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摘 要 道德的学校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温度是一个“隐喻”概念,要求根据教育场域中人的教育需求进行适时适度的变化,其载体是学校生活中的道德细节。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合理利用道德细节这一温度调节器,坚持人本性和真实性、爱和平等性、道德性和反思性等原则,善于发现并准确判断细节的冷热程度,巧于选择并创造细节调节温度,师生共同在道德的学校教育中体验细节的温度并自觉将有适宜温度的细节传递给更多人,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学校教育;道德隐喻;温度;道德细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7-00-05
当前,做有温度的教育,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构建有温度的校园,追求有温度的学校管理,发展有温度的教育共同体,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育的温度往往与爱心、温暖、温情、情怀、情感、生命等紧密联系,有温度的教育能够对现实场域中的师生产生深远影响,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温度(temperature)”有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学意义的温度,表示自然界一切客观存在的有形体物质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二是教育学意义的温度,指教育生态中人的心灵所感受到的冷热程度,是具有一定道德意蕴的“隐喻”概念。学校教育的温度既包括学校场域中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温度,也包括物质实体及所有发生在学校场域中的教育事件具有的教育隐喻意义的“温度”。
教育场域中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温度不仅对生活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感知、行为、情绪产生显性的直接影响,还会对学习产出、人格塑造产生隐性的间接影响,如室温过高直接影响师生的情绪和行为,间接地与学生任务完成程度及学习产出有强相关关系。不难发现,对客观存在的物质温度的研究是以创设符合人学习和生活的教育环境为目的,本身就是对人的关注,是“有温度”的教育事件,师生的身体能受到冷热影响,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温度,进而产生长远的教育影响。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学校教育的隐喻概念的“温度”对师生的道德影响。教育温度的载体是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微小事物、事件或事项,笔者从中选取能够使师生的心灵感受到不同冷热程度并产生教育意义特别是道德影响的事物、事件及事项,统称为道德细节。学者李瑾瑜认为细节是构成事物最基本的内容与方式,是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把握,细节存在的状态与改善的程度,是决定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础。[1]学校教育中的道德细节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温度,影响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深远的道德价值。
根据呈现形式,学校教育中的道德细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物质细节,包括建筑设计与布局、绿化环境、硬件设施及设备、文化标识等布置、服饰穿戴等客观存在的客体;二是行为细节,包括话语(声音状态、话语内容、话语权)、面部表情、目光眼神、肢体动作、位置移动、教学内容及方式、管理方式、奖惩方式、学校活动等由作为主体的人主导或参与的行为事件;三是文化及制度细节,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办学理念、文化氛围、师生关系、制度办法、班规班级等教育软环境。不同道德细节的温度存在差异,同一道德细节的温度在不同外在情境影响下存在差异,细节的温度也因人的性格、感知等内在因素而存在差异。
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才是师生真实需要的、有适宜温度的教育?适度的学校教育对师生有何道德影响?现实学校教育的温度适时适度吗?通过道德细节这一载体,笔者从以下方面对学校教育的温度进行对标式“测量”。
(一)人本性和真实性是有适宜温度的学校教育的逻辑起点
有适宜温度的学校教育具有人本性和真实性,是与每一个“我”息息相关的真实走心的教育,能够唤醒生命、良知和创造力。
人本性表现为教育关注人的存在,以人为本,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人情味”,折射出教育是“目中有人”的。具有人本性特征的教育从教育场域中真实存在的人的精神世界和个体需求出发,遵循生命的原始特质和内在规律,承认身体和灵魂的存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开展一切教育活动,能够触及身在其中的人的内心,使其得到思想共鸣和行为激励,以具有“在场性”的“主人翁”身份主动参与并推动教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真实性建立在人本性和现实生活来源基础上,表现为真实的情境体验、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知识传递,只有真实的教育的温度才能被人感知,才能唤醒生命。师生以真实的身份参与到自然而然的生活中,一能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验人之为人的立场和感受,不虚假不刻意,在需要和被需要中学会感恩、责任担当和问题解决;二有表达真实情感的权利和空间,不被完全束缚和禁锢,在自由交流与对话中学会坦诚待人待己和自我情感控制;三能在真实的生活需求中激发主动接受、学习和传播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不被动不迷茫,此时的知识和学习过程才不是冰冷的,而是真正有温度的,学生在热情迷人的知识价值吸引下,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二)爱和平等是有适宜温度的学校教育的基础
