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浸入劳技课堂助力语文戏剧融合

2019-08-13 09:11焦颖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劳技课本剧风筝

焦颖

何为“浸入式教学”呢?劳技课上实施的所谓浸入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真实需求为驱动,把基础的技术课程内容无缝地融入到真实的项目过程中。浸入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自发地融入学习之中,达到寓教于无形、成技于无痕的目标。那么在劳技课堂上怎样结合语文学科,借助戏剧的浸入实现学科的有效融合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现浅谈一二。

一、 研发戏剧道具,力促“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核心素养中对于“技术运用”的解读是: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实际且量化的考量。而戏剧浸入课堂之后,它的呈现形式就不再单一,而是多元化了。在低年级排演语文课本剧的过程中,劳技学科便开启了与之融合的模式,有效参与到学生演出头饰的研发和制作过程中。在这个融合参与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从形状、色彩、大小、刀具(剪刀和刻刀)使用等方面提出合理的要求,其次组织大家讨论操作流程,设计最佳造型方案,制订出操作步骤;接下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程序操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学生还制作了头饰的模型进行尝试,这样课堂的深度就增加了。虽然参与的学生年龄尚小,但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深刻地理解了操作的内容和方法,养成做事有计划、有设计、有步骤的劳技意识,同时技术运用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是语文学科和劳技学科有机融合带来的特殊的收获。

二、 攻克“戏剧冲突”,力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里所谓的“戏剧冲突”不是戏剧舞台上人物之间发生的冲突情节,而是在排演课本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或是矛盾。在劳技课堂与语文和戏剧结缘之时,这些随时随处有可能出现的“戏剧冲突”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例如,五年级排演语文课本剧,需要在舞台上拉起一只只小风筝,为了有良好的舞台效果,当然需要小风筝能够尽快地腾空,并且能够在空中保持停留一段时间,拉动时还不能相互干扰。可是购买的道具风筝总是在拉动起飞时不能迅速腾空,或是在空中跌跌撞撞的,甚至会中途坠地。于是,一个风筝巧开发的课程便悄然开启了。为了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我们從风筝的结构、材质和飞行原理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利用不同纸张的尝试制作、对风筝骨架的简化设计以及对小演员控制方法的研究,终于有了突飞猛进的效果,舞台效果大大提升。此时,语文剧组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课上的思考目标也达成了,最受益的还是学生。

三、巧借戏剧模仿,力求“劳动意识”的培植

“劳动意识”的重点就是要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这一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四年级语文剧场排演《妈妈的便当》时,学生就无法把握妈妈这个角色在做便当时应该有的动作。此时恰逢学习烹饪这一单元的内容,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妈妈烹饪秀”的模仿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应用在课堂上,制作一道操作简便、口味绝佳的凉菜,再将制作的过程转化为徒手的表演。这样的模仿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烹饪的技能,解决了排演的困难,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劳,学会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这样有效的模仿何乐而不为呢?

戏剧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戏剧舞台的有形结果,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生活和创造的热情,它和劳技课的终极目标是高度契合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戏剧浸入劳技课堂,与语文牵手共进,会让劳技课堂更加别开生面、生机勃发。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劳技课本剧风筝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应用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论小学劳技剪纸课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做风筝
挖掘乡土资源,推进“一校一品”校本开发
劳技实践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