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琪 刘晓萌 刘新潭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的方法,通过两项系列研究,探索、总结了初中生同伴流言的特点和加工方式。发现:同伴群体数量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流言传播者。在同伴群体中,次级成员比核心成员更可能成为流言传播者;核心成员比次级成员更可能成为流言主角。同时,跟女生相比,男生对积极流言的传播倾向性更高,同时对于消极流言的传播倾向性更低。在同伴流言加工方式上,积极流言比消极流言能够得到更高的关注程度、唤起更积极的情绪体验,传播的可能性也更大。积极流言比绯闻流言能够得到更高的关注程度、唤起更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以女生为主角的流言中,消极流言的传播可能性最大;在以男生为主角的流言中,积极流言的传播可能性最大。在学校管理和引导过程中,应该探原因、辨区别、善教育,把“同伴流言”变为积极推动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载体。
关键词 初中生 同伴流言 特点 加工方式
人际流言,俗称“流言蜚语”“闲言碎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单纯,即便如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中也无法避免人际流言的存在,尤其是跟周围同学有关的“同伴流言”。尽管很多教育工作者、家长甚至学生都对同伴流言持消极评价,自然地将同伴流言与“背后说人坏话”“乱打小报告”等联系起来,可是大多数的儿童青少年仍然在传播同伴流言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原因何在?为什么他们会对如此司空见惯的同伴流言持否定态度,同时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产生、传播同伴流言的过程中呢?按照国内外学者对相关概念的比较一致的定义[1-2],本研究将初中生同伴流言界定为“初中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对不在场同学的信息分享和交流,而且该信息具有一定的评价性的过程”,并以此为核心概念依次开展了两项系统研究。
1.研究一:初中生同伴流言的特点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普通中学初一年级2个班、初二年级1个班,共计127人,其中男生64人、女生63人。
(2)研究工具
①《初中生同伴流言调查问卷》
本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同伴流言内容及其频率、同伴流言的传播途径、对同伴流言的感知和态度、同伴流言传播者提名等共计十个部分。本研究中,该问卷的总体一致性系数为0.896,信度良好。
②《同伴群体确认量表》
本量表根据被试对自己同伴群体的认知以及他/她所观察到的班级中的其他同伴群体,进行群体提名。该方法在国内外多项研究中被使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3]。
(3)研究程序
集体施测,在主试统一发放《初中生同伴流言调查问卷》(化名为《很爱说的秘密》)和《同伴群体确认量表》(化名为《我和我的朋友圈子》)后集中作答。
回收的数据首先采用SCM统计方法确定同伴群体信息,继而计算群体的中心性指标,即该群体内被同伴提名次数最高的两成员的被提名平均数。对每一个群体的CI比较就可以得出每一个群体的状态,从而区分出高CI的核心群体、低CI的边缘群体,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次级群体。个体在群体中地位的确定与此类似,包括核心个体、次级个体和边缘个体,还有那些没有被提名的孤立个体。将所有数据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①初中生同伴流言的传播途径
考察被试使用面对面、网络、小纸条和手机短信传播同伴流言的频率,结果显示,不同传播途径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为面对面(44%)、网络(29%)、小纸条(22%)和手机信息(5%)。
②初中生同伴流言的内容
考察被试对外貌穿着、学业成绩、特长爱好、人际关系(同性关系)和绯闻八卦(异性关系)、生活故事六种类型同伴流言的传播频率,以1-4为程度等级,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流言的传播频率由高到低为特长爱好(3.02)、学业成绩(2.90)、绯闻八卦(2.75)、生活故事(2.64)、人际关系(2.35)和外貌穿着(2.24)。
③初中生同伴流言传播者的特點
首先考察被试自评传播同伴流言的频率情况,结果发现只有10名被试认为自己完全不传播同伴流言。以被试所在同伴群体的数量与被试自评的传播同伴流言的频率做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呈中等程度的相关(r=0.340,p<0.001)。结果表明,在初中生群体中,拥有的同伴群体的数量越多,传播同伴流言的可能性越大。通过社会认知地图(SCM)分析,确认被试的典型同伴群体类型和同伴地位,然后以个体在群体内的地位为分组变量,考察核心地位个体、次级地位个体和孤立个体在自评的传播同伴流言的频率上的差异(边缘成员因人数未达到统计分析要求故舍去)。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同伴地位在自评的传播同伴流言的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次级地位个体高于核心地位个体,孤立个体的频率最低。结果表明,在初中生群体中,次级地位的个体传播同伴流言的可能性最大。
④初中生同伴流言被传播者的特点
首先考察被试自评被传播同伴流言(即成为流言主角)的频率情况,结果发现全部被试都认为自己被同伴传播过流言。以个体在群体内的地位为分组变量,考察核心地位个体、次级地位个体和孤立个体在自评的被传播同伴流言的频率上的差异(边缘成员因人数未达到统计分析要求故舍去)。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同伴地位在自评的被传播同伴流言的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孤立个体与核心地位个体无差异,都显著高于次级地位个体的频率。结果表明,在初中生群体中,核心地位个体和孤立个体成为流言主角的可能性最大。
2.研究二:初中生同伴流言的加工方式
