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屏风”

2019-08-13 06:53章伦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毛姆

章伦

摘  要:1920年的中国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利,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处于饱受战争、割地、赔款的千疮百苦的境地。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对西方文化的悲观失望下,西方人产生了到东方寻找出路的愿望。然而这种“寻求”是带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在中国屏风上》通过毛姆以及当时在华西方人的目光投射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中国形象。本文通过毛姆以及在华的英国传教士,商人和政客的言行举止来解析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毛姆;中国形象;种族优越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1

毛姆,英国剧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用英语写作的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毛姆一生酷爱游历。在1919年到1921年间,毛姆曾两度来到中国,并写下了许多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其中《面纱》和《在中国屏风上》是当中的典型代表作。《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游历中国四个月后写成,由58个短篇组成的中国记事,为读者描绘了以人物群像为主体的中国屏风意象画。毛姆用他深邃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文笔,用两种方式来刻画中国形象:一是作为旁观者直观的观察,二是通过在华的英国传教士,商人和政客等的转述。本文通过毛姆以及在华的英国传教士,商人和政客的言行举止来解析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时的人物形象,二是当时的文化形象。

一、人物形象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文学作家,譬如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在游历中国之后,用他们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贴有罗曼司,财富以及异国情调标签的中国形象。在这种对东方文化强烈的好奇心的趋势下,毛姆在刻画当时的中国形象时,带有西方人的仰望,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神秘期待。但在当时西方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与文化中心主义的作用下,这种期待还有着西方人的俯视,即以西方为中心的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这一矛盾的态度在刻画当时的普通民众以及中国文人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一)普通百姓

毛姆以及许多在华的传教士,商人和政客等接触最多的是平民大众,尤其是苦力。《亨德森》一文中刻画了一位银行职员亨德森先生——一位身上刻有种族优越感烙印的“社会主义者”。他表面上宣扬人人平等,但内心对于中国人嗤之以鼻。在他和毛姆乘坐黄包车将要抵达目的地时,仅仅由于他忘记买新出的书,便丝毫不顾车夫身上的淋漓大汗呵斥车夫回转车头。“‘我们不可以午饭后再去买书么?我说,‘这两个人汗出得像水里捞出来似的。‘这对他们有好处,他答道,‘你不必去关心中国人。你明白,我们在这儿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我们是统治的民族。”他口中所谓的尊重与平等不过是他慈善外表的一个装饰品,他的内心依旧种族至上。在黄包车夫错过拐弯之地时,“‘在街口拐弯,你这个该死的蠢家伙,亨德森叫起来,同时为有他的话更有分量,往车夫的屁股上狠狠地踢了一脚。”

而在当时的中国,不光是苦力低下,甚至普通百姓也没有得到在华西方人的平等对待。《恐惧》中的温格夫先生,他表面上尊重和喜爱中国文化,将中国物品摆放在客厅上欣赏,但实际上他对中国的一切事物都秉持着憎恶之情。“‘我倒并不在意所有这些中国的东西,女主人爽快地回答说,‘但温格夫先生要这么摆。按我的意思我就把它们都清理出去。我笑了,倒不是因为觉得有趣,我随之发觉温格夫先生眼中冷冷德闪过疑似憎恨的神情。我有些震惊。但这神情一闪而过。”温格夫的妻子赞扬温格夫“听不得一个字说中国人不好,他就是喜欢他们。”但当他看到一位中国女教师进来时,“他脸上现出极为厌恶的表情,仿佛有一种臭味恶心得连脸都扭歪了,但这表情又很快消失,脸上弄出一丝愉悦的笑容;但这太刻意了,结果只是显露出一个苦恼的怪相。”毛姆抓住了一个个细节,一语点破了这些“种族优越者”的虚伪本质,他们在内心深处憎恨与鄙视中国人。

(二)学者

毛姆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情有独钟,他向往中国文化,渴望了解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土地的文化习俗。在中国的短短四个月,他拜访了一代大儒辜鸿铭。辜鸿铭是清代末期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东方华学的第一人。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这使得毛姆“用他想得出最有礼貌的措辞”请求去拜访这位大师。正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毛姆并没有将辜鸿铭视为一个顽固不化的晚清遗老形象,通过还原辜鸿铭包括对女儿的温情和对烟花柳巷的迷恋塑造了一个敢于展现真性情的哲学家。

二、中国文化

在许多西方人眼中,1920年的中国是一片蛮荒之地,中国人不理性,劣等,中国文化愚昧落后,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中心主义在他们身上展现的及其生动形象。《宴会》中地位显赫的外交官,夫人以及公使馆秘书“他们好像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哥白尼从不存在,日月星辰顺从地绕地球转动,而他们就是地球的中心”。他们对中文不屑一顾,“中国使他们厌烦透了,不想再提起。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只限于他们的业务所需了解的,他们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任何学中文的人”。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种族优越感,在毛姆进入中国人深恶痛绝的鸦片烟馆里,他觉得铺面而来的是一派温馨怡人的气象,“这地方真令人愉快,向家里一样,舒适温馨,令我想起柏林那些小酒馆,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常去享受安逸的时光”。

三、结语

毛姆在中国的山川城郭间旅行,他看到的是落后贫穷,山河破碎的中国。他仰望的他希望的那个古典中国但当掀起遮在中国形象的面纱之后,源自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就展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毛姆.唐建清译.在中国屏风上.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張悦.毛姆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人的形象解读.视界外国文学研究.2014.

[3]李聪聪.马彧.《在中国屏风上》的文化心态探析.山东文学.2008.

[4]尹萍.祁国江.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中州大学学报.2017.

[5]马凌.论毛姆朴素客观的文化观.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

[6]庞荣华.毛姆《在中国屏风上》的文化对话简析.岱宗学刊.2010.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毛姆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丑角的原型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我的毛姆叔叔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