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蛰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

2019-08-13 06:53邢越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小说

摘  要:施蛰存是小说现代主义风格中探索最多,最有成就的作家。这些小说中的大多数都为人性冲突和困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他创作的现代派小说中富有一种可贵的开放意识,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深刻挖掘了人的矛盾心理。本文将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中挑选几篇小说,具体举例分析其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施蛰存;小说;人性冲突与矛盾

作者简介:邢越(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2

施蛰存的文学创作非常独特。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作了大量描写城市人心灵冲突和困惑的小说。他的新感觉小说描绘了许多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心神不安的人,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大都市中发生的畸形和病态生活。不仅如此,施蛰存融合古今,将历史上的旧故事进行改编,融入了自己的新创作。

1.历史小说创作中的人性矛盾

《鸠摩罗什》中,主人公鸠摩罗什虽然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佛学高僧,但是他却苦闷多年。但是在心里去却一直缠绕着两种矛盾的理念,一种是渴望修成正果的理想,另一种却希望自己能像普通人一样爱着自己的妻子。他一直相信自己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当有人问他僧人可以娶妻房时,他回答道:“什么都可以,只要把得住心,一样可修成正果的。只有戒力不深的人不敢这样做。”所以在他的心中自己是一个已经勘破色空的人,但是在看到自己表妹和孟娇娘的时候鸠摩罗什还是产生了杂念。在这里施蛰存用详细的内心独白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内心纠结焦虑的人,“但他却不意即使到了这里也还是想起了妻,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呢?虽然曾经有过一时舍弃不了,但自从重新又过着刻苦的禁欲生活以来,确不曾再浮上她的幻影,而何以今天又这样地不安了呢?很注意着这个妓女,而何以始终想不起她的容貌来?这个妓女与自己的妻可有什么关系没有?不,决不会有一些……”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鸠摩罗什一直在两重纠缠的思想中挣扎,他的超和自我告诉自己要修道净欲,但是他的本我却不受控制地在他的脑海中勾勒着孟娇娘的形象。他被本我和超我构成的烈火灼烧着,这种矛盾让他受到了强烈的谴责和煎熬。也正是这些让他变得神经紧张、极度敏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鸠摩罗什虽然多年修佛,但是人所具备的日常情感和欲望却没有随着他多年的修炼而消失殆尽。他的修炼反而加深了他的内心冲突,正因为此,导致他一直以来焦虑不安。但是最终,鸠摩罗什还是没有战胜本我,一根针在他的舌头上留下了永远的痕迹。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了他的针虽然取下来了但是舌头却变成了“舍利子”给他人瞻仰。

《鸠摩罗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得道高僧尚未完全脱俗,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他却在感受内心两种力量的冲击。得道高僧也是人,所以就难免会有人性的弱点,这是无法克服的。施蛰存发掘并表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潜意识、隐性意识、微妙心理,甚至异常心理。

施蛰存善于发掘历史人物身上的世俗气息,从而将一些著名人物拉下神坛,变成最普通不过的人物。如《李师师》,历史上的李师师不仅容貌倾城,多才多艺且性格孤傲清冷,然而在施蛰存笔下她却变成了一个俗气的市井女人。当得知嫖客就是当今天子后,态度由之前的鄙夷转为曲意逢迎,幻想才子周邦彦也是皇帝,想象自己能受到皇上的宠爱。

《鸠摩罗什》、《石秀》、《李师师》、《将军底头》等小说都有一定的历史积淀,都是作者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新想法,进行了二次创作。在古典小说的韵味里增添了现代化的色彩。作者在“历史”这一独特空间中施展着自己瑰丽的想象,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在深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消解了历史人物身上神圣的光环,还原出一个个遭受自我折磨的苦难挣扎的灵魂。从而折射出了现代都市人的灵魂。

2. 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人性矛盾

现代小说《梅雨之夕》同样也是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与作者的其他小说一样,这部作品也描述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识,但与《鸠摩罗什》、《石秀》等小说相比较,《梅雨之夕》却拥有清新的文章格调,文章细致而又典雅的风格使这部作品吸引了众多读者。《梅雨之夕》属于意识流作品,它仅是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精神之旅。然而,在小说和丰富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作者巧妙的表达技巧分析了人物的心理层面。让读者进入主角丰富多彩和微妙曲折的核心。一个已婚的年轻人遇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他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文章篇幅不长,只是记叙了已婚男子和一个陌生少女共撑一伞的小故事。情节简单,主要描述了人的心灵在意识流中的丰富活动。从文章可以看出,男子在刚看到少女时内心便开始波澜四起。“我也便退进在屋檐下,虽则电车已开出,路上空空地,我照理可以穿过去了。但我何以不即穿过去,走上了归家的路呢?为了对于这少女有什么依恋么?并不,绝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但这也决不是为了我家里有着等候我回去在灯下一同吃晚饭的妻,当时是连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又是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立着望这永远地,永远地垂下来的梅雨,只为了这些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她旁边了。”这段文字描写可以看出男人最开始眼里只有少女,一个美丽的对象,男人欣赏美丽事物的心理尽显。在“突如其来的心”阶段,作者的写作最初触及了人物的潜意识,而男人为了婚外的异性而动作。并将她视为“美的对象”,这种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不排除“本能”的内隐煽动; 而在欣赏异性时;男人不言自明,对异性绝对没有“依恋意识”,他不禁想起等待家人的妻子,他也在寻找借口回家。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人公性格中“自我”与“本我”的纠葛。这种交涉在男子的心理如同暗涌般存在,表面上男子只是一個有着绅士风度,送没有伞的少女回家的人,在他们交流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男子并没与做出任何逾越,只是最普通的对话。“——小姐是苏州人么?” “——是的。”;“——小姐贵姓?” “——刘。”这些对话看似普通,但是此时男子眼前的少女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他曾经的爱人。