(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一的结果,研究者总结出真实情景中流言传播者的特点包括:①同伴群体数量比较多;②在同伴群体中处于次级地位。为了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流言情景,达到研究效果的最大化,本研究通过《同伴群体确认量表》筛选、同伴提名和班主任确认,选取在班级的朋友圈子数≥2同时为非核心地位的学生。最终有效被试为北京市普通中学初一年级学生24人和山东省普通中学初一年级学生48人,共计72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9人。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3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将自变量划分为两个因素:流言主角的性别和流言内容的性质。前者分为男生主角和女生主角两个维度,后者分为积极流言、消极流言和绯闻流言三个维度,从而形成男生-积极、男生-消极、男生-绯闻、女生-积极、女生-消极、女生-绯闻六种实验条件。同时,被试的性别成为被试变量。根据社会认知加工理论的观点,本研究将对同伴流言的加工方式作为因变量,操作变量分别为关注程度、情绪体验、传播倾向。
(3)实验材料
自编初中生同伴流言16则。通过随机选取10名初一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前测评价,确保所有材料都符合性质界定。
(4)实验程序
实验过程采用单独施测的方法,请被试在电脑上阅读实验材料,在作答纸上进行纸笔作答。全部施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启动阶段。请被试逐条阅读有关“班主任对即将转学入班的两位同学的介绍”(即自编的同伴流言6则),通过姓名、外貌、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的介绍,启动被试对流言主角是其它同伴群体中核心地位个体的概念。
第二,测试阶段。请被试口头回答主试提出的有关“转学生”的问题,并且用一句话概括对“转学生”的印象。答错的题目要再次阅读了解,被试在印象表述中出现积极词汇则视为启动成功。否则中断实验。
第三,实验阶段。请被试逐条阅读有关“听说的两位转学生的奇闻轶事”(即自编的同伴流言10则)。然后请被试依次就对该流言的关注程度、情绪体验和传播倾向进行十点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关注程度越高、情绪体验越好、传播倾向越大。
(5)研究结果
①不同性别的传播者在同伴流言加工方式上的差异
首先,分别考察男生被试和女生被试对同性和异性的积极流言的加工方式。同样是面对主角为男生的积极流言,男生被试比女生被试表现出更大的关注程度(T=3.91,p<0.001)和传播倾向(T=2.79,p<0.01);同样是面对主角为女生的积极流言,男生被试和女生被试不存在显著差异。即相较于女生,男生被试对于同性的积极流言更加关注,同时传播的可能性也更大。同时还发现,在阅读积极流言的时候,被试的情绪体验也是比较积极正向的,关注程度和传播倾向也都高于中间值50分。
然后,分别考察男生被试和女生被试对同性和异性的消极流言的加工方式。同样是面对主角为男生的消极流言,男生被试和女生被试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样是面对主角为女生的消极流言,女生被试比男生被试表现出更大的关注程度(T=-3.45,p<0.001)和传播倾向(T=-5.23,p<0.001)。即相较于男生,女生被试对于同性的消极流言更加关注,同时传播的可能性也更大。同时还发现,在阅读消极流言的时候,被试的情绪体验也是比较消极负向的。
第三,分别考察男生被试和女生被试对同性和异性的绯闻流言的加工方式。结果显示:跟男生被试相比,女生被试对于绯闻流言表现出更强烈的态度,除对男生主角的关注程度上没有差异,其他得分全部高于男生被试。该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女生更具有“绯闻八卦”倾向的猜想。
②流言主角的性别和流言内容的性质对加工方式的主效应
在考察了被试变量的差异分析之后,以流言主角的性别、流言内容的性质为自变量,以加工方式的三个操作变量关注程度、情绪体验和传播倾向性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流言主角性别的主效应显著,表现为以男生为主角的流言比以女生为主角的流言可以唤起更积极的情绪体验(M男=53.194,M女= 48.426)。流言内容的性质在关注程度、情绪体验和传播倾向性三个因变量上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Bonferroni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积极流言比消极流言能够得到更高的关注程度、喚起更积极的情绪体验,传播的可能性也更大。积极流言比绯闻流言能够得到更高的关注程度、唤起更积极的情绪体验,但是在传播的可能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绯闻流言比消极流言唤起更积极的情绪体验。进一步检验两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流言主角的性别和流言内容的性质对流言传播倾向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同样都是积极流言,男生为主角的积极流言比女生为主角的积极流言具有更大的传播可能性。同样都是消极流言,女生为主角的消极流言比男生为主角的消极流言具有更大的传播可能性。同样都是绯闻流言,男生为主角的绯闻流言比女生为主角的消极流言具有更大的传播可能性。
1.初中生同伴流言的特点
首先,同伴群体数量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流言传播者。该结果与Kristina的研究基本一致[4]。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是因为同伴群体多的初中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同伴流言,而且他们流言的可信度比较高,更加易于接受和传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某些初中生热衷于同伴流言,所以故意扩大自己的同伴群体数量和范围,以便获取更多的流言来源。
其次,在同伴群体中,处于次级地位的成员比核心地位成员更可能成为流言传播者。日常交往中,核心成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或者魅力吸引其他人,但是对于次级成员来说,如果想使自己的群体地位和同伴接纳程度提高,只有通过满足其他人的某种需求,经济而又简单的同伴流言自然成为不二法宝。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有效地利用同伴流言可以增进同伴关系、促进友谊稳定持久。