有适宜温度的学校教育具有爱和平等性,是“我与你”之间充满爱与关怀并相互尊重信任的教育,能够摩擦生热,创造幸福、理解、认可的氛围。
爱和关怀是有适宜温度的学校教育的前提。“温暖”是学校教育温度的总基调,以“温暖”为基准,温度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上下浮动。无论是热情的表扬語言、炙热的期待目光、热烈的誓词标语、热心的互帮互助,还是暖心的花草树木、温柔的话语眼神、温馨的贺卡或暖心的润喉糖,抑或是老师冷冽的批评话语与警告目光,这些不同冷热程度的道德细节的出发点都是而且必须是“我与你”之间的爱与关怀,没有爱和关怀的教育一定是没有温度的。内尔·诺丁斯强调“在一个缺乏关心的年代要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提倡“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被一个以关心为中心的教育所取代,学会关心自我,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学会关心自然环境,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2]。现实教育环境日益冷漠,亟待通过充满爱和关怀的道德细节加速升温,滋养与温润师生心灵。
学校教育的平等性是使充满爱与关怀的道德细节温度适中的条件与保障。平等是尊重的前提,学校场域中的平等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同僚关系平等(含校长与教师关系),师生关系平等,生生关系平等以及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比如教师不因校长职位高而过度热情,不因同事职称、荣誉或班级竞争而出现冷漠,不因学生成绩综合表现及家庭背景而区别对待;学生不因教师身份、学生干部身份而过分热情、疏远或惧怕,不因同学成绩竞争、家庭条件等原因而彼此冷漠;师生不因花草树木的“无言”而随意践踏折损。人和人、人和物能够“采用‘换位‘移情‘理解等方式建立起超越有差别的‘角色关系的无差别的‘人格关系”[3],这是一种平等关系,都能在学校的各种道德细节中窥见端倪。也只有具有平等性的学校教育才会有适宜的温度,一旦丧失平等性,学校教育关系容易失去限度,过度的爱与关怀、过分的管理霸权等细节都会导致教育温度过高或过低,捆绑教师并束缚学生,双方承受压力举步维艰。
(三)道德性和反思性是有适宜温度的学校教育的追求目标与方向
有适宜温度的学校教育具有道德性和反思性,是“我与我”之间进行自觉规约与理性对话的教育,能够帮助师生成长为自律、自主、独立的“道德人”。康德在《实践理性批评》中说:“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4]
学校教育的道德性有利于教育温度更适宜于师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促进他律细节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自律行为。道德自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个体道德体系的最高形式。[5]任何形式的道德他律都应以道德自律为根本,学生只有在有温度的道德细节中承认并尊重道德的客观性,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道德的自我约束与规训,将道德他律内化为道德自律。例如学生对校级班规的自觉遵守要建立在纪律本身有温度的道德性基础上,对草地标语“小草怕疼,脚下留情”的自觉维护也是基于有温度的标识细节对生命的尊重。
学校教育的反思性细节能够适时给教育“降温”,增强“我与我”的理性对话,提升师生的道德性,有利于师生发展为独立自主的“道德人”。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具有反思性的学校教育既体现在学校管理中善于反思总结的行为细节中,管理者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致家长或学生的信等形式主动对话,居安思危,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适度降温或升温,群策群力,凝聚师生力量共谋学校发展;也表现在教师能够作为反思性榜样示范影响学生,反躬自省,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坦然接受他人的建议与批评,有勇气承认并改正自己犯的错误,变冷冽为热情,化炙热为温暖;最终落脚到学生在具有反思性的道德细节中培养独立人格,通过撰写日记周记的方式和自己对话,通过晨会课班会课等课外活动的交流学会倾听和表达,胜不骄败不馁,在反思中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在教育理念层面,学校要有适宜的教育温度首先要坚持人本性和真实性、教育爱和平等性、道德性和反思性等原则,这是基础与前提;在教育实践层面,适宜的学校教育温度不是恒定不变的,要根据教育场域中人的教育需求进行适时适度的随机变化,师生不仅需要“温暖”的爱与关怀,也需要“高温”的热情与激励,还需要“低温”的惩罚与反思。教育温度的调节离不开道德细节发挥作用,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合理利用道德细节这一温度调节器,创造适宜的教育生态,是构建道德的学校教育的关键。
(一)善于发现道德细节,并准确判断其中的教育温度
在学校场域中,道德细节或显性或隐性地以物质、行为、文化及制度等形式呈现,不同道德细节具有温度差异,同一道德细节也会因环境和人的不同而存在温度差异。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时刻受到道德细节的影响,道德细节作为教育载体;其温度的适宜程度直接影响了德育价值的发挥。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善于及时发现道德细节,并结合现实情境及教育主体情况,准确“测量”道德细节有无温度及其冷热程度,灵活判断此时的温度能否满足学生此情此景的教育需求,是否符合理想的教育生态。
例如,从人本性和真实性特征而言,教师能够判断“校园里悬挂的喷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条幅或标识”和“12张用生动故事图画阐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两者的温度适宜性。从爱与平等而言,教师能够判断陶行知奖励给学生的四颗糖果的温度差异,第一颗“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是低温的,代表平等和自我反思;第二颗“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冷暖相交,代表互相尊重;第三颗“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是炙热的,既指出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也肯定了其出发点,代表信任和勉励;第四颗“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是暖心的,代表认可和宽容,不同的温度同样的甜度,出发点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从道德性和反思性而言,教师能够守住“师德的红线”,判断收礼与拒绝收礼、公开与守住学生日记中秘密的温度差异。
