)单元整合教学,把握整体育人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是以专题组织单元教学,每一个单元的专题内容不一样,所要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学生接受的思想教育也不一样。如五年级上册一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教材编写主题分明,如能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学生对教材情感的整体把握更加明晰。在教学“父母之爱”这个单元时,我就联系生活考虑: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对于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稍不如意,还要大发脾气,更不用说对父母心存感恩之心。如何让学生从四篇文章中感受到父母之爱无处不在?于是,我就采用了单元整合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读四篇文章,用表格的方式把文章中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事情罗列出来,然后进行角色转化,如果你是那个孩子,对于父母当时的所作所为,你有怎样的看法?学生一番讨论后,统一认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用生命呼唤孩子,这种爱是伟大的;孩子信任父亲,表现出他平时对父亲的肯定与爱,父与子之间的爱是相互存在的,值得称赞。但是,有的学生说《慈母情深》中的母爱有点沉重,这样的事情离他们太远了。对于后面两篇文章,学生的讨论最为激烈,父亲的话和母亲的话在生活中是那样的平常,然而就能造就这样的一个大人物,真是意想不到;母亲让生病的我单独外出看病,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培养我独立的生活习惯,但是觉得有些残忍。看着学生,对于四篇文章中不同父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我觉得孩子们已经理解了文章的写作目的。随后,我给学生派发了另一个表格,让他们在表格上记录至少四件能够表达父母对他们爱的常见事。学生纷纷动笔,这时候他们就知道了妈妈每天做好早饭叫自己起床上学,总是叮嘱“注意安全”,在周末陪伴他们到书店阅读,在违反纪律时厉声的呵斥……这些都是父母对自己爱的表现!两份表格摆放在一起,学生的心明亮起来了,他们不会再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而是父母在日常细微之处表达着对孩子的爱;那么作为孩子更应该爱父母、尊重父母。这样整合教学让学生把教材文本与生活联系起來,整体把握教材的情感,从而使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三)巧设学习活动,深化生活育人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活动性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学习的话题有所感悟并能写下真情实感。如能重视开展,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也会收获不少。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一:请围绕“开卷是否有益”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辩论,辩论结束后写一写这次辩论的经过,也可以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写下来。这样的教学材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材料、辨别是非、明晰观点的能力。于是,我让学生先确定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立场,然后给他们两天的时间去收集能够支持观点的材料,并整理好准备参加辩论比赛。其实在准备材料的这些日子里,学生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辩论的过程中,双方一致认为读书有益,但要选择有度,明辨是非,做一个会读书的人。记得一个学生在习作的结尾处写道:生活中一定要擦亮眼睛看待身边的事物,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一定要用充分的论据来说服别人,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还有学生写道:小小的辩论会让我明白了以后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学会分辨是非,不能单凭兴趣做事,否则就很容易犯错误,还有一生写道:老师要求我们在辩论的时候学会倾听,告诉我们倾听是一种礼貌,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小小的一次辩论活动,学生用文字表达了他们的情感收获,认知收获,思想收获。这样的育人效果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

小学语文教材就是学生成长的读本,每一章节都蕴含着编者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期望,这种期望不单单是让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实现思想的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必须要努力建设育人环境,提高育人意识,善用教材文本,寓教于学。

参考文献:

[1]张万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上),2018(11).

[2]黄源长.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9(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