全文颇费笔墨,重点突出的是男子的心理活动。当他想要有所作为时,作者刻意刻画了他的深层意识活动以及深层意识中“自我”与“本我”之间的碰撞。当他通过伞柄窥视女孩时,女孩突然变成他以前的情人。从表面上看,他的幻觉是由联想或情感错位引起的,但事实上,人物的意识活动从意识和意识前进入潜意识。这也就是一种对心理纠结矛盾的勾勒。

也许这个男人在结婚后不愿触及他的初恋,但突然遭遇引起的兴奋却干扰了他的意识。因此,潜意识中对初恋情人的迷恋被唤醒,无意识的非理性因素使他错误地认为这个女孩就是他以前的爱人。担心会见熟人并降低雨伞,突然看到他妻子在路边的商店“沮丧的目光”。行为和心理活动实际上表现出主人公的意识或人格深处的“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一个遵循幸福的原则,并希望自己抓住机会享受与女孩相处的甜蜜和幸福。一个却保持了对家庭的责任,使自己良心收到谴责。作为一个“绅士”,这个男人忍不住想起了他妻子的责备,害怕受到社会谴责,甚至立即受到良心的指责。因此,在意识与潜意识的交叉点,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较量中,他的担忧与内疚被外化为妻子的忧虑。它被投射到路边商店的另一个女人身上。这种“本我”与“自我”的冲突是极其真实的。它如实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对现有家庭的维护和对婚外恋情的期待。

施蛰存用艺术手段将人的主观感受和主观印象渗透到对象的描写中。这些作品既不是外部现实的简单展示,也不是内部心理学的简单描述。相反,它会外化这种感觉并创造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在他小说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特点上。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探索现代都市大脑的冲突和混乱,并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在荒谬的世界中表达现代人的行为和状态。这些源于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对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他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种别致的创作风格。

另一部小说《巴黎大剧院》完全由内心独白构成。它讲述了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巴黎剧院看电影的故事。一个已婚男子要求情人去看电影,故意磨磨唧唧让女人先买票,但还要伪装成一位绅士。在电影院里,他再欣赏电影中激情表演的同时还观察着他的爱人的表情,揣摩着她的心思。从故事开始时男子羞于女友的购票,怀疑别人看了他的笑话,然后又不由自主地对女友浮想联翩,甚至开始吮吸手帕。文中对此段落的描写是这样的:“舌尖上好像起了一种微妙的麻颤”,甚至“有了抱着她的裸体的感觉了”,继而又担心起自己的处境。“她心里觉得怎么样呢?我真猜不透。我们现在究竟是哪一种关系?我是不是对于她已有了恋爱?我自己也猜不透自己。为什么我这样高兴陪着她玩。这三天来我真昏迷极了。整个上海差不多全被我们玩过了。我就是对于妻也从来没有这样热烈过。我很可怜她,但我也没有办法,‘我不能自己约束自己啊。”

面對城市的诱惑和寻求性压抑的满足感,小说主人公几乎陷入了精神分裂的状态。它描述了荒诞世界中现代人的异化,针对人、社会、自然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娄适夷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生活在机械动荡和大都市的现代人往往在心理存在着上不完美。

在施蛰存的写实小说中,没有任何文学或艺术,无论其理论主张如何,都完全脱离了社会生活。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因此,现代都市人的思想冲突和混乱与荒诞世界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

有趣的是,在施蛰存笔下的那些饱受煎熬的鲜活任务却都表面上看起来“道貌岸然”。是“绅士”也是“英雄”或者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些人在外人看来都是不会被贴上“出轨”、“私念重”这样的标签。但是施蛰存却恰恰为我们展示了那些看起来仪表堂堂的人内心隐藏的欲望,他们也和最普通的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甚至有着近乎变态的心理。他揭开了那些人脸上的面纱,真实还原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这些人物不再是别人眼中的“楷模”,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施蛰存历史小说的创作观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的基本看法以及对人的世俗性的充分肯定。这也是施蛰存历史小说创作的最大特色。

综上所述,施蛰存的小说深刻撰写了最真实的人性,展现了人性的矛盾与冲突,不失为一名在当时影响颇深的文豪。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特点[J].才智, 2014(10).

[2]施蛰存.《梅雨之夕》自跋[A].施蛰存序跋[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谈[A].北山散文集[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杜晓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鸠摩罗什》为个案[J].电影评介, 2009(22):105-106.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