可见,教师首先要成为学校教育中道德细节的“温度计”,善于发现道德细节,并准确测量温度差異,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有炽热的教育情怀,坚定的道德信仰和温柔的仁爱之心,在此基础上所发现的细节才可能是道德的;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道德敏感性和判断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培训中通过道德情境观察、两难故事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捕捉道德细节的敏感性和判断细节温度的敏锐度,正确分辨细节的真假虚实,准确判断细节的冷热变化。
(二)巧于选择与创造道德细节,有效调节教育温度
当发现细节的温度不适宜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和参与者,需要审时度势,遵循教育规律,在关键时空节点选择和创造有适宜温度的道德细节,及时调节教育温度,对师生施以正向的道德影响。
例如,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为驱散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冷漠阴霾,从关爱教师、关爱学生和家校协同三个方面,利用道德细节为学校教育升温。其一面向教师,提供专业关怀、人文关怀和制度关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子、架梯子、搭台子、树牌子,过“六个一”的教师节:一首电台祝福歌曲、一条祝福短信、一支康乃馨鲜花、一张贺卡、一面学生秀祝福的表达墙、一封校长写给教师家人的感谢信,还强化了“制度源于保护,而非限制”理念,赋予教师廉洁自律的自觉和参与管理的自主权;其二面向学生,通过开展“教室里的自信心、餐厅里的感恩心、洗手间的公德心”教育,以活动为载体,以细节养成为目标,教室里的鼓励话语、洗手间的手纸、楼道里的阅读区等每个细节都带着温度在学校中落地,逐渐改变着学校学生“缺见识,缺自信,缺爱”的短板;其三面向家长,学校坚持“两个100%”家访(100%教师参与,访遍100%家庭),设立“相约8:30”校长热线电话(老师发现学生有进步后,将具体事例和家长电话发到校长邮箱,校长在8:30拨通家长电话,表扬学生,感谢家长培养①),还有每月一次的家长沙龙、一封致家长信,让家长在细节中感受学校教育的温度,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联系。[6]
所以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应用好道德细节这一温度调节器,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创造道德细节的智慧,适时调节教育温度。细节的创造要注意:第一自然而非刻意,不能为“德育”而“细节”,温度切换要循序渐进,骤冷骤热都可能适得其反;第二真实而非虚假,所创造的细节要符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契合真实的情绪表达和心理感受,不过分夸张、不刻意虚伪,把握好真实情感和“伪装”情绪之间的“度”;第三丰盈而非空洞,每一个细节作为立体学校场域中的点要能延伸并联结成不同的线,交织成平衡和谐的教育生态网,融合为有意义的生活世界。[7]
(三)乐于在道德细节中自觉地体验并传递适宜的温度
当学校教育具有适宜的温度时,生活其中的师生才能潜移默化地被影响和感化,获得每个细节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进而将产生正向影响的温度铭刻在心灵深处,并自觉把有适宜温度的细节传递到其他场域,影响更多的人。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生在有适宜温度的教育生态中学会生活,为未来做准备;以合适的方式创造细节关心他人和万物,平等处理人际关系;用道德的眼光审视现实,知荣辱,明善恶,辨是非,为单纯的善良式关怀“降温”,最后以自律和慎独精神将人本、真实、爱与关怀、平等尊重、道德法治付诸行动,传播适宜温度,改变不宜温度。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随手捡起教室里的垃圾到习惯性捡起公共场所被丢弃的垃圾,从扶起校园里被风吹倒的宣传展板到扶起路边多骨诺米牌般倒下的共享单车,从作为班级小主人约束自己监督同学的违纪行为到作为社会主人翁机智地揭穿并制止天桥上乔装打扮的“骗局”和公车上的偷窃等违法行为。道德细节能够驱散学校冷漠的阴霾,也可以传递正能量,逐渐改善社会冷漠现象,为社会生态加温。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聚焦道德细节构建有温度的教育,离不开师生共同的努力与守护,要求学校管理者既有立足高远谋划的大局观也有“道德细节决定教育成败”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既有大爱与关怀的教育情怀,也有合理利用细节调节教育温度的道德敏锐与实践智慧;要求学生既有体验和传递适宜温度的生活自觉,也有发现和调节教育温度的道德自律。只有充分发挥教育温度的巨大能量,契合教育场域中人的身心需求,学校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人人行之所往、心之所向的生命原野与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瑾瑜.学校教育品质细节铸就[N].中国教育报,2009-03-03(006).
[2]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02-204.
[3]石中英."师生关系平等"的一点反思[J].中国教师,2005(26):5-6.
[4]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9.
[5]马永庆.道德自律的特性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9(5):51-55.
[6]李建华.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J].人民教育,2013(24):54-56.
[7]张云婷.融立德树人于课堂中需聚焦立德树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9(4):103.
责任编辑 徐向阳