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新常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有目标、有特色且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该文就当今我国高校创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相关改进措施和具体建设方法,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b)-0193-02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型个性和创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体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更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对部分打算创业或已经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分层次、分阶段地灌输创新创业理念,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基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用性极高的全新教育内容。
1.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要求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大学教育内容。首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高校应做到启蒙学生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了解当代社会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其次,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面,高校应从学生个人特点着手,培养其优越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在整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积极融入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全方位、全角度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在向实践教育转化的过程离不开有效的具体课程,课程体系更是达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架构大致分为三方面。首先,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其次,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养,面向创新创业意图较强的学生,其核心在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基本技巧、基本常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综合常规性和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展开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课程,使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以实际项目、活动为依托,理论知识与行动相结合,对大学生实践过程进行创新创业引导、指示。
2 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部分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就当时的创新创业研究来说,更多的集中在创业微观范围,普遍围绕创业人员自身和创业人员的资源整合与创业精神开展,例如對企业生成过程研究、创业人员个性研究或者对创业人员风险投资的研究等。相对创新创业研究的先进性而言,美国位居世界前列。美国教育系统对大学生创业主体关注度较高,同时兼顾创业团体研究,利用个体案例研究方法,全方位、全角度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所处环境进行合理分析,例如企业家演说、教授讲解、商业发展计划撰写、创业可行性研究、课堂联系、课外实践、计算机模拟创业、小企业中心等。在具体的教学课程和规划架构方面,参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学模式,设有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总纲,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基本课程与公开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教育内容包含商业投资计划、商业发展计划、商业机遇、创新创业融资以及创业实际需求等。基本课程有创业基本技能、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商业逻辑培养和创业精神培养等。
相对部分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起步时间落后30余年。1997年,以清华大学为首的11所国家重点大学共同提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相关定义,并以清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的召开正式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序幕拉开。随后的几年里,在国家强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猛,2003年,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高校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试验基地。
3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是相关教育活动的载体,是完成教育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的核心问题。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课程构建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缺乏系统性、实质性、高效性的课程体系。
3.1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局限性
以相对广义的角度审视创新创业课程,开创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学生群体,对培养个人冒险精神、独立性以及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创新创业课程应要求高校将实用技能、理论知识以及精神思想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虽然当今我国高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比较重视,但就部分高校而言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方面仍存在较高的局限性,如创业指导课程难以落实、创业课程内容设计精神引导较少等;另外,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要相融合,“专创融合”不足也是现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表现。
3.2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种类过于单一,课程整体开设数量相对其他学科普遍较低,而且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知识、技能课程为主,涉及创业精神、创新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不足。第二,课程面向学生群体主要是本科类高校生,难以贯彻教育部《创新创业指示》,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公共选修课。第三,在创新创业培养方法层面,高校主要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基础知识培训,缺乏对创业意愿较高学生的针对性培训,并缺乏相关课程支持。第四,创新创业课程虽涉及创造学、KAB创业基础理论等先进内容,但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以企业家精神、创业定义等内容为主,致使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尤其是部分高校难以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大学生实际需求和所学专业相结合,对差异性专业的学生开展统一授课,无法发挥学生专业优势。此类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课程教育体系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4.1 构建创新创业质量体系团队,发挥高校职工领导职能
为构建优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应构建配置合理的创新创业领导团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有效性的统筹规划、协调整理。首先,领导团队的队长与副队长应由学校高层领导担任,队内成员设置应涉及校内各个部门,积极引导教务处、学生处、后勤辦、保卫科、功能馆、党委团委的负责人参与到创新创业工作中。在团队工作保障方面,院校、校内部门、各大院系、各个班级四个层面要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团队工作情况、工作进度、工作范围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规范和监督管理,并且要明确各个层面的具体权利、义务与职能。其次,高校还应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工作办事处,并将创新创业教师设为长期驻守的专职工作人员,吸引社会各行各业创业者担任兼职工作人员,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投入适当资金为大学生提供如硬件设施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实践的全过程加以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指导,实现大学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应依托高校大院系、具体专业,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组织,为不同专业的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素质、理论知识、创业实践教育。
4.2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创业质量
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为保障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质量,必须从课程内容方向着手。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各个领域发展成果与各个学科动态趋势贯穿于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中,提升创新创业课堂对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既定办学条件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将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模拟课程、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此外,高校应合理利用当地企业单位,联合开展课程教学,根据企业对社会动态的掌握情况,科学合理地拟定课程内容更新计划,并及时对现有课程加以升级更新。同时,应将企业的创业经验、发展经验、业绩成果、管理手段列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用实践经验激发学生的正向创业思想,提高学生在未来创业中的实践能力。
4.3 加强综合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多门学科体系,如创造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人文素质等均是应渗透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大部分高校将上述内容列为选修课程,严重束缚大学生在未来创业中综合素质的发挥。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其他非专业学科的教育力度。例如,高校通过对学生哲学知识的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而大幅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通过对学生人类文明历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各个时期的主要科技成果,从上万年前人类对石器的使用,到三星堆文化青铜器的诞生,从陶瓷的发明,到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新的发现均是人类对自然界探索创新的产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备受历史事件启发,进而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然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与要求。高校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是决定大学生未来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高校应构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发挥学校领导人员职能,实现大学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从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最后,应结合各学科内容,发挥各领域优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
参考文献
[1] 韦联桂,蒋欢.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工作探析——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8):56,163.
[2] 陈楚瑞.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6(4):38-44.
[3] 董建梅,韩伏彬.双创大赛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新探——兼论衡水学院的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4):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