第三,群体中的核心地位成员比次级地位成员更可能成为流言主角。显而易见地,核心地位成员往往是在常见流言类型上的典型人物,比如学业成绩优秀者、运动团体的带头人等,他们既是所在同伴群体的核心,也是该群体的代表,因此更可能成为流言主角。当然,作为被动的被传播者,流言主角的反应也会有一定的作用,过激的反对和阻挠不仅可能使流言变本加厉,更可能衍生出新的内容,因此策略性地忽视或者自嘲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极流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初中生同伴流言的加工方式
首先,在以女生为主角的消极流言和关于两性的绯闻流言上,女生被试比男生被试具有更强的传播同伴流言的倾向性。该结果与Hambaugh的研究结论一致[5],证实了无论在大学生群体还是初中生群体,都存在这样一种趋势。但是本研究还发现,当同伴流言是以男生为主角的积极流言时,男生被试反而比女生被试具有更强的传播倾向性。虽然女生被试对于男生为主角的积极流言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传播倾向性,但是男生被试的传播倾向性更高,甚至超过了女生被试。
其次,流言主角性别和流言内容性质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同样都是积极流言,男生为主角的积极流言比女生为主角的积极流言具有更大的传播可能性。同样都是绯闻流言,女生为主角的消极流言比男生为主角的消极流言具有更大的传播可能性。同样都是绯闻流言,男生为主角的绯闻流言比女生为主角的绯闻流言具有更大的传播可能性。在女生为主角的流言中,消极流言传播的可能性最大,大于积极流言和绯闻流言;而在男生为主角的流言中,积极流言传播的可能性最大,大于消极流言和绯闻流言。
1.探原因,以客观的态度面对“同伴流言”
正如开头所说,尽管很多老师、家长甚至学生本身对“同伴流言”持负面态度,但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认为传播者是有目的地传播同伴流言,并且从中得到需求的满足,又因为传播者是理性自决的,因此没有必要对同伴流言这个现象做出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讲,以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同伴流言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实践价值的。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基本确认了传播同伴流言对同伴关系有促进作用的事实,这就启发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分析、解释、引导现实存在的教育现象。
2.辨区别,以精准的理解分析“同伴流言”
同伴流言对于男生和女生来说,传播的特点和加工机制都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男生更倾向于传播同性群体中核心人物的积极流言,通过上行比较,树立榜样,使同伴群体内部更加巩固;而女生更倾向于传播同性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消极流言和两性的绯闻流言,通过下行比较和信息交换,提高群体内自尊与亲密感。男生和女生用以维系同伴关系的基础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增进同伴关系、维护群体地位,在选择同伴流言传播时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启发新时代的学校教育,不能“一言以蔽之”,而要以此为切入口,更加理解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求。
3.善教育,以科学的方法疏导“同伴流言”
“同伴流言”的内容包括信息分享和评价内容,前者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且几乎无人在意其求证与否,后者的主观评价是传播流言者的个人观点的反应,所以总体而言,其真实性并不那么重要,也极少有人刻意去证实或者证伪,它与“谣言”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对“同伴流言”采取“严防死守”的堵的方式,而应该顺应它在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方面的规律,善于利用它在初中生群体中的传播特点,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Eric,K.Foster.Research on Gossip:Taxonomy,Methods,and Future Direc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4,8(02).
[2] 许燕,张迪帆,孙嘉卿,等.人际流言:理论、方法与研究热点[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03).
[3]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Kristina,L.M.,Martha,P.,Christina,L.etc. Girl Talk:Gossip,Friendship,and Sociometric Statu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7,53.
[5] Hambaugh,Jennifer L.Gossipmongers:Interest in Gossip as a Function of Fender and Mode of Transmission.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M].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2011.
[作者:倪佳琪(1988-),女,山東德州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助理研究员;刘晓萌(1988-),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市第七中学教师;刘新潭(1990-),男,山东德州人,德州市陵城区江山实验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